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
2017暑假,ArchiDogs做了一个新的尝试,与美国Excelorator教育(美国专业培训教育机构,专门提供美国顶级高校的定制化培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合作举办了暑期MIT游学工作坊。本次活动在波士顿期间的行程为8天讲座课程。ArchiDogs一直致力于建立设计学习,工作和生活分享平台,此次活动的意义非凡,我们将在未来继续拓展工作坊板块,将更多前沿、有价值的留学资讯和干货分享给大家。
活动策划:Excelorator+ArchiDogs
工作坊助教+文字作者:周沫
责任编辑+校对:栗子
照片来源:工作坊学生


01 /工作坊主题

MIT Summer Workshop课程的核心主题是Technology is Changing Architecture,力图展现与学校教育不同的跨学科设计研究。每个项目结合实地与实践,综合地从不同层面展示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可能性和开放性
在八天课程讲座期间,为了让同学们体验最有价值的科研和设计实践,我们邀请了与MIT有深厚渊源的五位主讲人, 从科技、研究和实践角度分享最前沿和创新的项目和学术成果。课程分享期间,同学和老师积极进行互动,问答切入本质。讲座主题与学生们在校项目相结合,同学们反馈热烈,受益匪浅。
(图为第一天开营仪式,ArchiDog代表人进行开营演讲)

02 /讲座内容
Topic 1 | Architecture Design – Creative Computation
Speaker : Takehiko Nagkura,Professor at MIT computation department
Takehiko Nagakura, 来自东京的建筑师, 现任麻省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计算部门副教授。Nagakura教授是建筑形态和计算领域的先驱,数字可视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于1996创立并带领了建筑视觉表现和计算团队ARC。
(图为Nagakura教授讲解摄影测量技术的分类)
Nagakura教授着眼于当前前沿领域的建筑形态转化和数字可视化的实践,分享了包括AV/VR技术的产品扫描、空间形态投影(digitarama)、摄影测量(photogrammetry)和全景视频捕捉等多个项目。这些技术目前广泛运用于产品扫描、文物保护、室内设计及第三方操作软件开发。
(图为Nagakura讲座与学生课堂情况 )
在谈到AR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时,Nagakura教授展示了他设计的一套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明信片。他将明信片进行重组排列之后,明信片拼凑成大教堂的完整平面图,透过AR设备/手机APP扫描,不仅可以展现整个教堂的3D模型,还可以转换成剖面的模式,实时查看每张明信片对应的外立面和剖面信息。其可视化操控的便捷程度堪比我们在rhino中建模的界面切换。

(图为Nagakura教授给同学们展示明信片的使用)
数字可视化与文物保护相结合,不仅满足了文化传播的初衷,配合旅游消费的商业模式,给使用者带来一种有趣、愉快的互动体验。试想一下,如果你收到这套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明信片,即使没有机会亲临现场,也会被带入这个数字可视化所展现虚拟体验,从而感到无比雀跃。
(图为AR Mail from St. Sophia Cathedral, 1907视频中的大教堂街面展现 )
新技术改变传统建筑设计的展现手法,这种研究还体现在建筑项目对接模式的探索。Nagakura教授和其学生共同创建的Arcbazar网络平台,是对共享建筑项目的期望与探索,个体设计项目通过开发投票实现大众化以东京2020奥运会场馆设计为例,倡言未来设计师合作模式的可能性,并坚信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的蓬勃发展下,通过搭建坚实的支持体系,云端合作点对点的建筑设计将会普及。
(图为Arcbazar的项目实例)
(图为Nagakura教授讲座后,工作坊学生合影)
Assignment
工作坊的课程作业
基于Nagakura教授的讲座,在助教和教授学生的协作下,同学们学习了AR摄影测量软件Autodesk REMAKE的基本操作,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本次工作坊的课程作业。
作业意在让同学们结合游学行程的所见所感,用AR视角展现独特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图为助教给同学们讲解简易的AR静态摄影的软件操作)
Topic 2 |Design Thinking in Landscape
Speaker: Gina Ford, Principal at Sasaki Studio  
Gina是Sasaki工作室的负责人和景观设计师。该工作室是由一群精力充沛和跨学科的从业者组成,通过严谨的规划、新颖的设计和与社区联系的紧密性致力于改善城市空间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图为sasaki studio工作室参观)
第二天上午的workshop,同学们有幸参观了多次获得ASLA  Awards的景观设计公司Sasaki Studio,体验了公司各个部门的工作环境和设计项目。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大空间的工作环境下,建筑、景观、规划、交互设计和数据部门分工合作,有序进行
(图为sasaki studio工作室参观)
(图为同学们在会议室的早餐活动)
(图为Sasaki Principal Gina分享实践项目)
Sasaki的两位景观建筑师 Gina和Tao分别分享了他们在美国和中国两个不同地域的项目,从街区小尺度深入,到城市、地域景观项目。生动展现不同尺度下,如何结合跨学科、严谨的规划、新颖的设计与地方特色、社区紧密的联系等因素,从人文角度改善城市空间和提高空间使用者的生活质量。分享项目包括城市绿地lawn on D,苏州河改造,张家浜生态绿地规划等。
(图为苏州河生态循环系统,图片来源于网络)
提到河滨体验,河岸所提供的滨水空间和步道绝对是人们与河流的紧密联系的渠道。Gina向大家生动地展示了Sasaki Studio著名的芝加哥河滨步道项目的活力。该项目中设计团队的策略是打造一个风格统一、连续的并同时能串联一系列不同功能空间的河滨步道。
(图为Gina展示芝加哥河滨步道第四区域The Jetty中的鱼塘系统)
该项目根据街区分布的不同,提出6个空间不同设计形态,包括码头广场(Marina)、小河湾(Cove)、河滨剧院(River Theater)、码头(The Jetty)和河堤(The Riverbank)。这些不同的类型和形式,从餐饮到广泛的公共活动设施,为游客提供了具有连续性和多样性的河滨漫步体验。重复的设计材料和元素提供了视觉上的衔接,又改善了城市河道系统与环境分离得问题。值得一提的是,Gina反复强调河滨的设计不应该只是为了防洪而隔断河流与周边环境的联系,更应当采用合理的策略与洪水共生
(图为芝加哥河滨步道的类型图和建成现状,图片来源于网络)
Sasaki的设计无疑是从人文角度出发的,随着尺度变化的不同,乐趣、功能与设计中的核心是不变的。每个项目完成之后,访客络绎不绝,有效激活了社区空间,改善了周边环境氛围。

(图为学生代表与Sasaki Studio分享个人作品)
在讲座的最后,学生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设计作品和实践项目,邀请两位设计师和大家一起互动,进行设计点评。
(图为sasaki stuido门口合影)
Topic 3 | 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sustainability, Building Structural Systems
Speaker:  Irmak Turan,MIT Sustainable Lab

Irmak Turan是一位在环境设计领域的建筑师和研究员。她现今正在攻读麻省理工建筑技术工程学院博士学位,是可持续设计实验室的一员。她在Professor Christoph Reinhart的指导下,参与研究城市建筑环境性能指标和建筑环境中的材料使用。

(图为MIT Sustainable Lab官网)
MIT Sustainable Lab的职责是通过开发、论证和检验分析的方式将使用者和环境能源等问题优化,并应用于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作为MIT Sustainable Lab的一员,Irmak带来的项目分享注重于废弃建筑环境性指标和建材料再利用的研究
(图为Irmak展示的回收建筑材料的可行使用途径,图片来自主讲人)
城市的新陈代谢和资源流动,这些隐含的信息是设计者前期研究时容易忽略的,但它们却全方位地影响着城市规划和环境性能,因此环境设计的思路应分为现状分析设计优化和新策略
Irmak参与开发的综合性评估策略,致力于提高能源、水、材料、废弃物、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性能。其中,她着重讲了对于城市建筑废弃建材可回收的研究。对比了直接报废填埋与其他三种回收方式(道路建造、铺路生产和二次材料建筑再利用 ),从经济成本、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能源和占地面积等多个方面考虑,找出不同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图为Irmak展示材料循环)
从Irmak的分享可以得出,建筑师应积极考虑在设计过程中是否可以预先考虑节能和材料回收的问题,思考在技术的帮助下是否可以优化设计的各个阶段。从这种宏观角度出发,建筑师的眼光应该拓宽到建筑的生命周期,包括前期调研、建造、甚至到未来10年、20年的建筑物管理维护,综合性考量设计对地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影响
Topic 4 | Accepting the Unexpected in Architecture and City Making
Speaker: Dalia Munenzon,Project Manager&designer at On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Dalia Munenzon是一位致力于专业弹性项目、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研究的设计师。
她于2016年从麻省理工获得建筑研究科学硕士,研究领域涉及公共建筑和城市设计,并对不同尺度的城市规划变化的研究和自然增长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抱有极大的热忱。目前,她作为城市规划师就职于On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参与曼哈顿下城弹性项目、第四大纽约/新泽西地铁地区区域计划和与BIG NYC合作的BIGU城市防洪河滨公园等项目。

(图为Dalia分享不同尺度的规律变化)
Dalia致力于resilient architecture的研究,涉及公共建筑城市设计深入探索不同尺度的规律变化和自然增长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她首先用诙谐生动的分析图提出如何用时间、空间和边界(time,space, boundary)反馈不同尺度和跨尺度的干预手法,提出设计师应当作为复杂性和适应性的调和者
(图为Dalia分享不同地域大陆性群岛的特性)
她第一个分享项目是理论研究“大陆性群岛:休达和直布罗陀”。在政治经济遗留的殖民问题和地域问题上,如何实现外来人口和原殖民人口间的区域协调,提出了外来人口的公共区域建设
(图为One Architecture Urbanism Fourth Regional Plan Triboro规划图,来源于官方竞赛公布图)
Dalia的演讲从理论逐渐转向实践,她提到了纽约第四区域蓝图:东三区triboro corridor的整体规划。南北走向的新火车线路串联现有的东西向纽约地铁系统,将东三区的交通优势进一步强化,并以交通节点作为新的商业中心区以及人流吸引区,在此基础上,她分析了居民文化、汽车使用、单车绿道、餐饮分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计划。
最后,她谈到了BIG参与设计的纽约著名的城市防洪河滨公园(BIG U/Dryline/ESCR/LMCR)项目。该项目的设计策略更多注重实际效果、功能性的防洪设施,与现有的高架基建设施的结合,将理性融入功能实践中,将感性融入使用者场景规划中,针对社区的文化和居民年龄层,给居民提供多样化、民主选择的活动空间,如开放式阶梯广场、“新的高街”、单车停放场、滑板区等。
(图为BIG U区域分级和规划蓝图)
弹性设计(Resilience)是指一个能对周边环境做出变化和适应的系统。这一在生态系统不陌生的名词,在设计圈的应用还尚浅。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可持续性、长生命周期,还需要和政府、组织和社会等多方协作弹性设计仍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包括分析、筹划、提出方案和数据可视化,社区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以及新的设计形态。
(图为BIG U/Dryline的三种scenario渲染图,图片来源网络)
Topic 5 | City Science Introduction to Design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y
Speaker: Phil Tinn,Research scientist at MIT Media Lab Changing Places Group
Phil Tinn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科学家,也是自动化共享自行车平台项目的共同负责人。通过研究人性化设计与复杂系统之间的复杂交集,为城市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他的项目体现了一种新的跨学科的城市创新方法,结合了设计、政策、参与和行为改变的干预手段,使技术人性化,帮助城市提供符合用户需求、期望和愿望的体验。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论文项目结合了乐高积木、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和交通建模,与波士顿的市民和社区利益相关者共同设计城市的交通系统。
(图为Phil谈论乐高积木技术用于数据可视化)
Phil的演讲着重分享了目前他所在的Changing Places Group的研究项目如何投入实际运用,从“衣食住行” 几个大方向,充分展现复杂技术系统如何和人性化的服务相结合,最终为城市创新提供新的途径
(图为cityscope项目实时数据可视化的研究,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首先谈到城市共享单车,一个用于通勤和物流的新共享移动平台。以及与前沿开发商合作的智能家居Orea,探索了室内设计最大自动化可能性,畅想人工智能如何优化家居使用者的生活,以及未来市场普适化的可能性。
最后,他与同学们分享了乐高积木交互式设计,将数据可视化和交通建模相结合,实现区块系统位置和周边信息的实时模拟。这一技术典型的应用是在政府项目听证会。以波士顿为例,政府在向社区居民展示波士顿城市公交系统BRT的方案时采用此技术居民可以在讨论时根据个人需要随时调整公交车站的位置、班次等其他可变因素,乐高区块系统就能马上重新根据变量和数据库的结合,实时展现调整后的区域变化反应,及时对比不同的设计方案。

(图为乐高积木参与波士顿BRT社区会议展示)
Phil展示的这些项目,并不局限与设计本身,而是跨越学科,结合了设计、政策、参与度和行为改变等干预手段,使得技术更加人性化的,提供符合城市规划、用户需求和期望的体验。


03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于7月31日在MIT圆满结束,带队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杨教授和学校代表给大家做了感触颇深的结业演讲。最后为所有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并全员签名,以纪念这次活动圆满完成。
(图为结业典礼大合影)
此次MIT Summer Workshop课程设置将采风、项目分享与专题研讨相结合,让同学们亲身接触感受各个领域设计师的研究课题和工作状态,积极提问,参与互动,理解全球化大环境下怎么去诠释建筑、景观设计的思路
(图为结业典礼后各位讲师、导师签名留念)
这次工作坊的最大初衷是希望能鼓励学生们进行一个思考,希望能通过提供一个平台,探索设计的可能性,去见证自己的可能性
我们想传达的核心价值是“设计的变革”。数字化的表达方式,新的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在呈现方面打开了一个新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建筑效果图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虽然学生们还处在学习阶段,但应该不忘在进行设计研究的时候,多考虑社会、地方、文化的因素,去扩宽视野和完善知识框架,尝试新的跨学科实验
(图为同学们在MIT校园合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