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知乎热榜
(12.24 - 12.29)
「知乎热榜」汇集了当下知乎上和网络中最热门的内容。戳小程序一键查看:
1
支付宝的工作人员是不是
可以修改自己的支付宝余额?
热榜曝光次数 3,344,534
知乎机构号:支付宝(5600+ 赞同,法律话题优秀回答者)
利益相关:利益相关
正如银行工作人员不可以修改自己的银行卡余额;
正如户籍民警不可以修改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支付宝工作人员无法修改自己的支付宝余额。
当然,话说回来,
余额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修改,
毕竟每次我花完钱,
余额都会变。
2
 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 
 事故造成 3 名学生死亡,
 事故原因是什么,暴露了哪些问题?
热榜曝光次数 3,541,027
知友:毕导(2000+ 赞同,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在读)
也许是因为自己读的是化工的博吧,所以对实验室安全特别敏感。毕竟在人民群众的心里,学物理的一听就是伟大的天才,但学化学的就给人一种神秘又危险的形象。
许多刚认识我的人都会问我:「毕导你们清华化工的出来是不是就可以轻松当绝命毒师啊!」「你们是不是用身边的东西就能轻松制炸药啊?」
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许多人在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之后,都会评论「实验员太可怜了,化学实验室太危险了」、「做科研真不容易,时时刻刻都要担心自己的头发和安全」、「珍惜你身边学化工的同学吧……」。
这些话总让我很想辩驳。化学实验室里有那么多有毒试剂、火源、高压钢瓶,能不危险吗?当然有危险。
但在我心中,危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把危险因素控制在我们能允许的限度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但我又觉得辩驳起来很苍白,因为你再怎么说什么规范什么意识,一起又一起的事故还是发生了啊,今天还是有 3 名同学在实验室里出事了啊。
我有一个粉丝群,叫「毕导的生化民工交流群」,群里面还有和今天出事的三名同学同一个课题组的群友。
新闻是遥远的,但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边,就会让你觉得这事的主人公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你。所以在这我很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大家说说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毕竟在大家平时看的逗逼公众号背后,我还有另一重官方身份: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大使。
一、高中时期的中二少年
我们从小就听人说「安全第一」,但安全这种事情是最容易被当成耳边风的。
高中时期的小男生往往以调皮捣蛋为荣,以乖巧懂事为耻。刚刚学化学的人,都会记住氰化钾能杀人于无形,硫酸硝酸王水的腐蚀性特别牛逼,钠扔到水里会爆炸!如果能偷点钠做恶作剧,就算被教导主任批评都感觉很沾沾自喜。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叫「刚学化学时有什么作死的行为?」当时我水完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后,简直是气得浑身颤抖。
各路答主们争先恐后地炫耀自己的作死行为。
比如在各种地方做铝热反应,把郊区柏油路烧出大坑,把课桌烧穿;
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偷偷把铝和 NaOH 混合制氢气在教室里引发爆炸;
在教室里用沸腾的铵盐溶液熏同学;
从实验室偷钠在厕所里炸屎;
把偷来的钠放到裤兜里导致裤子被腐蚀掉;
自制炸药炸死学校池塘里的鱼……
我实在是不能理解这些危险、破坏公共财产、害人害己的事情为什么能以光荣的语气讲出来。一个猜想:把高级的危险经历用轻描淡写的口吻讲出来有非常好的装逼效果。
高中的时候我也很中二,别人问我为什么喜欢物理和化学,我会抬起骄傲的头颅说「因为我喜欢做实验!」现在读了博再回过头看,当时我懂个屁的做实验。
我喜欢的真的是做实验吗?不是,我享受的是那种「高级的调皮」,当很酷的高智商坏蛋被同学们崇拜的感觉。
至于这个实验让我学到了什么原理?这个实验是如何设计的?那不重要,只要让同学们看到我能驾驭很牛逼的化学现象就可以了。
所以在这里我想对初高中的同学们说,物理、化学、生物都是很有意思的学科,它们的实验也都非常有趣,但做实验的时候要认真不要中二,要对科学心存敬畏,要在做实验的时候多想一想好玩的实验现象之上的东西。
二、搞科研真的有那么危险?
本科入了化工的坑,成为了实验室搬砖民工的一员,在实验室犯过不少错,也看到了许多大小事故。
大二的时候在高化组里打杂。有一天在锅里做一个 DMF 溶液的反应,油浴,忘记把温度棒放到油里了。
油浴锅当时可能也在想为啥今天测出来油一直不升温啊。我也是心大,当时偏偏出去吃中饭了……等我回来,DMF 都特么沸腾了,吓得我冷汗出了一身,溶剂没烧干真是福气。
这玩意就是锅
导师淡淡地让我把产物爬个板,说也许你的安全事故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反应呢。自那以后,我凡是用锅,都万分谨慎,加热的时候确保人锅合一,锅热人在。
大四在高物组做毕设。有天师兄在马弗炉里 900 度分解完聚酰亚胺,就把炉子关了坐在旁边水人人网,但炉子的余温还有几百度。
这时我过来用马弗炉,差点就用手去碰炉子,好在当时师兄一声怒吼把我当场喝退,让我的手没变成红烧猪蹄。

马弗炉就这玩意
自那以后,我养成了在自己的实验旁边留字条的习惯,比如「很烫勿碰」、「谁动我反应谁傻逼」,「非常难闻别凑近」之类的。
用乙醇提取西红柿里的蕃茄红素时,我一个同学放的西红柿太多,磁子搅不动,西红柿浆积热炸飞天,天花板上变成了凶杀现场。
拍照的时候他已经擦干净了
本科班里有个姑娘穿着拖鞋做有机,冰醋酸滴到了脚面上,痛得当场学会踢踏舞。
放张有机实验课合照,大家都很完整
几年前我系英士楼里有人打碎了一瓶甲醛溶液,当时跑得快的都溜了,跑得慢的就只能在原地哭,当然主要是被甲醛熏哭的。
有次我用布氏漏斗抽滤二氧六环的溶液,懒得把真空泵搬到通风橱里就直接抽了。
刚开抽,我前一秒闻到了二氧六环的味道,第二秒已经晕得膝盖一软跪在地上了。师兄进来看我跪在布氏漏斗前面,连连夸我科研虔诚,心诚则灵。
有个同学做旋蒸,忘记开冷凝水了,旋了半天发现没有旋出液体,倒是满屋子的溶剂味,旁边不知情的人还在问谁放的屁辣眼睛。
旋蒸
读博二的时候,有次师兄在鼓风烘箱里加热安瓿瓶,跟我说「瓶里气压有点大,你帮我看着点,炸了叫我哈。」当时觉得师兄挺幽默的,直到有一天安瓿瓶真特么在我面前的烘箱里炸了。
当时我还在想,反正隔着一个烘箱门呢,一个小安瓿瓶才多大点威力。但是转念一想,炸个安瓿瓶的确是屁大点事,那如果炸的是水热釜呢?是氢气瓶呢?你还笑得出来吗?
2015 年 12 月 18 日,我校何添楼一实验室发生事故,一名博后在催化加氢时氢气瓶意外爆炸遇难。当时还有很多人谣传什么叔丁基锂爆炸来着。
以上这么些乱七八糟的事,有大有小,有些似乎可以当笑话看,有些现在想起来就还是很后怕。但归根到底,难道不都是因为自己操作、防护不规范造成的吗?
你自己做油浴不插油温棒,烧干了怪谁?做有机穿拖鞋,被酸蚀了怪谁?懒得去通风橱里做实验,被熏晕了怪谁?
最近,系里抓得越来越紧了,我们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了,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少了。只要你用心理解了你的化学反应,就不会受到它的伤害。
2014 年 4 月,我国曾发生过一次「PX 词条保卫战」。广东茂名石化要上一个 PX 项目,当地别有用心的群众把百度百科「PX」中的「低毒化合物」改成了「巨毒化合物」,用来误导群众上街游行。
当时正在清华化工读本科的几名热血少年站出来保卫了词条的「低毒」释义并得到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的采访,我那时就是热血少年之一。
后来石化系统非常感谢我们啊!多亏你们清华化工学子,群众才理解支持了我们啊!我国 PX 打破外国垄断你们功不可没啊!
再后来呢?2015 年 4 月,曾经被群众上街游行抵制过的福建漳州古雷 PX 项目爆炸了……炸了……了……
我也为我国 PX 项目感到恨铁不成钢,我们几个小毛孩站出来说你们很安全,然后你原地爆炸了???
实验都是人做出来的,化学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都是靠人的知识、专注和谨慎才能达到的。不管是溶解一杯葡萄糖溶液,还是搭一个高压反应釜,你学懂了,自然就安全了。
三、一个老博士的安全偏方
最后,我想给各位科研人员们一点我在安全方面的经验之谈。
我的实验室安全理念其实说白了就八个字:不要侥幸,别怕麻烦。
实验室里的安全事故,基本都是因为这种心理:防护好麻烦啊,今天不防护一下也应该不会有事吧?所以有一些小建议在这里说给大家。
1. 进实验室,务必穿好白大褂,让衣服完全覆盖自己的皮肤。
穿白大褂有四种作用:防护有毒物质、看起来比较像科学家、不让别人看出你没换衣服、保暖。夏天穿白大褂很热的时候,我宁肯裸穿白大褂,也要做好防护。所以你看我公众号头像都是穿着白大褂的。
不管你是在深紫的高锰酸钾还是沾皮变黄的硝酸,穿着白大褂总能保你安全。而且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白大褂上的斑点正是自己科研奋斗的最好证明。
夏天热的时候,我宁肯裸穿白大褂
2. 实验室里别特么吃喝东西!
门捷列夫曾经说过,如果你今天在实验室里喝了一口饮料,那总有一天你会不小心喝一口丙烯酰胺。
比如我之前在毕设实验室里发现过这个柠檬……能吃下去放在喹啉和醚酐当中的柠檬的人也是心大。
3. 对高温高压心怀敬畏
人手不是温度计,人眼不是压力表,普通的容器里面可能已经在热浪翻滚,平静的阀门背后可能分子在积蓄力量。
如果操作里有高温高压的东西,挡好眼睛和脸,戴好棉手套。心里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危险的。
4. 搭土装备的时候要带上脑子
工程学科里,经常要搭土装备。比如拿铁饭盒做高温反应容器,拿煎饼果子工具涂个膜啥的。土装备里往往凝聚着前辈师兄师姐们的灵魂,常能以几十块的成本解决价值几十万的科研重大难题。
像下面这个,是我同学在吃关东煮时得到启发而设计的 Multi-batch 油浴 RAFT 聚合反应装置,极大地改善了反应效率。
但是搭土装备的时候,一定要带上脑子。既然它土,就一定不规范,鲁棒性比订制货差,更容易出 bug。
到时候真出了事故,你的土装备肯定比岛津和赛默飞世尔先挂掉。
我校邱勇校长说过,如果校园没有安全文化、师生没有安全意识,一流大学建设也就没有保障。
总之,不要侥幸,别怕麻烦。
3
为什么东北的女性
对穿貂儿如此的执着,
有个貂儿对东北女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热榜曝光次数 11,535,549
知友:皮卡了个秋(13000+ 赞同)
这么跟你说吧:在东北,貂,意味着一切!
意味着保暖,意味着时尚,意味着气质,意味着地位。它是光是电,是神话;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天上的太白仙。
貂,在外地是奢侈品,在东北是必需品。
——广东除外,搁那是食品。
在东北,貂是温度是风度是气度!
知道冬天多少度么?知道大冰渣子,大雪片子,大北风子呼啦啦跟片皮刀似的片你这个烤鸭皮是什么感觉么?
我跟你讲,一般的羽绒服,搁东北,那就是冰冰棒,透心凉!
见过冰库的冻鸡没?拉出来啥样,你啥样!
雪地里待一会,你就鼻涕冻成金箍棒;
有本事待半天,你就栩栩如生永世瞻仰!
在东北,怕冷,你要不有钱穿纯羊绒衫,上貂!轻盈,跳跃,你闭着眼~
要不你就老实上保暖内衣,纯山羊绒衫,大棉裤茬子,大羽绒服子……怎么圆润怎么裹,怎么像熊怎么来!
上楼你搬着腿,爬上去,下楼你侧着身,滚下来!
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衣服少两件,意味着温度高三度,意味着体重轻六斤!
轻一斤女人们就欣喜不已了啊,轻三斤女人们简直可以为之疯狂啊。六斤,六斤那是什么概念,同志们?(拍桌子),四舍五入就是二十斤啊!
一个穿貂的和一群穿羽绒服的站在一起,那就是鹤立鸡群。
一个穿羽绒服的和一群穿貂的站在一起,那就是鱼目混珠。
穿貂的带着一群穿羽绒服的出街,那就是走资派贵妇带女仆。
穿羽绒服的跟着一群穿貂的出街,那就是黄世仁家的杨白劳。
在东北,貂是咖位是职位是地位!
大哥穿黑貂,油光水滑,整块大料,皮毛一体,气派非凡!
在室内,大金链子大纹身子大烟斗子;要出门,大貂一批,气场一开,走道一人占两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好貂要像座山雕!
大嫂穿白貂,光滑细腻,棉软柔润,温柔款款,气质端方!
出门有人开道,刷卡自己掏包。一看就是正室范,天下小三都退散。
小弟穿花貂,毛色鲜艳,款式多变,杂色拼接,不抢风头!
链子要比大哥的细,袍子要比大哥的小。紧抱大腿让上跑,认清地位不动摇。
领导穿反貂,外瞅是羽绒服,反面是大貂毛,低调又奢华,隐蔽还保暖。
——你说你当领导你穿个旧羽绒服,你让下面人咋整?上午你套个大棉服进会场,中午你下面人就得火急火燎打电话:「媳妇啊,快!回乡找咱爸给我整个破棉袄!」
回头你们去下乡慰问,跟屯里大爷一合影,人穿着狗皮袄,你穿着大棉服,一上炕头把嗑唠,俨然乡下走亲戚,摄像小哥苦着脸,这咋拍出领导范?拍不出领导范,明年咋提干?
——知道的是来送温暖,不知道的还以为来化缘。
在东北,貂是真爱是希望是幸福
一到下半年,这帮老娘们就急了:这天咋还不冷捏,搁啥前儿才能穿貂?
同学聚会,过年聚会,女人多的场合没貂你都不好意思参加。感觉像土豆冒充猕猴桃,杰瑞冒充汤姆猫。
结婚要买貂: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我姑娘跟着你,都没个貂?以后冻着了咋整?
老爹要买貂:穷养儿富养女。闺女大了,不给买点好的?回头哪个臭小子一个貂拐跑了!
大妈要买貂:嫁给你大爷。啥啥没有,老老一辈子,连个貂都没穿过!
有钱要买貂:有钱自己买个车,还能不给媳妇整个貂?
没钱要买貂:穷的车都买不起,还能不给媳妇整个貂?
漂亮要买貂:不就是个貂。我媳妇年轻又漂亮,贤惠又体贴,比人差啥了不能穿?
不漂亮也要买:管它像不像熊,貂就是貂!穿貂不好看的,穿羽绒服,更屯!
说人穿貂像熊?得了吧,人穿羽绒服,你压根不会瞅人家!
在东北,没有什么女人是一件貂哄不好的,如果有,那就两件!
——请注意,我说的是「哄好」,如果你跟人压根不认识,拿件貂上去说:「老妹儿,跟哥睡,貂归你!」
你还是留着那个貂吧,抗揍挺好使的。
回头裹着貂推进火葬场,人人夸你一句:这哥们,敞亮!
友情建议,以上所有「貂」请读成「貂儿」,你将体会到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4
 如何评价毕赣电影 
《地球最后的夜晚》?
热榜曝光次数 646,210
知友:阿诺(300+ 赞同)
电影还没上映,我想聊聊最近大家嘲讽得很凶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
「一吻跨年」slogan,结束零点的场次,与电影本身无关的诗歌海报,抖音的疯狂转发,这一切造就了截止今日 6500 万的首日预售。
豆瓣微博上有不少人都冷眼旁观这个过程和结果,好多人说用「这样」的方式吸引「这样」的观众群,等着到时候被骂吧。
上周末在知乎盐沙龙的活动中,有人在提问环节问了毕赣这个问题,问他怎么看待这样的营销方式和这样的票房预售,除了被众多公号写烂的那句「不偷不抢不下跪」以外,其实他的回答里还包含更多的东西,比如,作为一个天才的自信,再比如,作为一个诗人的浪漫。
关于营销,他说,「这不是我的领域,我并不是说我拍出一部电影来,我就有本事让更多的人看到,或者我想让更多人看到,这都不是属于我的话题。这是一种缘分,我真不知道,他们有这种能力让这么多的人共情。一部艺术电影有缘分跟大众突然共情了,这一刻,大家去享受它。」
关于结果,他说:「它的结果我当然知道,当然知道很多人看不懂,当然知道很多人可能会不喜欢。但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呢?我们还没有选择过。在还没有选择过的时候,现在多了一种机会。所以我觉得它是个特别有趣,值得纪念的一刻。」
提问者说,数据显示,现主力观众群显示多来自于二三线城市,这和文艺片的受众群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批观众往往都更喜欢「那种电影」。
全场都笑了,大家都知道「那种电影」是指的什么。
毕赣说,为什么我们就要认为,他们只配看「那种电影」呢?
全场都不作声了。
我想起自己出生的那个小城市,电影院里来来去去,最多的都是现在上映的商业大片。当时想看个《爱乐之城》,都很难找到有排片、场次好的影院。
可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因为这波被很多人都看不起的营销,很多人会去电影院买那张跨年的电影票,影院可以赚到钱也会多排片,在老家的朋友跟我说,真好,这次终于能去大荧幕看一次文艺片了。Win.
做制片后我也知道,电影本身就是一场赌博,而文艺片是最难收回成本的一类电影了,基本都是在亏钱。
如果有这样一部电影,在让导演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能够收回成本,甚至小小地盈利,那么愿意给文艺片市场投资(或者给这个导演投资)的资方就会变多,或者更有信心。
那么这个导演,或者更多文艺片的导演,就能有更多资金(意味着更好的机器、更专业的演员和团队配置)去表达自己,去进行创作,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Win win.
再说那群被大家看不起的「那种」观众,这个话毕赣导演自己说了,而且说得很好。
他语速不快,每个字里都带着对自己的笃定,我很喜欢这种自信,这种自信不是膨胀,也不是由后来的成功激发出的。这种自信是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那种,属于天才的自信:
「那他们应该看什么呢?这是一个疑问,不知道。从此以后他们的观影经验里面会多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他们可能很难理解,就像看一幅绘画一样。等他们的生命经验发生改变以后,他们肯定不会想起其他的电影,而会想起我的电影,因为我的电影是珍贵的。」
我不确定是不是「三赢」,因为最后这个是个未知数,但如果是我,我应该会庆幸自己在有生之年可以被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去探索一个我可能不喜欢但也可能会非常喜欢的世界。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的一个下雨天,我会突然想起来 2018 年那个跨年夜,我和当时喜欢的那个男孩因为这个电影的契机,坐在贵州潮湿绿色氤氲的画面中度过了 0 点,当时那些我不懂的情节,不明的台词,在此时此刻,似乎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88 个回答:如何评价毕赣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
5
 河南少女失踪 6 年,被找到时 
 与一对父子生 3 个孩子并精神分裂,
当事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暴露了哪些问题?
热榜曝光次数 3,539,056
知友:TEDCJK(300+ 赞同,法律话题优秀回答者)
圣诞节刷到这道题,确实是一件很令人心情沉重的事。尽量从法律专业角度讲两句,抛砖引玉。
开篇前先做个说明,悲剧的发生除了直接作恶的恶徒外,还源于各方的失责缺位。本题会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尽可能对各方处置的合法性进行分析,答案以新闻报道基本真实为前提,不设立场,主要讨论现行制度下避免悲剧的可能性。
以下正文:
1. 少年辍学
新闻原文是:
2011 年,她因犯罪被判入狱。此后,小茉辍学,在一家服装店里打工卖衣服,一个月有 800 元工资。那一年,小茉 13 岁,小学还没有毕业。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持续至初中阶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失踪少女 13 岁辍学,显然还在义务教育期间;登记在册的学生中途辍学,其所就读的小学以及当地教育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未有辍学,少女是否就不会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
如果未有辍学,是否即使兄长隐瞒实情,就读学校方面也足以发现失踪、及时反应?
如果辍学时教育部门或学校能够及时联系警方,警方提前介入,是否能够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可惜的是,这些问题由于学校及当地政府机关的缺位,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2. 兄长隐瞒
这一部分,其实责任是二分的。
法律上,有一个概念叫「困境儿童」。
事发地在驻马店市,按照《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工作的通知》:
具有本地户口,年龄在 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本身重病或重残的困境儿童以及父母双方不能或不能完全履行抚养或监护责任的困难家庭儿童。具体包括: 
1. 自身患重病或重残且家庭困难的儿童。
2. 父母双方均失踪、服刑、戒毒或残疾或患病且家庭困难的儿童。 
3. 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服刑、戒毒、失踪或残疾、或患病且家庭困难的儿童。 
4. 父母一方失踪,另一方服刑、戒毒或残疾、或患病且家庭困难的儿童。
其中第四项指的就是本题失踪少女所面临的情况(父亲失踪,母亲服刑)。
按照《通知》:
(一)落实好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制度
1. 家庭生活困难的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 事实无人抚养、无人监护的困境儿童,如符合孤儿条件的,要办理孤儿手续,纳入孤儿系统予以保障。
3. 事实无人抚养、无人监护,但不符合孤儿条件,无法完善孤儿手续的困境儿童,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给予全额救助。
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
对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缺少监护人的未成年子女,执行机关要为其委托亲属、其他成年人或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监护提供帮助并履行手续。
案中少女理应得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全额救助,不清楚事实上足额提供了没有,但按照新闻报道「在服装店打工,一个月有 800 元工资」的描述,我对此并不乐观。
同时:
如果相关部门评定后认为其兄有监护、抚养能力,应当为少女委托其兄监护并履行手续,这种情况下问题有二,一是部门评定是否失职,二是负有监护权及抚养义务的兄长隐瞒实情,未尽照料是否失责。
如果并无「评定并委托有能力提供帮助的亲属、机构代为抚养监管」这一过程,则相关部门很明显疏于职守。
3. 郑氏父子
如果郑氏父子违背少女意愿与其发生关系,则可能构成强奸罪。
如果郑氏父子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限制少女返家,则可能构成非法拘禁罪。
之所以加上「如果」,是因为仅凭新闻描述不足以证明前述行为的确实存在,少女现年二十岁,按照其长子「是个男孩,已经四五岁」的新闻报道,倒推出其受孕时间大于十四周岁,不能够适用奸淫幼女的相关规定。
因此无论是违背少女意愿与其发生关系,亦或是限制少女返家,这些指控能否成立都依赖于后续的调查和证据收集。
(新闻报道提到少女已然精神失常,不过暂未有正式鉴定,若果确已精神失常,其陈述效力存疑,能否定罪并不乐观)
4. 户口登记
一些意见认为,失踪少女的一女二子均未非婚生子女,理应不能进行户口登记;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相关部门倒是没有做错。
早在 2015 年,国务院就针对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
随后河南省及驻马店市据此分别制订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实施意见》及《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工作细则的通知》,其中规定有:
(三)1996 年 1 月 1 日(含)后出生,有亲生父母,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无户口人员:
申报材料:群众提供的证明材料,监护人或本人书面申请;补办的《出生医学证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居民户口簿》及居民身份证;父母《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   
注意事项:此类人员户口登记根据无户口人员实际年龄分为,六周岁以内的由常住地派出所直接录入;六周岁(含)以上至十四周岁以内,常住地派出所受理后,报县(区)公安局(分局)治安户政部门审批;十四周岁(含)以上的,常住地派出所受理后,报县(区)公安局(分局)治安户政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报市级治安户政部门审批。
常住地派出所只做书面材料审查,未必能够发现隐情,只从户口登记来看,不足以说明郑氏父子当地派出所疏于核查。
5. 警方调解处理及各方陈述
单就新闻报道来看,警方面对可能存在的强奸案件无动于衷,甚至主持调解的行为明显是玩忽职守的。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所有的报道,均来自少女母亲及兄长的单方陈述。
为何面对可能存在的性侵幼女,母亲最初只是对殴打行为提出立案,并在郑氏父子作出不殴打承诺后即接受了调解,除了对郑父令人发指的恶行的不知情,是否也有「尽管郑子亦可能有涉强奸,毕竟女儿已神志不清,需人照料,顺水推舟未必不是良配」的妥协;
为何幼妹失踪如此大事,前后过程不过是「离家出走」几字一笔带过,既无报警记录,亦无旁证;
所谓「网瘾要钱」是实情还是另一个为开脱责任的避重就轻,这些问题其实是有疑点的。
如果说警方自始至终都不知实情,那恐怕在归责上亦不好全然归咎警方;当然,面对疑点未能深究,至少有怠慢之过。
至于进一步的展开,必须等待更多信息的披露。
以上。
「知乎热榜」汇集了当下知乎上和网络中最热门的内容。戳小程序一键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