2019年1月31日,星期四
陌上美国
欢迎关注
在言论自由的美国,本周杜克大学发生了一件引爆媒体热议的小事:生物统计系硕士研究生班负责人Megan Neely教授因为告诫中国留学生在楼道上不要用汉语大声交流的电子邮件,被撤去研究生项目主任职务。
原因是她的言论针对特定族群,涉嫌种族歧视。校方对此事引起的轩然大波,及时按校规处理,准确而到位。正是对种族歧视言论的零容忍,美国才得以成为各族移民的熔炉。
来自wapo
赞同中国学生的抗议。同文同种的人,讲母语自然而亲切。如果不在公众场合,或者在场的人都懂中文,交流用中文更合适,用英文反而见外。比如有个朋友,他的美国导师来自中国大陆,研究小组成员也一水儿都是中国人。讨论班上就用中文探讨问题,简单而且有效。
不过,教授的提醒也不无道理。既然飘洋过海来到美国留学,学好英语、尊重当地文化习俗是附加的收获之一,也是将来学生找工升职的利器。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上面那个朋友因为图便利,没花足够时间练习英文口语和听力,结果毕业求职面试时因为嗑嗑巴巴的英语,白白错失好多机会。
另㚈,不管采用什么语言,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都是不文明的。国人朋友嗓门之大,有耳共闻。在美国餐馆、书店,甚至图书馆里,用国语相谈甚欢,对旁人频频侧目置若罔闻的大有人在。有理不在声高,入乡随俗,不干扰旁人是个人修养,越早学会越早受益。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使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有故意瞒着第三方秘密的嫌疑。自打17岁离开故乡,先把自己变成了外地人,然后变成了外国人,一直没停止过语言切换,有几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
以前中国交通不便,人口流动性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方言,记得小时候叫有外地口音的人为“台(第三声)子”。后来去上海读大学,同寝室的同学都是江浙沪的,不是家在上海就是有亲戚在上海,都能听会讲上海话。晚上熄灯后的夜谈,叽哩咕噜的上海话在我这个来自湖北的小姑娘听来,比英语还难懂。忍不住打断谈兴正浓的室友们:“听不懂啦,请讲普通话,”然后大家切换到普通话,说到高兴处又换成了上海话。坏处是当年感觉特别孤独,被室友们排斥;好处是不到三个月听懂了上海话。现在想想室友们也不容易,上海话才是她们的母语,毕竟比普通话来得顺口。
九十年代初浦东开发之后,大量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涌入上海,普通话逐渐取代上海话的地位。据说现在上海话在上海濒临绝迹,是受保护的语种了。真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语言是用来表达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群人,使用大家都懂的语言利于沟通。当年外企刚刚入住上海,每个部门的头儿都来自海外,英语成了会议、培训用语。很多国人同事不得不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字,因为那些海外出身、长大的华N代中文水平有限,发音古怪。
很奇怪的是,国人客户相当崇洋,对中文不好的假洋鬼子的技术演示更加信任。记得当时有个从加拿大外派回的Albert, 每次给客户讲解方案时,都要先抱歉自己憋脚的中文,客户竖起耳朵倾听,从不抱怨没听懂。
而另外一个也是从加拿大外派回来的Ken,  因为是高中才随父母移居加拿大,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国语。有一次,Ken在他的演示讲解之前,也东施效颦地谦虚了一下自己的中文,坐在身边的客户就小声嘀咕:这口京片子比我还正宗,还冒充啥加拿大人”。憋住才没笑出声来。
刚来美国不久,有次带小朋友去书店。一个7、8岁左右的黑人小男孩走过来,用纯正的中文和我们打招呼,当场差点惊掉下巴。原来小孩的爸爸是外交官,他随父亲在中国生活了三年,学得一口流利中文。后来来巴村,见到洋人面孔的David操着一口正宗国语时,已经不那么吃惊了。
小时候学英文很费劲,就想着什么时候也让老外学学中文尝尝苦头该多好。没想到一到美国此梦就成真。那是多年前在美东,从大学校报的广告栏看到一个美国姑娘Dannie 求中文家教,于是联系上她。原来这姑娘爱上了一个中国男孩,准备迁到广州定居。虽然男孩及其父母都能用英文交流,但是他们讲中文笑话时,Dannie一头雾水,所以下决心学中文。很认真地教她日常基本对话。几个月后她就离开了美国,在中国成家立业,生的两个儿子现在都应该都上高中了。相信她现在都能用中文讲笑话了。
在美国,督促孩子学中文是一件头疼的事。语言需要环境,并且只有坚持使用才能有效果。海外华童只靠中文学校的几个小时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应该尽可能在家里创造一个听说环境。比如,大儿只上过两年中文学校,至今还保留着和父母说中文的习惯,哪怕是深度交谈或者专业术语。二儿上了八年中文学校,口音仍然很重。如果小朋友一张口,家长就用“说中文”接话,久而久之,小朋友就不愿与家长沟通了。比较自然的方法是,不管孩子是用英文还是中英文夹杂提问,家长将孩子的问题用中文复述一遍,然后用中文回答,日积月累,小朋友中文听说就不成问题。用中文读写比较难,家长孩子都需要相当大的毅力。
多学一种语言,人生的工具箱中就多一件工具。虽然海外华二代不能理解华一代的家国情怀,会说中文也是一件酷酷的本事。作为华一代的留学生,多学多用英文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举不胜举。
打铁还需自身硬。反对语言歧视,同时也要学好鸟语,了解当地文化习俗,才能为华人争光,甚至消解歧视之源。真正走遍天下都不怕。
此文首发于【陌上美国】
推荐作者公号:【七彩美国】
请加我们的转发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并帮加读者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