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江豚的名字对长江中下游居民来说都不陌生,被誉为长江中微笑精灵的它们,近年来也引起社会广泛保护和重视。如今长江江豚数量仅剩1000头左右,比野生大熊猫更为稀有,不过长江江豚和海江豚一直被认为是同一物种。
4月11日,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杨光教授带领团队的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的Nature杂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正式发表,通过大样本全基因组测序,将长江和中国沿海不同水域的49只江豚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长江江豚与海洋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已形成独立的进化支系。这证明了长江江豚不再是窄脊江豚的亚种,而是一个独立物种,也让长江江豚的保护更加迫在眉睫。
同时世界上的鲸豚类物种也有了新成员,从89种增加到了90种,这也是首个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新鲸豚类物种,作为一个独立物种,长江江豚有了新的拉丁学名: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视频↓↓↓)

长期从事鲸豚类动物研究
杨光教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直在进行鲸豚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长江江豚种群研究是大方向中的一个小课题,但是就是这个课题却取得了重大的发现。“我们很多市民知道长江江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海里也有海江豚,这两种江豚从形态学上来看几乎没有区别,甚至在少量样本的基因分析中也区别不大,所以它们曾被认为是同一个物种的亚种。”
杨光教授带领团队做研究
杨教授告诉记者,以台湾海峡为界,以南的南海、东南亚、印度洋海域生存的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在以北的东海、黄海、渤海及朝鲜半岛和日本海域、长江流域分布的窄脊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两种江豚形态上区分的显著特点是其脊背的宽窄和上面疣粒数量多少。
海江豚
长江江豚
“海江豚和长江江豚生活的水域是否能够互换,它们存不存在基因交流,这些疑问一直存在于我们研究者脑海中。但是我们这次通过大量样本的数据来分析,发现了两者的区别。”
海量基因分析找到差别
“这篇论文前后花了3年多时间写成,但是前后的研究则需要更长时间。” 杨光教授介绍,他们找到专业的研究机构华大基因进行技术合作和支持,提取江豚细胞中的全基因组,用生物方法进行分析。“提取的每一个核苷酸大约包含了10的9次方这样量级的海量数据,分析起来是一个非常缓慢而庞大的工程。同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样品不达标,有时候被污染还需要更换。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进行不断的优化。”
通过大样本全基因组测序,将长江和中国沿海不同水域的49只江豚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长江江豚与海洋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这一结果显示两种江豚之间缺乏基因交流,从而出现了生殖隔离。”这些基因控制着江豚的水盐代谢和渗透调节提示它们为了适应与海洋高盐环境完全不同的淡水低渗环境,已经出现了适应性进化,从而更好地在淡水环境下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也就是说,长江江豚无法再游到海里生存,海江豚也无法适应淡水,两种江豚不再为同一种江豚的亚种。
登上《自然通讯》杂志  
长江江豚有了自己的名字
 4月11日,国际著名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正式发表了杨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基因分析的方晓东华大基因,同时试验还得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asmus Nielsen的帮助指导。这篇研究报告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又增添了一个特有物种,这也是近几十年来首次由中国科学家确认的一个鲸豚类哺乳动物新物种,对长江江豚与长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重大,鲸豚类物种也由原来的89种增加为90种。

作为一个独立物种,长江江豚有了新的拉丁学名: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而由于长江中的白鳍豚目前已经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也成为长江仅存的淡水鲸豚类动物。
独立物种对江豚保护意义重大
长江江豚成为独立物种,对江豚保护意义重大。杨教授告诉记者,曾有观点认为,长江江豚只是一个亚种,即便灭绝了,只代表在这一栖息地中灭绝,对于物种来说并不算什么。“它在海里还有亚种生存,所以这个物种并不会灭绝。而如果成为独立的物种,就意味着长江江豚成为这个物种仅存的族群了,一旦长江江豚灭亡,地球上就又少了一个物种。而根据目前普查的初步结果,长江江豚仅剩1000头左右,比上世纪90年代的上一次普查减少了一半还多,甚至少于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成为濒危物种。
杨光教授表示,长江江豚与海洋江豚的显著分化及其独立物种地位的揭示,将进一步凸显长江江豚在长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地位,进一步加强该物种的保护将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江江豚作为新的物种,
值得将它打造成城市新名片
作为南京观察和拍摄长江江豚最早的市民武家敏,不仅拍摄了几乎涵盖长江南京段所有水域江豚的影像资料,同时也是最熟悉江豚生活及活动习性的民间人士。当他得知长江江豚作为一个新的物种被定义时,也非常开心。“南京对江豚的保护很早就开始了,做得也非常好,如今就更有意义了。”武家敏对记者说。
武家敏观察和拍摄长江江豚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2014年1月,南京市政府提出对江豚实施保护。当年9月,省政府批准设立南京长江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新建码头、港口码头将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保护区内的渔民也将逐步退出,最终实现在保护区内彻底禁渔。此后,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经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社会团体于2015年7月发起成立,武家敏是创立协会的6人之一。

“长江江豚成为新物种后,同时也是南京代表性物种之一,而南京又是全国仅有的在城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栖息的城市,更应该加大宣传,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和关心长江江豚及长江生态保护,扩大南京长江江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长江江豚成为南京的城市名片。”武家敏对记者说,他拍摄的许多珍贵的照片及视频,可以为做这种工作提供帮助,尽自己一份力量。
长期观察中,
他发现这些江豚就是同一种群
从十多年前起,武家敏开始跟踪并拍摄长江江豚,可谓是南京最早关注和观察江豚的民间热心人士。“从我这么多年的观察来看,在南京长江水域活动的江豚,应该同属一个种群。”武家敏告诉记者。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活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京新生圩下游到南京长江大桥江面上游这一水域,并上下各有延伸。”武家敏告诉记者,根据他长年累月的追寻与观察,往上游有记录的是南京长江三桥附近,往下是栖霞龙潭港一带。而可以确定的是,在南京长江大桥上下游至南京二桥之间,是江豚活动最多且最密集的区域,武家敏十多年的观察统计发现,该江段江豚大约有50头左右。令人大感意外的是,因为有显著的标记,武家敏多次发现同一只或者几只江豚在不同水域出现,时间间隔从几个月到数年。而通过照片分析,武家敏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同一只或几只江豚在间隔不等的时间内,罕见地出现“同框”现象。

“我看到的,基本上是熟悉的江豚,而且多年的观察也说明,这些江豚的活动规律是一致的,而且它们是属于同一个种群,几乎没有看到与这些江豚相异的其它豚类掺杂进来,可能这也保证了这个种群的纯洁性。”武家敏对记者说道,早晨,江豚喜欢出现在长江大桥与老江口一带活动。中午,江豚常常在老下关电厂旧址水域。晚上,江豚最喜爱在长江中的潜洲岛附近栖息。
南京江豚数量逐年递增近100头
作为民间最专业也最有发言权的江豚观测者,武家敏十余年来的奔波,一直被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关注和报道。同时,记者的视角也一直跟随武家敏,随时报道江豚的相关情况。正是热心市民的持续关注,扬子晚报长时间的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江豚,并了解了它的地位,同时引起社会的关注,逐步出台保护措施。
长江江豚
紫牛新闻记者梳理报道发现,江豚出现的水域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扩展,其活动的季节也日渐丰富。从最初的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向上下游延伸,而出现的时间也从春季,扩展至夏秋,甚至寒冷的冬季。比如,春天,江豚最喜爱出现的水域点是老下关四号码头周围,它们在这里追逐示爱,繁殖后代;夏天,江豚最喜爱活动的水域是长江大桥到长江三桥之间,循环往复地从上游冲浪而行,随后又从下游潜伏而回,一般探头出现较少;秋天,江豚最喜爱三汊河、金川河和外秦淮河长江出水口附近的水域,在这里捕食玩耍。冬天,江豚则最喜爱中山码头周围的一片水域。
“不时还会出现大江豚带着小江豚母子畅游长江的有趣画面,这也说明该种群目前已形成有序的繁殖。”武家敏告诉记者,从十多年前看到只有几头江豚,到现在核心区域的50多头,如果再加上放大范围的江豚,总计数量约100头,说明这些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大,江豚的数量显著上升。
紫牛新闻记者刘浏  梅建明
编辑万惠娟 陈迪晨
-END-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你可能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