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在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
星标 ★
”哦~

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黑镜》自从第三季开始被Netflix接手之后,评分一路下滑,似乎要走下神坛。但每年仍有一大批粉丝在屏幕前坐等更新,俨然一种仪式。
尤其是最近的圣诞特别篇《潘达斯奈基》播出消息传出后,各路人士都给出了超高期待值,坐等一把传说中的互式剧情
简单来说,就是观众可以自己选择剧情走向,从而左右主人公的结局。这也是网飞爸爸一次突破性的尝试。
故事背景设置在1984,主角是一名标准的宅男程序员,受到妈妈遗留下来的一部叫《潘达斯奈基》小说的启发,设计了一款同名游戏。
主角斯蒂芬带着这款游戏的demo(简单版本)来到游戏公司,展示了他的基本构想,被老板买下,从而继续开发这款游戏直至正式上线。
但与以往几季的不同点在于,观众需要同步参与到剧情中,通过点击剧情进行中出现在屏幕下方的两个选项来决定下一步的走向。比如吃麦片还是玉米片,听哪个乐队的磁带,待在公司写程序还是回家写......
很多选择都会如蝴蝶效应般最终影响人物的结局,从而导致不同的人观看的其实是不同版本的故事。
***剧透分割线,介意朋友可以跳过这part***

剧中,斯蒂芬如果选择在公司和同事一起写代码,最后的结局是游戏上线,但在测评节目中被打低分;如果选择自己在家写,可能又会延伸出代码写完运行出故障,精神崩溃,甚至杀死父亲等暗黑结局。
同时,一条路走死了,观众还可以返回至选择处,重新做出选择体验不同剧情。只不过,庞杂的支线让一部作品出现将N种结局
有网友把出现的所有选项分层拆解,画出了剧情推进路,这逻辑推理能力也是大写的佩服。
如果你好奇心旺盛,想要把各种选择的不同结局都体验一遍,可能要花上很长时间,毕竟,通关的完整视频版本就要5个多小时。
目前,主流的结局大致有五种:
1 斯蒂芬跳楼身亡。
2 斯蒂芬穿越回去找到兔子,跟母亲一起坐上死亡列车,最后死在心理医生的诊疗室里。
3 斯蒂芬杀死父亲,游戏发售,评分,斯蒂芬被逮捕。
4 斯蒂芬杀死父亲,并杀死了游戏大神科林,游戏被下架,斯蒂芬被逮捕入狱。
5 斯蒂芬杀死父亲,藏尸,游戏发售,大获成功。
***剧透完毕***

这种交互式的多线叙事方式给了许多观众一种新奇的观看体验,也让《黑镜》系列走出低谷,再一次引发热议。
但是,这种形式其实并非什么创新。早在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上曾放过一部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片子,名《自动电影》观众就可以通过手中的红绿按钮来投票决定后面的剧情走向。
《自动电影》
如果喜欢玩游戏的朋友也会发现,这部影片其实更像是一个真人版的“交互游戏”。而这种互动形式在游戏界也早就有很多先例,比如2009年上线的《命运石之门》,就现过需要玩家选择不同回复短信的方法等细节来影响未来走向,从而救出某一人物或失败等多个结局的设定。
此外,今年新出的《底特律:变人》也是一款典型的互动电影游戏,它以未来的人工智能世界为背景,玩家通过角色扮演,在一个个选择中决定人物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见证仿生人拥有感情之后如何影响未来世界。
不难发现,游戏和影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游戏拥有影视化的情节和叙事,而影视也在模仿游戏的互动形式,我们到底是在看一部“游戏化的影视作品”还是玩一个“影视化的游戏”,有时候自己也分不清楚。
有人说《潘达斯奈基》是形式大于内容,剧情为体验服务,太过花哨,其实楼主不太认同。
这集圣诞特别篇中,选择、自主意识 、控制与被控制一直是被反复强调的主题。
主角斯蒂芬研发的那款游戏是一个通过操纵杆做出选择推动剧情的交互游戏,而我们观看的这部作品同样也是通过点击鼠标做出选择影响人物命运的特殊剧集。
斯蒂芬看似控制着自己的命运,其实只不过是我们在鼠标点击间为他做出的选择。
中,由于游戏大神科林在嗑药后给他灌输的阴谋论,斯蒂芬在压力之下幻想出自己是爸爸“规划与控制”(PAC)项目的试验品,并开始怀疑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受人控制。
他在电脑前抓狂地大喊:“我知道有人在控制我,给我一个信号,告诉我你是谁?”
这时候,屏幕给出两个选项,分别是之前剧情提到过的原著作者画的诡异符号和播出平台Netflix。
坐在屏幕前的你好像可以跟人物对话,告诉他正在被来自未来的“我”控制,观看他的生活,替他做选择。
此刻,好像次元壁被打破,观众实现了真正的参与剧情。
但转瞬间,你就会发现,我们所有的关于剧中人物的选择其实大部分都是伪选择,当你不得不返回剧情某个节点,重新选择另外一个选项,急于探索人物的不同结局时,其实正是被编剧带着走。
我们体验着各种可能性之间来回往复的快感,也被迫接受了网飞爸爸打出的“Netflix是21世纪的流媒体平台........”的广告。
而《潘达斯奈基》正是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选择和控制让人反思自己在现实中是否真的具有自由意志?
另外,剧片还提到一个平行宇宙的概念。
在那盘小说作者的生平的录像带中,一个被访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同时存在于多重平行现实里,每一种现实对应着我们在人生中可能采取的行动,无论我们在这个现实做何选择,在另一个现实中我们都会做出相反的选择,这也使得“自由意志”毫无意义,一切只不过都是幻觉,那些行为并非是你自己的,你的命运被人主宰,你不过是个木偶。
游戏大神科林也曾在自己那款“吃豆人”的游戏提到:
吃豆人以为自己有自由意志,其实困在迷宫里,困在游戏体系里,只能吃吃吃,就算他从迷宫一侧逃脱了,他马上又会从另一侧回到迷宫。
也许,整个部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粗浅的隐喻,告诉我们“自主意识”的虚妄,而《黑镜》又回到了它一贯的对现实的批判,对科技的反思。
如果你还对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主题理解不透彻的话,那就再回想下网飞这波操作就好了。看到通关视频的长度(5小时12分),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在心里暗暗说一句"WTF",然后乖乖到Netflix上注册账号,充会员,被网飞爸爸收编。
有得选吗?好像没得选!
(进入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剧名)

“好看”是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