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学和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晴妈说”~
作为佛系妈妈,家里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小孩,也是自然的事。
晴晴自小不喜欢背东西,无论是儿歌、歌谣,还是唐诗、声律,家里人给她念了让她背,几乎没有肯背的。一旦要求,她就发出各种怪声。要她学习拼读或算术,也往往直接拒绝,假装听不见,或者做鬼脸要求做别的。老师教拍球和舞蹈也不肯下功夫学。
而且,这孩子不仅在拼读和背诗方面不突出,在其他各种智力测试的活动中都不突出。拼图不厉害,乐高搭建不厉害,记忆测验也不厉害。有时候家里人会担心,这么不爱学习,以后到了班里处处落后,越落后越不爱学习,可怎么办才好。
但我心里却并不着急。
今天我想聊聊,我如何看待孩子的启蒙。
还记得从前看书的时候,对于学习的定义很是困惑了一阵子。
心理学书里,学习有几种模型,一种是条件反射:当铃声伴随肉,就习得听铃流口水;当铃声伴随电击,就习得听见铃声躲远远。这是奖惩在人心里留下的烙印。另一种学习模型是模仿,孩子看到别人的动作引起后果,就自己也去模仿。还有一种学习模型是刻意练习,一件事重复无数次,就能获得精进的好效果。
无论是哪一种,都离我自己心里对学习的感知差别很远。
从小到大上学,我就没受过什么奖惩的激励,父母对我一向是信任,考第一也没奖励,靠坏了也不说什么。我自己并不爱模仿,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背不下来那么多可模仿的对象。我的刻意练习也不算多,有时候暑假作业都写不完,更不用说什么题海了。而其他种种描述,什么“学习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学习是反人性的”等等,我都没有体验。
在我心里,就只有一种模型能形容学习,那就是:天气转换。没学懂就像是乌云密布,学懂了就是天晴如洗。如果没懂,练习多少遍也是看不清;如果懂了,清清楚楚摆在眼前,就是显然可见的,也不需要多少练习。跟模仿没关系,跟得到的奖惩也没有关系。如果只有一个词能形容学习,那就是:豁然开朗。
学习就是一个拨云见日的过程。学习的动力也就是豁然开朗的动力。有云雾遮着,总是心里焦躁不安,如果想办法把乌云都驱走了,站在高处看见街巷鲜明,心理是特别舒爽的。这种从“不舒服”到“舒服”的开朗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学习怎么会反人性呢,学习是从混乱到清澈的过程,这是最符合人性的。
懂与不懂状态的练习,差别是极大的。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不懂“数字大小”的涵义,那就需要做无数习题:16小于1718小于1920小于21,全都要背。而如果懂什么叫“数字大小”,那么一切就是显而易见的,直接给两个数就有答案。更难的概念也是类似。
我大一的时候学线性代数,其实没学懂,懵懂着做题考了试,但心里总是模糊的。后来有一天突然理解了什么叫维度、正交和内积空间,一下子觉得“啊,原来就是这样”,分析经济问题也会想到正交维度张成的完备空间。因此我挺能理解,有一些大科学家和数学牛人,对一些很难的问题会说“显然,得证”,在其他人眼里还是乌云密布,但在他们眼中已经是显然、一目了然了。
我这辈子唯一的遗憾就是,上大学的时候学的课太多,时间太少,我又不够有领悟力,因此很多课都没有达到“啊,是这样”的澄澈,没达到云开雾散的清明。混沌着做了些题,但只是做题,不是领悟。
领悟,是学习最大的乐趣,甚至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来源。
再说回到孩子。为什么我对晴晴的不背、不学、不下苦功,并不着急呢?那是因为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另外一些东西,一些我自己更在意的东西。
她是好奇的。
她喜欢恐龙,我问她为什么,是觉得恐龙特别厉害吗,她说“是因为恐龙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人呢,我很想知道”。她拿到新书会迫不及待拆开,一本一本看很多本,不愿停下来。她很喜欢了解每样东西都是怎么做出来的。
她会主动观察。
有一天她会带着一个小磁铁去上学,走到哪儿,都要拿着这个磁铁去吸一下,看看能吸到什么,她发现汽车能吸,秋千架能吸,但是吸不到滑梯,我让她观察,汽车是什么质地,滑梯是什么质地,让她去摸一摸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一次我给她看棉花是怎么种出来的书,她就跑出去找来一块布,要看布料上面的棉线,我就给她看棉线的纵横。她能自己总结出来动物和人的几点不同,例如手脚,例如毛。
她能理解讲述。
给孩子讲述一个知识的时候,如果她能用自己的意思去表述,就表示理解了大人说的话。比如我给晴晴讲,月亮绕着地球转,晴晴就会在屋子里绕着我跑,说月亮就是这么绕着地球转的吗?然后问我那地球怎么转,我于是带着她再一起去绕着爸爸转。她用她自己的转动的方式,表明听懂了我在说什么。
她会表达自己。
当孩子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那其实是说明她听懂了,有思考。有不同的见解,有不明白的地方,才会发现更深的问题实质。
例如我曾经很早就给女儿说过,地球是一个球。但是她上次突然说:我觉得大地是平的,我觉得大地就是平的,这个其实是非常真实和诚实的表达,她看不出来大地是一个球,其实我也看不出来,任何人看大地都是平的。她还问:你不是说地球是斜着转的吗,但我看着大地就是平的。她能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蛮好的。当然,她平时表达自己心意的时刻,就更多了:我如果好好吃饭,不吵不闹,你就在我生日时给我买个独角兽,可以吗?
她能够提问。
如果孩子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质疑或问题,就表示孩子努力去思考了。
有一次,我给她讲达尔文是如何发现进化论,说他在一些小岛上,发现一些鸟身体长得很像,但是嘴巴各有不同,短而硬的嘴巴是吃坚果的,细长的嘴巴是吃花蜜的,弯钩而硬的嘴巴是从树洞里捉虫子的,因此达尔文推断,这些鸟儿以前都有共同的祖先,但是对食物的适应让它们分化成了不同的种类。
我说:达尔文就猜想,所有动物都是这样进化的。
晴晴说:不是吧?只有鸟类是这样的吧?其他动物不是吧?
我问:为什么?
晴晴说:只有鸟类有这样不同的嘴巴,其他动物的嘴巴是一样的啊。
我说:其他动物是身体的其他部位会变化,你看鹿的例子。长颈鹿和鹿有共同祖先,但长颈鹿需要长期吃树叶,幸存者的脖子就越来越长,进化来的。
晴晴又问:不是吧?其他鹿身上,都没有长颈鹿的棕黄色斑点,不是共同祖先吧?
这个例子让我有些感慨。她提出的质疑其实非常合理,那就是:从一种事物身上发现的规律,能不能推广到更多事物身上。对鸟类成立的规律,对其他动物也成立吗?成年人往往容易把一个小群体发现的规律,推而广之,不经过质疑。成年人也很容易听到某个大人物的著名的理论,就照单全收。反而是孩子保持着不轻信的头脑。
她能够推理。
当孩子做出合理的推理的时候,就说明她有思维能力。例如晚上给女儿讲故事,讲青蛙和蟾蜍的故事,我会讲到一半儿的时候问她说,你觉得今晚青蛙为什么要这样做呀,晴晴就想了想说,他是为了让蟾蜍高兴,这就说明她已经开始代入到角色里面,去理解不同角色的想法。
另外一次,还是谈地球形状,我给她拿实物做几何模型,我拿了一本扁平的书作比喻,比喻大地平面。
我说:如果大地是一个平面,就像这本书,你走走走走,一直走到边上,会怎么样啊?就会从书的边缘掉下去,是不是?
晴晴说:是。
我又给她拿了一个足球,说:如果地球是球体,一个船在球面上走,走走走走,会怎样?是不是可以沿着这个球底下,然后又回来?如果地球是球体,船就能周游世界。
晴晴说:那它到了这个球底下,为什么不掉下去?
我说:那是因为这个球有地球有吸引力呀,可以吸引着船,在底下还能够被吸引住。
晴晴想了想,说:那这个书,也可以有吸引力呀。
我忽然发现,她说得很有道理,问:你是想说船在书底下也能走吗?
晴晴:是。
我一想,是呀,如果平面大地有吸引力,那船走到平面边缘并不会掉下去,在平面底下走一圈,也可以回到原地,因此周游世界一圈并不能证明地球是球。我太常听人说平面大陆走到边上就掉入深渊,因此大地不可能是一个平面。但实际上,如果大地有引力,走到边缘也不会跌落深渊,而是可以从平面下方绕回来。晴晴能想到这一点就表明,她不仅听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且能把她听的引力的概念,从球上移到平面上,做出推理。这就说明她是理解了抽象的概念。
她有联想能力。
孩子的联想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孩子经常会说出一些你可能都想不到的联想。例如我女儿曾经有一次把一个凳子放在另一个凳子上说,我给凳子带个帽子。像我平时就不会这么想,而这是孩子非常正常的思维方式。
还有一个例子,我曾经给她讲过,地球两边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正的,对方是倒挂着的。当时她觉得很有趣,这个现象她记住了。然后有一次,我们在马路上走,我说两边的汽车都觉得自己是靠右行驶,觉得对方是在左边。
晴晴说:就像在中国和美国都觉得自己是正的,对面是倒挂着的。
这个联想让我耳目一新,因为很有道理。这就是一个视角的相对性,两边的汽车都觉得自己靠右边,对方靠左边,就像地球两边的人都觉得对方是倒着的。能从汽车联想到地球的相对视角,说明她在头脑中可以让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
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里如果能退一步,观察孩子自己是怎么做的,我们会发现,孩子经常做一些大人觉得非常无厘头的事情,但是对于她自己来讲很有意义。例如我女儿她曾经有一次想把一个轮子拿胶条贴到床帮上,然后她贴不上去,我就观察她是怎么自己想办法,一次一次不停的尝试这种贴法、那种贴法,先用手这么摁着,再那么按着,这一件小事儿让她折腾了很久,其实把这个轮子挂在床边儿上这件事,完全是没必要的,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展现了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的能力。其实这是很好的思维能力。有时候给女儿出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她算不出来,就自己找个角落说我去算算啊,我觉得挺好的。慢没关系,自己琢磨就是好的。
为什么我不担忧孩子的启蒙呢?因为我在她的身上,看到思维在蔓延生长。因此,我不想逼她去模仿,也不想推她去做她不感兴趣的背诵。她有她喜欢学习的兴趣所在。她每分每秒都在学习,她在学着理解他人的话,学着理解这个世界。她热爱这个世界,用她自己的方式思考这个世界。这些是她无意识中展现出来的思维,而这些,比背诵和记忆更令我珍视。
我们如何给孩子做启蒙
谈到启蒙,什么是有用的启蒙呢?现在启蒙开始的年龄越来越早,弥漫的氛围也越来越焦虑。甚至有幼小衔接决定终身的观念。
要让孩子多早开始识字?多早开始学拼读?多早学算术?要提前学校内课程吗?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疑虑。有的父母过于担心孩子进入学校的成绩,恨不得提前两年学好校内三年的课程。
有关要不要提前学,我的感觉是这样:孩子的人生是马拉松,未来的学业也是马拉松,他要在学校呆十几年,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仅仅靠抢跑是不能够给他带来任何长期优势的,马拉松是一个太漫长的过程,抢跑的优势很容易消失殆尽。
那么,什么样的启蒙是我心中好的启蒙?
我心中好的启蒙,是安安静静去听,听见孩子思维生长的声音。
如果父母能够放下焦虑和比较,也暂时不去担忧孩子学会了多少个字这类量化指标,而只是安安静静去看,那就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晶莹剔透的思维,像冬日的冰在空气里凝结。
对我而言,这些思维能力比学会认拼音,学会写字更重要,因为它们源于孩子体内,是他们自发生长的力量,一旦获得鼓励,就可以成为一辈子推动自身的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相信这些思维能力能够让他们应对更长久的人生挑战。他们会在学校里遇到所有没听过、没见过、没学过的新知识,但是有思维能力在,他们可以自己去探索。
毕竟,学习本质上就是一场探索。学习是拨云见日,而只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能让孩子发现乌云背后的蓝天,享受学习带来的澄澈的快乐。
基本思维能力包括哪些呢?对启蒙阶段的孩子,简单说,大概有如下这些:
理解能力:能听懂老师讲什么,能理解上下文的含义,能理解知识的表达
抽象能力:能从具象的生活走向抽象概念,能讨论抽象概念
逻辑能力:能进行推导,能思考因果、判断观点,能进行逻辑推理
联想能力:能从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举一反三,做题事半功倍
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能对事情描述清楚,有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能力:能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通过自主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
对于成年人还有其他更多,批判性思维、同理思维、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审美思维,等等。对于年幼的孩子,有上面这些思维能力就已经够了。有这些能力,他们进入学科学习,可以贯通各个学科。
这些思维能力不一定让孩子成为考试的学霸,毕竟考试很多时候更为机械。但是它们对孩子一生都有裨益。它们让孩子成为人生的独立探索者。未来他们遇到了工作中的挑战,进入全新的领域,他们都可以自主学习,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他们能成为人生的探险者。
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如何做呢?
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获得这些能力呢?这些能力,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那么学龄前的孩子能不能拥有这些能力呢?
其实,这些能力,与其说是天生智力,不如说是一种思维习惯。所有孩子都具有潜力,或者说,他们与生俱来都有这些思维能力的雏形。
提升孩子思维能力,需要互动,需要父母认识孩子的思维,并加以鼓励。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可以不断加强孩子头脑的思维习惯。有一个很经典的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记忆实际是思考的残留。当我们思考,我们的脑细胞会用建立的连接记住思考过程。下次再重演思考过程,记忆就重现。这就是自然而然的记忆,不用去痛苦背诵。
那么父母具体能做什么呢?
第一个是,我们可以多引导孩子观察。下雨天孩子都喜欢踩水,我们引导他们观察:早上的水洼有多大?下午的水洼怎么变小了?晚上水洼为什么不见了?观察的过程,也是积累常识的过程。
第二点是,可以对孩子进行问题启发。不仅孩子可以问我们为什么,而且我们也可以问孩子为什么。当你问他为什么,他很多时候并不知道答案。当他不知道答案,他的小脑瓜就开始运转了,这是他的大脑在成长的时刻。
第三点呢,我们可以跟孩子平等对话。可以多鼓励孩子表达他的想法。孩子有时说得断断续续,或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但父母一定认真去听,耐心听他说完,帮他找到词汇。而最好的鼓励就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第四点,就是带入情境。孩子在上学时经常会遇到的困难就在于,如何从具象的生活向抽象学习转化,而应对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具象情境,和孩子交谈知识,让孩子把情境中具象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能够对应起来。
第五点,是分析引导。我们可以去对比,不同事物的差异,提出问题去解释这些差异,然后每一个原因背后会有更深的深层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可以问我们怎么知道一个是原因是对的还是不对的呢?让孩子慢慢熟悉因果关系和逻辑思考,也建立起思辨精神。
这五点,如何在生活中启发孩子,如何提升孩子的大脑思维能力。在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关键词,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四五岁、五六岁的时候都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当他问为什么,其实是想要思考,他非常努力想弄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这个世界背后的机理是什么。当他去思考,其实就在锻炼他的大脑。
在这里,我也分享一个简单的小窍门,就是孩子问为什么的“回答三板斧”:当孩子在家里问你“为什么”,父母如果不清楚怎样引导,最简单的三种回应是:
“你看……”:带孩子观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
“你觉得呢?”鼓励孩子猜想和表达。
“如果……会怎样?”引导孩子带入不同条件,再根据推理想出答案。
也许上面说的这些引导方式父母还是会觉得有点困难。毕竟很多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推导方法对于科学专业的学生也许是熟悉的,对于其他人可能很陌生。很多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科学出身,不清楚如何和孩子聊知识,如何引导逻辑思考。那该怎么办呢?
对这个问题,很久以前就有人要求过:你能不能给我们这些非科学出身的父母,做一些好的启蒙工具啊?我当时就答应说:好的,好的,一定。我曾经许诺做物理科普,也曾经许诺分享数学思维培养,只是承诺容易,兑现不容易。从许下承诺的时间到现在也有一年多了。
现在,我终于可以说,我来兑现承诺了。我们终于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产物,能帮助所有父母,给孩子讲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成长。我和我的朋友们,科学家和儿童教育学研究者,将我们能想到的最有意义的思维能力的引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凝聚在我们最近打磨实现的童行学院的课程中。
前几天我曾经介绍过童行学院的线下课堂,今天,我们发布更全面的介绍:点击这里了解。未来在十月,我们还会有更详细的发布会,将童行学院的完整教育体系呈现给大家。我们的愿景是让所有孩子得到同样好的视野开拓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孩子发现自我,探索世界,思想站在高处。
不过……不要急,本篇文章只是预告,不是广告。
下周我会发布童行学院小程序平台的内测邀请,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下周的文章。上一次介绍线下课堂,由于没有提前预告,以至于两个小时售罄,读文章晚的读者错失了机会,非常不好意思。这次我提前讲一下,下周三我会在文章中给出20个小程序平台的内测名额,敬请期待。
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童行,更早了解详情。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共享教育共享未来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想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欢迎关注“晴妈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