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一半的工作将由人工智能在15年内接管,
我们必须提高人类间的互动,
比如同情心、同理心等,
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
——李开复
他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博士学位,
曾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担当要职,
拥有超过30年的人工智能开发经验。
曾著著作《超级大国:中国,硅谷和新世界秩序》,
闲来无事时还给大学生写了七封信。
他可以自信地在人工智能面前说一句:
我看透你了。
他就是,李开复。
多年与人工智能接触的经验,让这位业界传奇对人工智能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以至于,每当李开复先生发表了有关人工智能的观点后,
都会引起不小的骚动。
最近,英国媒体《Daily Mail(每日邮报)》再次爆出了李开复先生对人工智能的深思和讨论,
本次骚动的主题是——
失业潮。
Dailymail:2019年,你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中国领导研究者揭露了大多数“高危职业”!

李开复:还剩15年
人工智能(AI)对人类的影响一直是一个,
科学界觉得光芒万丈,老百姓觉得头疼脑涨的话题。
但有一个言论却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AI无疑具有两面性,
它是一把双刃剑。
人们一致认为,在AI将自己升到满级之后,人类将会受到负面影响,
而科学家一直在做的,
就是帮AI把符文天赋点满。
就在最近,在人工智能行业“潜伏”了30年的李开复先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一看法将矛头对准了人类
最为担心的失业潮,
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
每一次技术冲击和生产力改革后,
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丢饭碗系列。
在工业革命时代,体力工作被大量机械所代替,
谁也不能保证,人工智能时代,
脑力工作者还能高枕无忧。
李开复先生对这一点持有不太积极的看法,
他认为,15年,仅仅15年内,
人工智能将取代一半以上人类目前所有的工作,
他表示,
就像工业革命时代农民的工作受到动摇一样,
人工智能也将对现代人类的工作模式产生质的打击。
他同时认为,危险的是,
许多人还尚未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人们同意人工智能会产生行业打击这一说法,但他们没有意识到,
首先被打击的,
可能就是他们自己。
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
但是现在,人工智能要来收割了…
据报道,
人工智能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开发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人类目前所不能及的。
想来也是,人类成为大师需要几十年时间,
而Alpha Go给大师上一课只需要准备几天。
但李开复先生的观点并不完全悲观,
他说:
“人工智能非常强大且适应性极强,但它无法完成人类所做的一切。” 

李开复这番话中,人工智能所不能完成的,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人性。
他的观点是,
人工智能不能像人类一样与人类互动,
他们不具有同理心或人与人之间的
同情心和其他感情。
也就是说,AI只可在笛卡尔《方法论》的机械世界中放肆,
却无法触及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道德与审美高度。
而这,也被他认为是未来就业的关键所在。
李开复说,
AI还不能创建概念化或执行复杂的战略规划,
也不能进行需要精确手眼协调的复杂工作。

AI在处理未知和非结构化空间方面表现不佳。
为此,李开复建议,
为了让AI不会对人类的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
那些已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需要重新培训自己的专业技能,
保证自己可以做到AI所不能做到的事情。
同时,
教育也必须大幅度改变,必须鼓励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使人们更加个性化,
更加善解人意。
这不就是说…数理化已经快行不通了吗…
最后,他总结说,
新一代的人们最需要注重的是自己的社交技能,
他们需要重新平衡他们的生活,
这样,
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大变革”时代。
由此看来,一味地追求专业化已经拼不过AI了,
在AI面前人类的脑力似乎如同弱鸡。
但开发人类的同理心、同情心则是守护高地的重中之重,
做好这些,弱鸡也可以吃鸡。
那么,未来究竟有哪些职业最有可能被AI冲击呢?
又有哪些职业相对安全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人类 vs 人工智能
几天之前,李开复先生在“知乎”上发布了一篇文章,
叫做《365种工作的未来消亡概率图谱》。
李开复先生在文章中描述道:
综合牛津大学、麦肯锡、普华永道、创新工场等研究报告,我们预测出了未来
10~15年内365类工作被取代的概率。
以下是完整的预测结果: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
一些人类看上去很难的工作,在AI看来可能是非常简单的;
一些在人类看上去很简单的工作,
可能却是AI的死穴。
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下这幅图中最容易被AI替代的常见职业。
而最让人担心的,便是排在第365位,有99%可能性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
电话销售员。
电话推销员(99.0%)
在所统计的三百多个职业里,
“电话推销员”被机器人取代的几率为最大,
接近百分之百。
即使没有机器人的出现,这样一个单调、重复、恼人,又毫无效率可言的工种
也是迟早要消亡的。
打字员或键盘工作者(98.5%)
在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打字员曾经也是一份很有搞头的工作。
而今,凭借“打字”这一技能尚能存活的唯一职业也就是速记员了,
但可以想见的是,等到语音识别技术普及的那一天,
速记员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银行或邮局职员(96.8%)
除了单调、重复,“低效率”也是造成某些职业被自动化取代的一大因素,
比方说银行职员。
其实现代人习惯排队了,排地铁排挂号排奶茶排鲍师傅都不在话下,
即便如此,在银行办业务时排的漫漫长队还是足以击溃一个文明人的忍耐底线。
政府职员(96.8%)
研究人员在这里所指的是政府底层职能机构的职员。

在英国今年年初的一项调查中,
有1/4的受访者认为,相比人类,
机器人有更好的从政能力;
66%的人认为,至2037年,就会有机器人在政府任职;
16%的人认为,在未来的一至两年中,
就会出现机器人担任政府官员的现象。
接线员(96.5%)

早在十几年前,微软便开发出了具有总机接线员功能的智能语音系统;
而近些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接线员的绝大部分工作
基本都可以被自动完成。
工人,以及瓦匠、园丁、清洁工、司机、木匠等工人
80%-96%
绝大多数来自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工作都被研究人员列为了高危职业,
而这些也是很多人在提到“机器人威胁论”时
最先想到的威胁。
事实上,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机械大生产对底层工人生计的威胁便已是经久不衰的月经贴。
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纺织工人群体内还多次爆发了对抗工业革命的暴动,
他们砸毁织布机,以宣泄失去工作的怒意,
史称“卢德主义运动”。
但这对于一个即将到来的时代来说无关痛痒,
重复、枯燥的工作终将被技术所取代。
财务师和会计师(95.9%)
与技能基础,且日薄西山的电话推销、打字不同,财务人员这样一份要求不算低,
职业前景也被社会主流看好的职业竟有高达95.9%的几率被机器人取代
着实令人意外。
不过,财务工作的本质便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内部存在着严格的逻辑要求,
天生就要求100%准确,从结果上来看,
机器智能操作的优势的确明显。
事实上,今年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德勤、普华永道和安永相继推出了财务智能机器人方案,
给业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前台(95.6%)
机器人前台这两年已经多次登上了新闻标题,
话题度最高的是由日本软银公司开发的Pepper。
目前,日本以及欧美多国都已经有医院、银行、电器店之类的机构购买了 Pepper,
作为前台接待人员使用。
客服人员(91.0%)
Siri诞生了这么多年,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客服在技术上早已能够实现,
剩下的就是普及化的问题。
近两年,这类人工智能客服平台也逐渐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热门的创业项目,其中某些产品的回答准确率
据说已经能达到97%。
人力资源行政人员(89.7%)
在未来,不单单是员工本身,就连负责招募员工、解雇员工的HR 
也有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
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聊天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
机械HR能完成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求的基本技能。
今年3月,由北美著名猎头公司SourceCon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行业竞赛中,
一个名为“Brilent”的机器只用3.2秒便
筛选出合适的候选人。
保安(89.3%)
硅谷Knightscope公司研发的 K5 机器人,
拥有GPS、激光扫描和热感应等多项功能,
并备有监控摄像机、感应器、气味探测器和热成像系统,自问世以来,
在美国的大型商区中很受欢迎。
即便偶尔也会有意外…
快餐店后厨人员(89%)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研究者将“厨师”的危机概率预测为89%,
八成不包括中餐厨师。
虽说当下类似披萨机器人、咖啡机器人、酸奶机器人之类的机械厨师已经问世,
但哪怕是再智能的机器人,看到中餐菜谱上的“盐/少许”“味精/少许”也得死机。
保险业务员(81.0%)
另一个已经开始走向人工智能化的行业是保险业。
目前,多家险企已将智能科技引入到公司业务上,
主要应用于售后领域。
但业内预测,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替代销售人员,成为个人保险智能管家。
此外,今年一月,日本富国生命保险用IBM的人工智能平台Watson Explorer 
取代了原有的34名人类员工。
这34名人类保险业务员也不幸成为了“机器人抢饭碗”大军的先驱。
IT操作技术员(66.0%)
略有些讽刺的是,专家预测,人工智能将给很多公司的
IT部门带来威胁。
它将取代IT部门里许多的例行公事,其中又以系统管理、服务台、项目管理与应用支持等营运面最可能受影响。
摄影师(50.3%)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摄影师这样一份依赖主观审美的工作竟然也被判定为有
超过50%的可能被机器人取代。
在专家的评估中,图像审美与其他艺术不同,
是可以被量化、数据化的。
而谷歌也的确开发出了一种试验性的深度学习系统,
会模仿专业摄影师来展开工作,从谷歌街景中浏览景观图,分析出最佳构图,
然后进行后期处理。
除此之外,药剂师、翻译、部分司机、屠夫、裁缝、面包师、甜品师、配镜师、秘书、火车驾驶员等都是“高危职业”。
除了上面这些容易被取代的职业之外,

当然也有相对安全的职业。
以下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将“夹缝偷生”,
我们一起来看看。
除了“人工智能科学家”本身不容易被取代之外,
心理学家也是一份相当安全的职业。
心理学家(0.3%)
从某些角度来说,机器可以胜任心理咨询的工作,
因为心理咨询原本就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
人类的情绪可以被有效地处理。
然而有些时候,急于处理问题恰恰是造成问题的原因,
机器显然无法处理这样的悖论……
酒店管理者(0.5%)
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朋友自然会懂,
为什么一家酒店的经营者会成为这个世界上
无法被机器人取代的职业。
教育专家(0.8%)
我们在之前提到的那些人类独有的、被视为最后堡垒的能力,
比如同理心与同情心,
都恰恰是机器所无法传道授业的原因。
法官(4.1%)
人类的另一个无法被模仿的能力,
就是基于社会公义、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作出判断的微妙平衡。
法律不是可以计算、生成的代码,
人性博弈更是机器人无法触及的领域。
虽然今年诞生了“世界上首个机器人律师”,
它的功能仅是帮助不懂法律的人写出符合格式要求的申诉状而已。
健身教练(5.0%)
机器人作为减肥顾问,能比人类更加客观具体的看待问题,而且算法全面精准,
效果肯定会不错。
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比不上看见一个真正练出了八块腹肌的教练有激励效果。
保姆、月嫂(5.0%)
同教育行业相似,
相比人工智能,人类另一个无法被机器模仿的特质就是同情心和情感交流技能。
因此,在保姆这类真正需要情感投入的职业,机器人尽管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但终究很难代替。
音乐家、艺术家(6.0%-9.0%)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工智能如何完善,对人类而言,创造力、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
都是无法被模仿、被替代的最后堡垒。
除了上述,CEO们、助产士、福利专业人员、护士、土木工程师、牙医、精算师、化学家、部分作家、高端猎头、运动教练、经济学家等也都是“安全职业”。
所以,小伙伴们,
总的来说,我们目前唯一能与AI抗衡的,
反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
人性、道德与创造力,
甚至包括潜意识。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小:
1、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2、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

3、创意能力和审美能力。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1、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

2、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

3、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谁也不知道在10~15年后,
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像电影里那样,
将人类的生存希望逼到角落。
而人们也无须因此过于紧张,
能拼的过人工智能的东西反而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东西,
那就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光辉。
为了尽量保证自己不被人工智能连根拔起,
我们需要这样做:
1、了解自己的爱好特长,发挥挖掘优势;
2、了解最火、最具前景行业,为行业转换做准备;
3、转变思维模式,把自己放在管理者角度;
4、保持学习习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当老编看到“专栏作家”等创作类职业被替代率只有5.0%-8.0%的时候,
心中暗喜。
旋即打开手机,某阅读软件今日推送映入眼帘——
它告诉我,人工智能为我了写了一首诗,并广而告之。
编辑:小歪
部分文字来自:知乎
右下角点赞哦~
小编写得那么辛苦,求求大家点个赞吧!
微悉尼小客服,
你的贴心生活帮手
悉尼吃货地图,
吃货都在关注
新媒体主编| 曼达哥

资深编辑|陶陶
编辑| 小歪 洋戈 猫宁 
Melody Celia

置顶微悉尼订阅号,可以获取更多最新新闻资讯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