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志红&五花鹿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编辑/绘本学堂主创团队

在和孩子相处时,你会细心地去听孩子的想法吗?还是你会觉得“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不懂,你应该用自己大人的世界观去指导孩子?
但其实有时候,你越信任孩子,ta就会越优秀。
这样的想法 —— “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重要,他们需要不断管制,才会往好的方向去走。” 是自私的。
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是对他们深深的不信任。
越不信任,越管制。
但越强制的管制,也只能把孩子教得越来越蠢。
—— 绘本学堂主创团队
学生午休时间上了个厕所,居然受到学校的警告处分!
前几天云南大理祥云县的这则新闻,让网友一片哗然。
后来在教育局的要求下,学校撤销了处分,事情暂时得到了平复。
但因为这事,我有幸在网络上见识到其他学校的奇葩管教方式:
以上各种严厉的制度和规则,让当事人惊恐,让旁观者啼笑皆非。
这些规则中,隐隐透露出学校和家长一些好笑的推测:
- 学生午休上洗手间,不是因为尿急,而是想趁机吵闹;
- 学生上课喝水,不是因为渴了,而是开小差;
- 学生只有抬头看着老师,才是在认真听课,其他的小动作都会影响听讲........
这背后是一种自恋:
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重要,他们需要不断管制,才会往好的方向去走。
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是对他们深深的不信任。
越不信任,越管制。
但越强制的管制,也只能把孩子教得越来越蠢。
1
前阵子和一个发小聊天。
他从小就很聪明,参加象棋比赛、给班里活动出点子、给父亲的生意提建议,样样都行,除了读书......
到了工作中,他工作沟通能力出色,一连升了几级,成了一家中型企业的中层。
但和我聊着聊着,他突然感叹自己因为没上大学,没有相关的经历和学位,一直卡在中层上不去,太苦恼了。
我问:小学的时候你不是读书很好吗,为什么后面就读不下去了呢?
他说:
“上了中学后,学的东西难了,考了两次分数不太好。很快我妈急了,不断给我定目标和学习计划,每天晚上盯着我做练习。
她给我压力比较大,我一直都达不到,开始觉得学习没以前有意思,索性就不读了。”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一个孩子被糟糕的教育压坏了。
糟糕的教育,是怀疑孩子的动力,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中国社会、学校和家庭最经常这样做。
他们不相信孩子有想要学习和提升的动力、不相信他们会调整自己克服阻碍,于是费尽心思教孩子怎么做。
例如:
- 午休多学习,别总想着上厕所;
- 定更高的目标,别懈怠;
- 头发不要留长,会分心......
他们想把自己认为对的想法在孩子身上实现。
但对孩子来讲,这是一种给他们带来压力的精神入侵。
为了对抗这种入侵,不让自我喘不过气,孩子会自然地用各种方式说「不」,例如拖延懒惰等等的被动攻击。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说不,甚至拒绝掉一些正向的建议。
于是,这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父母或老师等权威,不信任孩子,对孩子进行精神入侵,但孩子被动攻击,好像自己没有了动力,你必须得给他们压力。
但给的压力越多,孩子越容易有被动攻击和叛逆,最后不知不觉地,真的毁了自己。
2
会叛逆,至少还有一部分自我在挺着。
但全然听话,就更可怕。
我认识一个学生,曾在河北某高中复读一年。
这所学校的特点是军事化管理、高考提分高,成为了很多学校的效仿对象。
(由于半年内两次学生跳楼,学校把楼道装上栏杆,被网友批:像监狱)
这个学生和我说了她是如何提分的。
5点半起床,10点多睡觉,中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剩余时间都在学习。
为了学习,她曾一个月只洗一次澡。
- 学校给他们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提分机制;
- 几乎每天都有考试,分数和排名很快就公布出来;
- 老师会根据不同的结果,进行针对性地鼓励和批评。
在这种每天都有新反馈的机制下,学生只需要跟着走,不知疲倦地提升自己。
一切需求都没有,只有打鸡血地学习。
最后,她成绩考好了,却也抑郁了。
因为在这个机制中,只有提高分数的乐趣,没有学习的乐趣。
离开了这个机制的推动,她就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怎么好好去学习。
高考之后,她发现自己的内心常常处于一种空洞,别人推一下自己做一下,没什么想法和冲劲。
她的问题,其实已经成了一个群体通病。
北大徐凯文教授给它取了个名字:空心病。
他发现北大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
-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而活;
- 需要被夸才能确认自己是OK的;
- 一旦工作或学习不够好,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不少学生读到了博士,却只想着自杀。
徐凯文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从小被功利的目标推着走,长大后缺乏价值观和意义感。
但我更觉得他们的问题在于:从小被外界的声音推着走,内心早已失去了感觉。
无法感知世界,无法感知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动力。
3
精神分析大师卡伦·霍妮曾提到:
人内心多少有一些冲突和矛盾。
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内心冲突的种类、范围和强度。冲突到了一定的程度,人的内心就不健康了,因为他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绝望感——对「无法成为真自我」的绝望。
就像现在孩子们所处的环境。
- 他们内心深处有一些真实的声音:我想要怎么样;我的感受是什么样.......
- 但他们从小却活在一些教条中:我应该怎么样;我本可以怎么样;我不应该这样.......
他们无法做到真实,就只能绝望地放弃自我。让教条化作蜘蛛网,把真实的声音牢牢捆住。
这些孩子长大之后,都变成了感觉丧失、行为僵化的人。
一般会有这些特点:
1⃣️ 对生活丧失信心
因为无论怎么活,都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2⃣️ 优柔寡断
他们无法选择做什么工作,和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是要先结婚还是再等下一个更合适的人........
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3⃣️ 普遍性懈怠
他们即使偶尔有激情,也只是转瞬即逝。
因为真实感受一直被压抑,他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动力......
4⃣️ 难以卓越
因为,一切卓越,源自对人类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触碰。
- 乔布斯打造苹果手机,追求的是每一个产品细节和营销上极致的情感体验;
- 奇葩说那些打动人的辩手,一定最能共情到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 那些经典的广告文案,让人不断花钱的游戏,每一个设计都戳中一个情绪点;
- 甚至,在生活中,同个想法换个暖心的表达,能达到不同的效果......
这些都和「感受」分不开,可惜这些孩子心里,只有权威和教条。
他们只能按照各种模板、权威的经验,做着中规中矩的事情。
5⃣️ 容易成为商业社会收割的韭菜
一旦一个商品拥有着3种特征,就很容易吸引他们:高效、正确、不难。
例如,7天速成的课程、比特币、XX新趋势......
因为他们内心焦灼,又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只能渴求着这些速成商品。
就像渴求书本里面的参考答案......
一个孩子,就是这样被养蠢的。
4
如何不把孩子养蠢?
答案很简单:把感受的能力还给孩子,别用不信任的管教去阻断他们的感受。
- 孩子急了就让他们去上洗手间,回来再安心学习;
- 如果他们觉得低头听课效果更好,就允许他们低着头;
- 教孩子美的文字,先让他们感受美,自然地爱上美,而不是让他们去背诵......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的生长,源自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
也就是说,孩子天生就有自发的生命潜能,他们会靠着这种潜能,自发成长。
被管教得越多,一个孩子就失去了依照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情的能力,他只能通过别人或理性分析来判断,不知不觉就变蠢了。
只有听自己话的孩子,才能活出真正的智慧。
我有幸看到不少这样的人。
有一次,我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荷永的家中做客,他和夫人讲起了他的很多趣事。
一是,做知青时,他卖豆腐。
豆腐一开始是一大块,老乡要买一斤,一刀下去,切多了不好,切少了麻烦。
他头疼这一点,潜心练了一星期,终于做到,不管老乡要多少,他只需切一刀。
要九两他一刀下去就恰好九两,要一斤一刀下去就恰好一斤,再也不需要第二刀。
二是,参军时,拆卸步枪,他闭着眼睛比别人睁着眼睛还快。
……
这些趣事引起了大家很大的兴趣,于是纷纷议论,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些。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专注」。
他说,专注的确不是努力来的,而是你沉浸在一件事物。
当你沉浸在其中时,你会产生「感觉」。
你是靠感觉来切豆腐,靠感应来装卸步枪。这就是所谓的「手感」。在无数领域,顶级高手们讲究的都是手感。
譬如篮球比赛,一个选手投篮好时,他会说,有手感,当投篮不好时,他会说,没有手感。
什么样的人会有手感?一定是那种信任自己感觉和判断的人。
5
但我们的教育,恰恰是破坏这种感觉。
假若你在切豆腐时,心灵深处有一个藏得很深的声音对你说:你的感觉不可靠,你得怎么怎么做才行。
或者,当你在最关键的时候投篮时,脑子里有一个声音说:你要谨慎。
那么,结果都是:你会失去感觉。
假若一个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被别人左右的环境中,那么,这个人很难拥有丰沛的感觉,因为每当感觉产生时,就会有一些声音否定 它。
所有不自信的根源,是从未被踏实地信任过。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家长和学校,把孩子当做无法信任的个体。
但还好,我在微博上发了这个观点后,收到了不少意外的反馈:
希望这样的父母和老师越来越多。我们的孩子,才能越来越聪慧。
关  于  本  文
作者:武志红 (ID:wzhxlx)。一个专业的心理平台,提供心理咨询、内容、课程、测评等服务。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开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商务联系:微信号:kylehello001
绘本爸妈精彩热文
更多精彩内容,星标我,好文不错过!
👇👇👇
朋友圈还有跟多精彩内容和绘本推荐
长按二维码加我微信好友
👇👇👇
-END-
Hi,我们是伴读10年的绘本爸妈,
每天研究国内外先进的阅读/心理/育儿理念,
解读家庭阅读蕴含的学习力和养育力。
每周一到周五,早晨8点见~
👇戳「阅读原文」和孩子一起成长充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