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小时候,父母是不和我谈钱的,认为这不该是小孩子操的心。我的压岁钱,奖学金也都被父母收回去。老实说,我对金钱没有认识,直到长大成家,开始经营茶米油盐。于是,我养成了逃避和钱打交道的习惯,因为觉得为难。再加上,所接触的正统教育和文学书,给我留下钱是身外之物的认识。这让我总强打着一副清高的姿态来面对金钱,其实常常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我觉得这不是对金钱健康的态度,相信有更好的启蒙通向更好地与金钱的相处之道。
硅谷妈妈沙龙邀请了两位资深嘉宾来分享金融启蒙的话题,尤其侧重女性,孩子,家庭的角度。活动一发布,很快就名额报满。看来,关于这个话题,很多人和我一样有困惑,感兴趣。因此分享此文给未能与会的朋友们。
嘉宾Yulin:“What you don’t say is also what you say.” & 一个适合孩子的理财方案
What you don’t say is also what you say. 这句话听上去很玄,但把谈钱的情形说得很贴切。不少华人家庭避免谈钱。这避免的动作,其实就传达了一种态度。谈钱是俗气的,钻营的,上不了台面的,不利于家庭氛围的等等。Yulin建议家长应该更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钱,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理财的体系。Yulin分享了她家的故事,她会固定给两个孩子每个月3块钱零用(十几年前)。这些钱要按比例存入几个“钱包”:
Fun Wallet: $1, you can spend on anything you want, and parents can’t judge.
Saving Wallet: $1, saving is saving. You put money in, never take money out.
Charity Wallet: $0.5, this money will be donated to Charity that you pick.
Project Wallet: $0.25, this is like a secondary saving wallet, but you can take money out for some projects.
Education Wallet: $0.25, this money will be used for any expenses related to education.
这个体系和《小狗钱钱》里面梦想储蓄罐的设置很类似,更加细化,明确地增加了Charity的账户。我个人非常认同。因为现在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孩子,他们没有机会懂什么是贫穷匮乏,也不明白还有同龄人在为生存挣扎。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主动开启这个话题,并引导他们去做些什么 (当然charity不局限于帮助经济情况不好的人,还可以帮助孤独病弱的老人,还有动物,环境等等)。
每一次给“钱包”里存钱或取钱的时候,都是和孩子对话和思考的好契机。比如,孩子很想取Fun Wallet里的钱,去买心爱的玩具x, y, z。钱不够,家长可以用问题来帮助他们思考,What do you want most? And Why? 等孩子更熟练使用这些功能的时候,这个exercise可以升级到What do you need versus what do you want?
在这些钱包里攒钱,慢慢地,会增加孩子对金钱价值的认识,比如多久能攒多少钱,多少钱能换来什么东西等等。这也赋予了孩子们对金钱的一种掌控感和安全感。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每个月3块钱,攒到猴年马月也干不了什么啊?Yulin解释说,除了固定的零花,还有压岁钱等,也交由孩子们自己支配,按照system的比例存入各个钱包。这个3美元仅仅是个参考值,你可以根据家庭条件,孩子的性格,以及支配能力调整这个数目,重点是这个理财系统的原则和执行。
嘉宾Ling:鼓励打工挣钱和有调研的投资
不同于Yulin使用固定的allowance来给孩子“收入”,Ling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即便allowance也必须是挣来的。她通过挣钱来让孩子参与house chore,分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我个人觉得两种思路殊途同归,都是让孩子练习积累和支配金钱,启发关于攒钱和花钱的思考,慢慢形成了自己与金钱的相处之道。Yulin的方法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Lin的方法更适合teenagers,因为他们已经能够独立承担责任,具备匹配的技能,而且他们有更多花钱的需求,以及相应的挣钱的motivation。这时候,孩子们往往不满足于挣死钱了,而是会想方设法找机会挣更多的钱。Ling说这是从employee到entrepreneur的思维转变。比如,他们会寻觅“商机”,并且negotiate:“如果帮忙修理了abc,可以挣到$ xyz吗?”再往后,随着孩子们能力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自发地把眼光瞄到家外面,尝试出去打工。他们会在这些打工体验中得到一些street smart,会了解什么是“挣”钱,背后有多少commitment和compromise。会从和custmors打交道中,练习换位思考,增强同理心,提高逆商。在湾区,学生打工的热门工种包括各类服务业工作,比如餐厅服务生,商场的导购,life guard,家教等等。而且这些职位永远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非常容易找到工作,节假日薪水还double。
Ling还提到,很多Admission officer在大学录取面试中都会问到工作经验的相关问题。

Ling还讲到投资。她鼓励teenagers尝试有充分调研的投资,而不是投机式的买股票。调研什么呢?从自己喜欢的产品,网站开始,研究founder是谁,怎么起步的,怎么发展的,相较竞争对手有什么优势等等。这样的研究会帮助孩子们了解一个产业,一个领域,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对于未来选择专业,就业,创业都很有帮助。见多识广了,也就心里有数,不害怕了。
说到投资,不得不提“复利”这个概念。用两个公式来展示一下复利的power(见下图,图片摘自网络):
假设财富起点是1个单位,如果每天有相较于当日财富1%的增长量,一年以后,1个单位会翻成37.8个单位。反之,如果每日损失当日财富的1%,一年之后所剩的就只有起始点的3%了。 复利,除了compound rate大小,还有时间尺度这个重要内涵。图片里这个两个公式更侧重强调时间尺度这个要素。除了投资,复利还可以延展到生活的各种语境中,起始财富不再局限于金钱,可以是学习一个技能,开展一项业务等等。即便每天只有跬步,但是只要一直坚持,一个星期可能没什么成效,一个月也没什么,但等一年以后,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不知不觉走了这么远。
复利教我们学会用长时间尺度的眼光去测量和评价。长时间尺度的眼光会自动清除短眼光范围内的芜杂,让方向和蓝图更清晰,让我们对未来更多信心。投资,生活,无一不是。
最后,分享一些活动现场的互动花絮
为什么成年世界的你我他,有人见钱眼开,有人对钱讳莫如深,有人花钱如流水,有人从来不处理和钱有关的事?我们和钱的关系是什么样?为什么是这样?很多人也许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下面这个有意思测试可能是个引子,让你开始思考。
问题1
填空: 钱是________?
现场有人回答:工具,资源,必需品,权力,自由……
问题2
情景想象: 如果你和钱一起去喝咖啡,你觉得钱是什么模样的?
现场有人谈到像是优雅的女士,像是西服革履,满口术语的严肃的男士,像是忠心恳切的仆人,像是一个有破坏力的怪物。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本文图片由Lily C提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