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被这样一则新闻刷屏了,11月26日晚,北宋苏东坡的画作《木石图》以4.6亿港元在香港被中国藏家拍卖购得,在流离日本80余年后再度回归故里。
经常出现在教科书里的《木石图》,被称为是“文人画”的里程碑。水墨纸本手卷《木石图》也被认为是苏东坡“公认不超过三件的传世作品之一”。

拍卖的佳士得方面透露:“公众有可能会再见到《木石图》”,好像是某种暗示哦~~
4.6亿港币(有说法是中国最贵古画),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苏东坡啊。
全球各地的华人,都听过“大江东去”、“把酒问青天”,也吃过“东坡肉”啊……
▴金庸先生的公子回忆说,大侠最爱的一道菜就是入口即化的东坡肘子。此外苏东坡、屠格涅夫也是大侠最爱的文豪。
林语堂曾经,“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北京故宫收藏的明人所作的苏东坡画像
我们喜欢苏东坡,既因为他的神性、也因为他的人性:
既聪明绝顶,又宽厚善良、“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既有有正义感、一生始终是大写的人格,也有胆怯纠结;
既有“文曲星下凡”的旷世奇才,又有常人的小毛病。(嗯,要知道在欧洲中世纪,贪食已经算是“七宗罪”了)
对自己的画,苏轼毫不犹豫地点赞称,“画得寒林、竹石,已入神品。”
同为“四大家”的米芾评价是:“子瞻(苏轼字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木石图”创作时间还未完全确认,不过可以肯定,彼时苏东坡已经为政治纠纷所累,仕途上开始“一手好牌打烂”的节奏。 
元 赵孟頫《苏东坡小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年轻时平步青云,“百年第一”才华名动京城,连宋神宗也会读他的诗文忘了吃饭……到乌台诗案入狱3个月,因言获罪被贬黄州,此后苏东坡生命就基本在“潦倒奔走”(钱穆语)中度过。
被贬时写的“寂寞沙洲冷”——就是现在“空虚寂寞冷”的出处吧。
在写给友人李端淑的信中,苏东坡提到在黄州的生活:
隐居乡野,与樵夫渔民为伴,被醉汉推搡诟骂,周围没有人再认得自己;生平亲友,也没有了联系,写信问候他们也不见一封回复。“可能在暗自庆幸没有牵连到自己吧。”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甚至提醒李端淑,“自从以文章获罪,我已不敢再轻易提笔,这封回信先生还是不要给别人看。”——估计是想到了乌台诗案中受自己连累的朋友。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黄州写《寒食帖》时可以说是情绪最低谷了。
信结尾对朋友的问候是:“节哀强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化悲痛为食欲”…这很苏东坡了。
最近B站播出的记录片《历史那些事》的首集《吃货东坡》,更讲述了一路被贬、一路谱写“舌尖上的中国”的历程……
图源《历史那些事》
年过半百被流放广东惠州,家人几乎都不在身边——但真正的美食爱好者还是“随遇而饕”,除了吃荔枝“根本停不下来”,苏东坡还解锁了羊蝎子的做法,并总结“如食蟹鳌,甚觉有补”。
图源《历史那些事》
但也许没人能理解,此时他独自一人,拖着病体,默默啃食羊脊骨一整天的心情,。
后来即便到物质极为匮乏的海南,也能发现生蚝的美味……
图源《历史那些事》
那么问题来了,“节哀强食”的苏东坡会有现代科学所说的「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症状么?
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是指人类为抚慰情绪、缓解压力而进食东西的一种行为,特别是会吃高糖或者脂肪高的食物。 
四届“全美最佳医生”得主大卫·赫伯博士曾说过,用“吃”的方式应对情绪问题,的确有遗传上的原因。史前人类物质匮乏,只有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能提供更多能量,摄入者生存率更大,于是大脑就将摄入高卡路里的食物视作愉悦行为
而当人体感受到压力,身体会分泌一种激素皮质醇“压力荷尔蒙”,它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血糖水平,给细胞提供能量,但是也会食欲增加,导致人想吃高热量食物。科学家解释说,这时是基因让我们觉得生存受到威胁,必须多囤积些热量。
BBC的纪录片《情绪性过度进食者》,就通过扫描“情绪性进食者” 大脑的这部分“奖赏回路”,让人们看到,随着情绪的变化,脑部对“奶昔”的渴望是如何显著变强的……
而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吃高脂高糖的食物时,我们的大脑会释放类鸦片活性肽 ,这种成分同时也是可卡因、海洛因等麻醉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苏东坡喜欢高糖高热量的食物么?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这也是因为在古代这属于稀缺资源……
《老饕赋》提到他“心头好”,包括杏仁浆作成的糕点、樱桃蜜饯,小猪颈部的那一块肉……
因为吃荔枝不停嘴,而让痔疮屡屡发作;树太高荔枝够不到,“纵猿取之”。 
宋代画家的荔枝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还酿造过“蜜柑酒”和以蜂蜜为原料的“蜜酒”,并作了《蜜酒歌》,——不过据苏东坡的儿子后来证实,父亲酿的蜜酒的味道没那么醇美,朋友喝了还会腹泻,也就是尝试了一两次就放弃了。
但可以想见,准备美食的过程,已经让这位老饕“开心到飞起”: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是“情绪性进食者”会明显缺乏对食物的自控力。
而史书中聪明如苏东坡,为大快朵颐,也有太多调皮的故事:
诵经不影响吃肉;国丧期间,硬杠主张素食的程颐;
患眼病,按医嘱要忌口,但“怎么能因为眼睛生病,就厚此薄彼,亏待嘴不吃肉呢”~~ 
虽然学佛之人也有自省,苏轼也阻止过好友陈季常因为款待自己而杀生,弟弟也劝他要少食酒肉,但“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一谈到美食,苏诗里总是透着一种抑制不住的喜气洋洋。
在苏东坡去世前一年,曾写过一篇小文〈記三養〉为自己定下戒律:
自今日以往,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
——痛定思痛的口吻,让人觉得这枚吃货终于要“轻食”了。
网易漫画《爱我吧,苏东坡》,年轻人知道现实中苏大人并没有那么帅么?
但判断是否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一个关键点是就是否因为生理性饥饿而吃东西,这个在苏东坡人生各个时期就要区别对待,特别是最后被贬海南,他连各种暗黑料理都尝试过,“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
或者不走得那么远,给出“情绪性进食症”非此即彼的结论,我们可以说:在情绪和际遇的“至暗时刻”,食物发挥了它应有的治愈,一次次帮助苏公,完成了他对逆境的“应激”与“反杀”。
当然,苏东坡大写的自我认知,横空出世的才华,包括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已经足以让他失意颠沛的一生过得光彩夺目。——这是我们关于这位谪仙雪鸿泥爪的猜想。
▴ 张大千笔下的东坡先生,据统计张先生画的最多的男性就是他自己和老乡苏东坡
BTW,听说现在已经有基因检测技术,看你是否容易形成“情绪性进食”,甚至还有“45%基因+55%生活经历=情绪性进食”这样的公式(我就看看不说话……)
这是我身边的王叉叉也去试了,她属于24%的不易情绪性进食人群。
那如果掌握了苏东坡的基因序列,是不是就会对“情绪性进食的”问题作出答案呢?
对此,小编还请教了一位美院的老师,老师说更好地掌握画家的基因在未来并非不可能,比如对所有毕加索作品进行数据化之后,科技就有可能更好帮到我们,但前提是要对艺术家的作品有一定量的积累。
说到这,关于木石图的去向,故宫博物院和国博都表态了,拍下的“不是自己”……这幅可能带着苏东坡DNA的卷轴,到底被谁拍走了?回流之后会再度“神隐”么?想想还真有点小悬念。
最后还想有感而发说一句:
就算基因能再编辑出“最成功最聪明”的个体,但我们一直钟爱的,却是那个不合时宜的失败者苏东坡啊~~
——从这个角度讲,也许是失败的人生更有滋味呢。
/推荐阅读/
🎁 今日福利  🎁
如果和苏东坡同桌吃饭,你们俩都爱吃的一道菜会是?
留言点赞数最多的前三名读者,将各获2019猪年“故宫日历”一册,让大家根据节气好好吃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