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1日,是微信7周岁生日。在微信诞生之前,我就知道了他即将来到人世的消息。在七年前他诞生的那个冬夜,我是他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批人。我对微信一直保持着深挚的情感,如果说微信现在是一个7岁的孩子的话,那么我就是这七年来看着他慢慢长大的和菜头叔叔。我知道这也许非常可笑,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是那么想的。我也像和真正的叔叔那样,在每一个道口为他呐喊加油,在每一个危机时分向他伸出我的手。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有一份礼物送。以下,是这些年里我在微信公众号里为它写过的部分文章。如今按照时间顺序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叔叔为侄儿写的记事本,记录了微信成长过程里的那些点点滴滴。
  1. 微信4.5版新功能

第二份礼物,是一个问答。人们从7年前对微信的不屑一顾,扭头变成了某种不切实际的狂热,总是徒劳无益地试图微信按照他们的想法来。我最喜欢微信的一点就在于:微信永远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提问:叔,您怎么看微信小程序上线一月即遇冷,这是失败前兆吗?微信小程序,这个一度被捧上天的产品,如今却像烟花一样,在春节后消失在我们的朋友圈中。
提问人:嗜血的骷髅
时间:2017年2月17日
回答:
您作为一位朋友圈互联网观察家,应该弄明白一件事情:您的朋友圈是世界的一个碎片,并不是世界的全景。作为样本,它有观察的价值,但是并不等于观察的结果就是真实。因为作为样本,它太小,而且太特别了。

此外,冷和热是什么概念?有人讨论是热,没有人讨论是冷?还是说,有人使用是热,没有人使用是冷?媒体上有人天天热火朝天地讨论避孕套么?有人热火朝天地讨论自来水么?所以,避孕套不够热,自来水不够热。避孕套长期遇冷?自来水早已失败?
您站在传媒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许多人的通病。世界上有两个互联网,一个是媒体上讨论的那个互联网,一个是真正在生活中运行的互联网。这是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有时候甚至彼此根本不兼容。为什么小程序会被捧上天?微信当年上线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被捧上天?朋友圈上线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被捧上天?因为人们有妄念。
如果微信是成功的,如果朋友圈是成功的,如果摇一摇是成功的,如果红包是成功的,如果公众号是成功的,那么,小程序这一次必然能成功。这种想法的潜台词是:如果我错过了微信红利,错过了朋友圈红利,错过了摇一摇红利,错过了公众号红利,那么,这一次我一定不会错过小程序红利。小程序是我发家致富,融资上市,成为独角兽公司的天大机会。
什么是妄念,这就是妄念。
从历史上看,人们每一次都把自己的欲望,加在自己对微信的错误理解上,以为自己得到了天大的机会,最后又失望不已。
在微信最早的时候,有人要加1万人以上的好友,认为微信是人际关系利器。微信限制了上限;
有人要1000人以上微信群,出动关系要求提供,表示愿意出钱买,认为是社群基础。微信拒绝了;

朋友圈出现之后,有人觉得这是最好的营销手段,直接在朋友圈发广告。微信屏蔽封杀了;

附近的人出现之后,有人用虚拟机模拟活人,疯狂加附近的人,用于营销。微信封杀了;

公众号推出,有人觉得微信应该开热文排行,应该导流进文章,应该开推荐位,和所有网络媒体做一样的事情。但是微信没有那么做,于是极度失望地离开了。等再次回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他们什么事了。

......
现在的情况也一样。小程序出现的时候,对它异乎寻常的热捧,是因为太多人有太过异乎寻常的妄念。他们有自己关于小程序的一套想法,而且觉得小程序应该满足他们的想法才对。就跟上面那些要求加万人好友,提供千人群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小程序不能满足这种妄念,潮水自然也就消退了。我觉得这很正常,本来就不应该来,本来也就不应该那么想。
至于说小程序究竟如此,我觉得最好自己亲自尝试一下再说话比较好。比如,我自己开发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姨妈日历”,用于女生记录自己的生理期。我能看到数据,看到每天多少人来,看到每天多少新增。所以,我和你的看法恰恰相反,我和你的判断也完全相反。
谢谢提问。
和菜头 
2017年2月17日
最后一份礼物,也就是Fenng所谓我写的“价值过亿的公关文章”---
《我所知道的张小龙》
15年前,张小龙是中国Top10的程序员。
他一个人写代码,完成了Foxmail的头三个版本。
Foxmail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
直至今日,Foxmail被收购,QQmail推出,Foxmail的企业用户依然有数百万。
在被腾讯收购之后,Foxmail开始了艰难的转变,从客户端转变为Web产品。
一开始非常不顺利,最早的版本类似Web上的巨无霸,几乎无法操作。
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客户端产品经理到Web产品经理,
张小龙度过了极为孤独的三年时光。
三年后,他完成了第一次变形。
QQmail被腾讯内部称为“七星级产品”。
人们经常用一个例子来说明QQmail在产品体验上的细腻入微:
如果你在邮件正文里提到“附件”,而你在发送时并没有粘贴任何附件,
那么系统会立即提醒:您是否忘了加上附件。
这一体验现在Gmail也有了。
QQmail的成功,却让张小龙感觉到焦灼。
因为邮箱对于大数量的普通网民而言,依然是一个门槛极高的产品。
也许,教会他们用@符号都需要许多年。
还有什么是海量网民所需要的产品?
张小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转变,
从Web工具类产品,进入Web社交类产品。
这一过程大约耗费了不到两年时间,
难度比上一次更大,周折更多。
张小龙和他的团队最先试验了阅读空间,
这是跳出工具类产品的第一个接榫。
做阅读空间貌似是一个工具,但是其中会有简单的人际互动。
可以观察用户的行为和交互习惯。
阅读空间获得了成功,
于是就有了QQ邮箱广播的尝试。
这是在QQ邮箱中试图打造一个类Twitter产品的尝试。
163邮箱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但是这个项目失败了,用户和内容并入了腾讯微博。
在邮箱的使用场景下,
阅读空间的慢速阅读和深阅读是和邮箱调性相契合的,
但是和快速流动的Tweets流却不能相容。
于是,又有了QQ邮箱漂流瓶。
这是一场试验,
主题是:假设在大用户数量基础上,做轻SNS类应用,尤其是陌生人交友,是否能够获得成功?
结果空前成功。
每天的漂流瓶达到了骇人听闻的数量级,
用户粘性也得到了非常可观的增长。
这个试验的副产品是正视了普通网民内心深处是何等孤独。
以至于他们愿意一次次用尽写瓶中信的每日三次机会,
愿意一次次打捞蓝色页面中转瞬即逝的电子漂流瓶。
第三次转变突然到来,
张小龙的目光早已经从Web跳转到了移动互联网。
只是一个简单的要求,
团队中的程序员就从原来的岗位离开,
开始学习手机客户端的编程。
原来在QQmail手机随身邮上的经验,
被广泛应用到了微信的打造过程中。
新的手机团队不是做一个客户端,
而是IOS、安卓、塞班三个客户端同时开始做,
放出IOS版本之后,立即转安卓做下一个版本,
安卓做完转塞班,然后再转回做IOS。
这叫全天候手机开发团队。
他们喜欢在黑夜里通宵开发,
此时广州寂寥无人,
适合集中精力并行开发。
程序员三五成群,在工作区过道上低声讨论,
有的就地开始做俯卧撑,以提振精神。
有人把他们称为“矿工”,
因为他们总是在黑暗里工作,
而他们以这称号为傲。
微信在8个月里就横扫了整个市场,
比它炫的没它简单,
比它简单的没它快,
没有谁比它更快,
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进度条轻易推到底。
万法归宗,唯快不破。
在各家拼单点功能的时候,
微信在11年下半年突然跳离主战场,
在LBS和视频通话上布下两粒棋子。
随即,在LBS上开发了“摇一摇”功能。
满城的“卡嚓”声响起,
无穷尽的寂寞之心终于有了简单的去处。
从Web SNS产品到移动互联网SNS产品,
张小龙第三跳只用了8个月。
在这八个月里,
微信从无人看好到炙手可热,
巨大的转变下让张小龙感觉到更多的是孤独。
在11年上半年的一个月时间内,
他曾经一篇篇仔细读过几乎所有业界对微信的评价。
读过一边倒认为微信无望的论调,
读过各种关于微信抄袭KIK和Talkbox的指责。
11年下半年,一起都逆转了过来。
张小龙依然沉默不语,
但是微信3.0的开机页面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
边上写了MJ的一句话:
"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陪伴我们的产品开发之旅。“
同年11月,TalkBox放出了TXT和图片输入功能。
而此时,微信开始提供自定义透明背景头像、二维码名片,
开始试验时尚感对产品流行度的影响。
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
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
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
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
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
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
他是那种因为喜欢《蓝莲花》歌词,
就一定要问许巍买下版权,
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种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
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如果世界上又出现了什么新鲜的APP应用,
在发布后的48小时之内,
如果你也下载尝鲜,
可能你会遇到个名叫Allen的人,
如果这人沉默不语,甚至连头像都没有。
那么你也许已经遇见了张小龙。
和菜头
2011年11月26日
生日快乐,微信!
题图摄影:
Steffen Zimmermann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商务联系:张先生 微信号 18516511272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请点开图片长按识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