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广东、福建一带的小伙伴
对客家围龙屋一定不陌生
作为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
围龙屋大多拥有300~900年的悠久历史
现已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曾经,并非所有人
都能认识到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就在2014年前后
还有一处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不少围龙屋险些被拆
当时,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挺身而出
写下万字长文,呼吁“救救围龙屋”
引起广泛的舆论关注
最终,在多方力量的作用下
300多座古屋免于被毁
这个挥笔写下万字长文的年轻人
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汤敏
如今,围龙屋保护事件已归于沉寂
但汤敏的故事,却正因此开启
01
汤敏,何许人也?
汤敏,一个85后小伙儿
出生于四川达州一个山村
因为父亲是村干部
汤敏的童年生活里充满了
谁家吵架了,谁家牛吃别人庄稼了
这种村庄琐事和浓浓的人情味儿
加上青山绿水的自然熏陶
让他对农村有一种天生的亲近和眷念
丰子恺画中的乡村生活,是几代人的美好童年记忆
后来,汤敏成了村子里走出的
第一个北大研究生
师从中国“景观学之父”俞孔坚教授
在母校和恩师的影响下
学生时代的汤敏便立志
要从事为社会解决问题的有意义的工作
17岁的汤敏(举扇子的少年)
毕业后,汤敏先后进入政府和景观规划、
咨询、旅游、投资等行业公司工作
但在内心深处他总觉得
距离自己的理想似乎还差点儿什么
2010年,他利用业余时间
创办了“可持续城市公益论坛”
联合一批城市规划领域的讲师
给市民做公共讲座
告诉大家如何看待城市规划中不合理的地方
2010年,汤敏面向青少年开展可持续公益论坛
2014年的保护围龙屋事件
虽然以happy ending作为结尾
却给了汤敏很大触动
他深深意识到
中国有太多正在衰败和消失的村落
要保护和帮助它们
必须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古村保护监督网络
这,也是他一直寻找的离理想最近的事
2014年11月
汤敏发起成立了“古村之友”
仅半年时间就发展成
全国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公益组织
如今已有遍布30多个省10多万志愿者
4年来,汤敏和古村之友
推动了全国300多个村落的复兴
一大波古建筑因此免于被毁
许多传统手工艺得到传承
数百间儿童图书馆和老人活动中心建起
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得以缓解
…………
当古村之友打造的村落复兴故事
被CCTV多次报道
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
汤敏本人也拿到各种公益大奖时
一身光环的他
却过着近乎“自讨苦吃”的生活
一天一城地出差是常态
与妻儿总是聚少离多
奔波辗转,四海为家
央视主持人张越都戏称他是“流浪汉”
而当在城市奋斗的我们
都尽力想摆脱身上的乡土痕迹时
汤敏却坦坦荡荡地说:
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村里的孩子。
如果家乡不好,
没有任何资格谈优秀。
当初,汤敏创办古村之友
始于一份无法割舍的乡愁
但只有情怀是不够的
要改变,必须靠智慧过人的头脑
在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的今天
他要如何从历史的潮流中力挽狂澜
帮助这些村庄恢复生机和活力?
02
古村之友的故事
广州从化
有一处小众文艺青年青睐的冷门打卡地
一个叫钟楼村的荒弃古村
这片近15000㎡的古建筑群
相传是欧阳修后人在咸丰年前修建
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如今,欧阳氏族人早已搬迁一空
曾经繁华兴旺的古村落
成了一个荒草丛生的空壳
但是在村子的一隅
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古炮楼
有一位“奇人”
已独自在这里住了6年
2012年,油画艺术家梁镰芝来到这里
因不忍心看着这个古村就此荒废
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留下来,修缮村庄的古炮楼
作为自己的创作乐园
在古村之友公益众筹平台的助力下
梁镰芝筹得了20万善款
然后,他用修旧如旧的方式
把废弃多年的老炮楼
修缮成了艺术气息盎然的工作室
梁镰芝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
经常有人来拜访他
参观他的工作室
钟楼古村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
如今已被列为广州文化文物遗址
据说已有旅游公司有意来开发
或许不久的将来
这个被遗弃的村落就会重新“活过来”!
和古建筑一样亟待拯救的
还有许多民间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榄雕
一门巧夺天工的微雕艺术
可在方寸榄核间雕刻大千世界
在古代是备受追捧的贡品
广州增城
是榄雕艺术的发源地
可是,和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
榄雕也正面临失传的困境
增城土生土长的榄雕匠人周汉军
立志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榄雕传承人周汉军师傅
2016年,由增城古村之友会长武文溥牵线
增城古村之友的帮助下
周师傅在增城古驿道夏街
拥有了一间工作室
也是“官方认证”的榄雕传承基地
周师傅的榄雕工作室
两年来,他靠榄雕养活了自己和团队
还陆续有年轻人前来参观学艺
不仅榄雕得以传承下去
还为象牙雕匠人提供了谋生之路
间接保护了大象
更惊喜的是
榄雕工作室带动了整条街的发展
古驿道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工作室
老房子也得以修缮,被重新利用!
增城古村之友协会执行会长武文溥谈榄雕对保护大象的意义
保护古建筑和传承非遗之外

古村之友支持的乡村建设项目还有许多
比如保护和修缮祠堂
为游子留住故乡的根
为留守儿童修建公益图书馆
给孩子们一个精神基地
为留守老人修建老人食堂
解决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
为村民培训插花等各种技能
创造就业机会,助力扶贫
等等等等
中国有200多万个自然村
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
所以古村之友公益平台上的项目
也是多种多样,因地制宜
古村之友公益众筹平台的孵化模式
截至目前
古村之友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
支持新乡贤项目筹款
已孵化341个乡村文化共建项目
众筹数额超过1136万
从东北到海南,从甘肃到浙江
越来越多的乡村建设项目
在这里得到推广和支持
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重现了生机!
古村之友覆盖的项目区
03
谁来留住我们的乡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中国古代诗歌中
描绘了许多乡村生活的美好场景
这也是数十亿中国人共同的乡愁和田园梦
然而,21世纪以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慨:
故乡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我们的乡愁该何处安放?
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从2000年到2010年
中国自然村的数量
从360万个锐减到270万个
10年间,90万个村子消失
相当于一天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
某种意义上来说
保护和复兴古村落
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工作
但想要跑赢时间
一个人和一个团队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发动最广泛公众的参与
这一点,汤敏比谁都清楚
所以,他需要找到这样一群人
他们可能是梁镰芝这样的艺术创作者
可能是周汉军这样的非遗传承人
可能是科技创客,可能是建筑学者
可能是想回报家乡的海外华侨
也可能就是生活在乡村的农民
更有可能是想为故乡做一点事的你我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为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尽一份力
汤敏将他们统称为“新乡贤”
像梁镰芝、周汉军、武文溥这样的各地古村之友牵头人及重要贡献新乡贤还有很多,如魏遐(浙江)、周寅(杭州)、邓冰蓉(广州)、谢增县(河源)、郑子敏(汕头)、覃晓(广西)、郑海龙(陕西)、吴元兵(重庆)、马雯骏(贵州)、欧阳志勤(云南)、王定钊(湖北)、田丹(北京)、张会(大方县)等等
要把这数亿量级的新乡贤团结起来
最好的工具就是互联网
所以,古村之友不仅仅是一个公益组织
更是一个互联网公益平台
一个连接“古村落”和“新乡贤”的桥梁
依托科技和互联网
开展组织建设、公益众筹
古村创客孵化、社群品牌推广等
一系列乡村保护与活化项目
这几年,汤敏在全国各地辗转奔波
发起举办了各种大会
首届中国古村大会
古村与新乡村主题展
中国新乡贤大会
中国县长大会
汇聚和对接各种社会资源
全力打造全国性的古村落保护交流平台
他说:我必须变成一个铺路者,
给他们寻找资源,给他们搭建平台,
让他们发展,
而不是我自己干了多少事。
第一届中国古村大会
新乡贤大会
在汤敏心中,有两幅美好的图景
一幅是理想的公益蓝图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汤敏却说:不如授人以“健康的鱼塘生态”
只有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
公益才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救助
而是自下而上的自助
另一幅是理想的乡村图景
有一天,老宅的瓦片铺好不漏雨了
故乡的祠堂香火常青了
年轻人返乡就业了
留守儿童不再无人管教
老人有了活动场所
不必蹲坐在门槛上孤独地看着日出日落
人心越来越齐了
村庄重现久违的活力和温暖……
汤敏相信:
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因为,这不仅是他的心愿,
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愿!
12月8日晚播出的
CCTV12《社区英雄》第七季第4期
讲述了汤敏和古村之友的故事
一起来看!
六年来
《社区英雄》节目组走遍中国
精选出90个公益项目在央视播出
近12万社区居民通过节目参与公益
节目联合16家公益基金会
筹集超过1500万元公益金
受益人群超过80万人
《社区英雄》第六季
自10月7日起
在CCTV中央电视台12套
每周六晚17:50播出
央视影音、腾讯视频
搜索《社区英雄》第六季
即可观看
《社区英雄》节目从第七季起
将推出六期《社区英雄》故事访谈版
主持人张越首次走出演播厅
以记录、体验和深度访谈的方式
走近这些优秀的“第一线”公益人
面对面的思想碰撞
带出他们可贵的公益故事和思考
这也是最经典的“张越访谈”
在《社区英雄》平台的再现
支持社区英雄
欢迎您通过捐款或分享
一起支持这些了不起的民间社区英雄!
1、扫描下面二维码
2、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3、分享转发朋友圈或微信群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