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孩怕。」
「啊啊啊啊啊NYU会要我吗?」
「没书读了没书读了没书读了…」
ED放榜阶段,焦灼的情绪四处泛滥。
这两天,斯坦福、普林斯顿、康奈尔陆续放榜。
据不完全统计,斯坦福REA中国学生录取数仅为个位数,普林斯顿不到5个,康奈尔ED比较大方,约有70个offer。
这不到100个人,搅动了留学圈数十万人异动的情绪。
特写君的微信上有近5000个好友。
打开朋友圈,那叫一个嘈杂。
一帮应届申请生叩拜各路神仙等待ED结果;
一帮非应届生一边备战期末一边受到来自学霸学长姐的offer冲击。
大家在精心打造「人设」的社交网络上,小心翼翼宣泄着躁动不安的情绪。
在更加不为人知的时候,旁人无法感同身受的各种焦虑、崩溃在上演。
被脆拒,被defer,等待中薛定谔的offer。
弱小,无力,还没处取暖。
但很抱歉,我想说,这只是刚刚开始。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
Mathilda问: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Léon回答:Always like this.
朋友圈的另一拨人,已在海外上大学,这两天吭哧吭哧苦熬final。
在没有发出来另一面,一定有很多家长/大人,不仅要承受着孩子关键时期的焦虑,还要面对自己的各种总结/报表,奋斗着年底KPI。
生活就是这样,It's always hard.
前两天,一位同行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上帝为每一只鸟都准备了一根树枝。
但想得再通透,这都注定是一个泪水与玩笑共舞的时刻。
我们想告诉你的是,焦虑很正常,崩溃很正常,不一定要像很多人说的快速放下,马上调整。
ZoomIn有两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办公室里讨论焦虑情绪的时候,她们给出学术的「标答」是这样的:
所谓「焦虑感」,是当事人在面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的时候所产生的心身反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会遇到这种焦虑感的,只不过有的人明显一些,有的人根本没有留意。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焦虑感,是当我们期待达到某个目标,但一时半会儿又无法掌控、存在失败风险时产生的正常反应,这在西方的描述当中被称为我们要面对「不确定性」,当然,用一个比较具有玄学的词来说,就是「无常」。
常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呢?就是无常自己无法掌控的、存在失败风险的事情的时候,就开始紧张、无措、茫然、慢慢脱离了思考边界等。
你看,我们都不过是有正常情绪的常人,恐惧「无常」太合理了。
你不是一个人在崩溃。
摆脱焦虑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学会与它共存才是。
通过科学的方法(比如充足睡眠、有氧运动)发泄出来,我们可以陪你一起渡过。
我们还想告诉你,这一切,或许都只是你留学路上一个微妙的起点。
不久的将来,留学之后的角色转变、身份认同、文化融入、社交压力等等接踵而来。焦灼比你以为的还要密集。
我们不想危言耸听,但必要的预防针可以先了解一下。
现在,或许是个不错的时机。
线上分享
我的孩子要留学了,如何预防心理感冒?
1.海外留学常见造成心理压力的因素
2.从学生的角度如何应对和预防?
3.从家长的角度如何应对和预防?
分享时间
2018年12月16日(周日)
22:00-23:00
由于时差,开始时间较晚,结束后可回听
分享嘉宾
iWanna海外心理
"iWanna"团队成员来自美国常春藤高校心理咨询及相关专业,专注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
"iWanna"的诞生来自于在海外的经历中,团队成员对自身群体共同经历的感同身受和推己及人。
报名方式
扫码添加ZoomIn特写酱,拉您进群

留学生活高低起伏,

你依旧值得被温柔对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