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就是前几天,我送小D去幼儿园。刚进教室,就看到小R跑过来,拉着小D的手,然后又拉着小D去找另外一个小男孩。最后R提议说,“我们一起去玩厨房吧,我今天做主厨,你来做洗碗的,你来做上菜的”。
小D的幼儿园是个混龄班,R是个3岁的小女孩,年纪其实比她班级里大部分的同学都小,但我一直对她印象蛮深的。因为今年刚刚开学的时候,R的父母和班级另外一个女孩的妈妈都同时找过老师,因为这个故事也涉及到小D,后来我也被告知了。
经过是这样的,从我开头分享的片断大家就不难看出,R是挺有主见的女孩,年纪虽小,但喜欢牵头。但R的父母一直有个隐隐的担心(据说是在上一个日托时被“投诉”过总爱指挥他人,too bossy),怕自己的女儿过于“强势”,所以刚进幼儿园就主动和老师沟通了这个问题。
那时R和小D(4岁)还有另外一个小女孩C(4岁半)非常好,三个人玩的时候基本上也都是R这样主动发起(或者也可以说主动指挥的)。后来,C的妈妈来找老师了,觉得自己女儿缺少“主见”,基本上每天回家都是“R说XXX,所以我要XXX”,言下之意怕C没出息。
因为这段友谊里面的“三人行”也有小D,所以老师也非常负责地主动来和我沟通,看看我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并且也询问我是否要加入这个谈话,我们几个家庭一起来聊一聊。
说实话,我当时听完老师打来的的电话,除了觉得好负责很暖心,内心也是在偷笑的,你们看,焦虑是不是在哪里都一样啊(吐舌头~)。而这个话题背后折射的就是“领导力”,因此我猜父母们的关注度都会挺高的吧。
人际关系中的“力量等级”
老师和我们分享,
人和人之间是有“力量等级”的(power hierarchy),
比如有的人就会更喜欢做张罗牵头的角色,有的人就会更喜欢往后退一退的,成人中这样的情况很多,其实孩子之间也会有。

形成这样的情况的因素基本上3分靠基因(通常孩子会呈现和父母特征完全相似或者完全相反的情况),另外7分靠的是环境。因此,这样的“力量等级”是流动的,一方面会随着孩子后天的经历而有所改变,另一方面也会在不同的场景下展现出不同的特性。
老师后来说的这段话挺让我触动的,她说美国整个国家的文化都在追求“领导力”,我相信你们也是从小这么被教育的,要有主见,要有进取心,要怎样怎样,似乎只有“往外冲”的才是成功的。
结果所有的孩子,不管他们天性是怎样,我们都在推着他们往上挤进那个拥挤的所谓“成功”的标准区间里。但看看你我现在的经历,我们其实是明白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在“领导”区间的(老师还打趣道,我到现在还不喜欢管老师,我只爱当老师)。
这世上本没有绝对的成功,如果真要有,那就只有一种,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位置,并且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为此老师还特地举例,比如R在社交方面擅长做领导者,但在运动类的活动中并不会,而C在运动类就会更擅长做那个领导者。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改变孩子,而是支持孩子在每一个不同场景里她都能舒服地做自己,找到自己合适的力量等级。在那个力量等级里不断积累正面的社交体验,提高自己社交信心,等到时机到了自然他们会提高自己的力量等级,当然不改变也可以,这就是力量等级流动性的含义所在。
说实话,小D性格和我小时候挺像的,比较慢热,不习惯做那个在“聚光灯”下的人(她到现在还是不喜欢过生日的时候大家都对着她唱生日歌,据说我小时候也是这样),但真的不得不做也还可以。
小D也会经常回来和我聊起小R的话,她和小R的故事,但我倒是一点都没有像小C妈妈这样的顾虑。除了老师上面分享的,结合我自己的性格,还有我一路的成长经历,我还有一些额外的补充。
特别名词看本质
我们有时会过于追求字面上的名词意思了,于是就容易把“领导力”简单片面化,仿佛只有“厉害”的人才能有领导力。其实,从我角度来看,领导力从来不该是一个职位名称,更加不该只有一种做事风格。
所谓“领导者”也分能激励人的和独裁独断的。
激励人的领导者具有很好的聆听能力,愿意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愿意鼓励他人;而独裁独断的领导者,就非常强势武断,从不接受他人意见,很专横。

同样的,即使是追随者,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高效的追随者和顺从的追随者。前者愿意听从指令,也会提出质疑,会从如何更好地让团队完成这个任务出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顺从的追随者,只是一味地从自己角度出发避免冲突和差错,像牵线木偶般完成被要求的工作。
全面理解“领导力”
可见,“领导者”不一定有领导力,而“追随者”也会有领导力,不要把性格和能力混作一谈了。落实到养育孩子方面,所谓培养领导力,不能只是看这个孩子“冲不冲的出”,“厉害吗”这样的表面情况。
解决这个顾虑的第一点,反而是我们要去审视自己对于“领导力”的理解,我们是否真的明白“领导力”背后包含的能力有什么。
面对孩子“冲出去”的时候,想一想这个情况是否真的需要这样“激进”,孩子在“冲出去”的时候有没有具备团队意识和大局观?面对孩子“不厉害”的时候,看看她是否有自己的想法选择这么做,真的遇到问题时能否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怕孩子不够厉害被欺负的,可以戳->人善被人欺?我们需要教会孩子这样的“善良”!
真正有领导力的人是有大格局的,他们的关注目标从不在于“谁”做了这件事,而是“这件事”本身。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去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是”领导的料”,是否当上了“班长”,这反而让孩子变得蛮横输不起。
多帮助孩子看到“团队”,看到当上“班长”后面的能力,多帮助孩子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和一群人去一起全力以赴地完成一件事。(之前也写过一篇,戳->那些一点不厉害,不是干部料的孩子,也许更能当个好领导
我们的关注就像阳光,关注在哪里,哪里就会生根发芽。不要纠结于自己孩子是不是“领导”,而是告诉孩子,如果我们的行为可以激励自己,也能激励他人,一起学更多、变更好、做更多,那么我们都是自己的“领导”,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
我们经常在养育孩子的这个问题上走极端化,要么不管孩子本身性格秉性是怎样的,一味地按照我们以为的世俗的“好”来要求改变孩子;要么就完全“宿命论”,反正“这是基因,她就是这样了,我也没办法”。
对我来说,为人父母首先要记住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全然地接纳孩子的性格”,但同时,也请记得后面的半句话,“尽力支持能力的培养”。性格不要改,但能力可以补,千万不要把性格和能力混为一谈。
大J叨叨叨
今天写这篇也是蛮有感触的,至少从小到大有很多模模糊糊的概念都是在养育小D后慢慢自己理顺了,比如内向不代表不改变《掏心窝|我从小内向,这么多年坚持做这三件事,突破局限又能做自己》。
比如善良不只是对他人好,也要对自己好,不是一味忍让《人善被人欺?我们需要教会孩子这样的“善良”!》;再比如今天这篇,领导力和看上去爱说爱表现甚至很“凶”的也是两回事。
这也是这几年最大的一个感悟,遇到问题,遇到疑惑,别着急去想怎么解决,先去想遇到的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到底哪里想不通了?有时定义清楚了问题,我们的疑惑也就消除了。
正在开团: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上周文章推荐
2、领导力
3、其他性格培养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