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属于内容消费的狂欢。
凭借高达4.35亿的内容消费总额,2018喜马拉雅“123狂欢节”成功实现了对第二届近2.2倍的超越。
三年前的冬天,当喜马拉雅第一次打出“123知识狂欢节”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理解“造节”噱头背后的意义——渴望做内容付费领域的“双十一”。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123狂欢节”开始后6小时,销售额即突破5088万,快速打破2016年首次狂欢节的战绩。截止12月2日的8点41分,销售额超过1.96亿,强势突破2017年第二届“123狂欢节”的纪录。
漂亮的数据成为行业焦点,如果说知识付费降温了,那么内容付费却更火了。
三年后,
从“知识付费”到“内容付费”
2016年是内容创业最火热的年份,也是知识付费元年。
当年5月,知乎推出“知乎Live”成为引燃知识变现的导火索。一个月后,喜马拉雅开始尝试付费订阅,推出“付费精品”专区,马东团队《好好说话》作为首个付费节目上线,大放异彩,首日销售额破500万,成为标志性事件。
同样在这年,另一个席卷新媒体行业的话题人物叫李翔。得到App上线《李翔商业内参》创造“20天营收破千万”的佳话。同年,在罗胖坚持对着微信读60秒语音的时候,身在杭州的吴晓波快速推出付费产品——《每天听见吴晓波》。
知识付费的大潮起来了。
彼时,“内容付费”这个词被提及较少,“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在移动互联网蔓延。当互联网免费了这么多年后,用户之所以愿意掏钱,绝大多数是冲着“知识”二字而来。
2016年12月,顺势而为的喜马拉雅开启第一届“123知识狂欢节”,当天总销售额5088万元,这个数字大致相当淘宝“双十一”首年的销售额。依然是马东的《好好说话》以555万元成为“123知识狂欢节”的销量总冠军。
2017年,知识付费彻底爆发。
春节刚过,36氪付费专栏“开氪”上线。一个月后,豆瓣上线付费专栏产品“豆瓣时间”,引起行业关注。
9月,微信头部大号「十点读书」宣布十点课堂的全部课程营收超过7000万元,这让内容创业者们看到新的商业曙光。一时间,纷纷参与课程打造,和广告、内容电商相比,直接付费的商业模式使内容变现更加直接。
在那个“知识付费”热火朝天的冬天,喜马拉雅开启第二届“123 知识狂欢节”,销售额达1.96亿元,几乎是首届的四倍。
同样在2017年,打着各种噱头的付费课程蜂拥而至,撩拨大众情绪的同时,知识付费的火爆也被一些人批评为“售卖焦虑”。
2017年新榜大会上,米果文化联合创始人、喜马拉雅主播黄执中说,知识不值钱,有趣才值钱,知识付费的本质是一个服务业。而在那场属于“知识付费”的讨论中,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则表示,内容付费更可能是一个时代级的机会。
三年前,当喜马拉雅首次在行业内定义一个节日,把12月3日变成“123知识节”,希望知识可以得到尊重。
彼时,面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的“知识付费”,无论是市场规范,还是用户教育,都有待时间的发酵。另一方面,称得上知识服务产品的品类和产能也十分有限。
三年后,细心的用户会发现,今年的狂欢节又有微妙的变化,从聚焦知识付费的“知识狂欢节”拓展到以内容型消费为核心的全民“狂欢节”。
显然,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无论对用户、平台还是市场而言,内容消费开始进入新阶段。
知识付费遇冷,
内容付费崛起
在很多人看来,知识付费本质上是门流量生意,说什么不重要,谁来说才重要,本质上是流量变现的逻辑。这是一个新瓶装旧酒的故事。
2017年,在流量变现的暴力思维下,市面上诞生了很多所谓的“知识付费”产品,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太多在朋友圈里打着“知识付费”名号的产品,被营销噱头包裹着进行裂变式传播。
今年以来,在经历爆发式发展后,可以说内容付费生态是在“降烧中前行”。以刚刚过去的“123狂欢节”的数据来看,内容付费生态呈现出全新特点。
首先,内容付费品类变得更丰富,今年的付费内容增加了3倍。据悉,第二届“123狂欢节”所有内容分为16个细分品类,有31万条付费内容。今年,平台数据表明,在8大核心品类下分了328小类,超过138万条付费内容。
从喜马拉雅App里的畅销榜可以看出,榜单内容大类覆盖人文历史、个人提升、商业财经、亲子儿童、外语学习、品质生活、传统艺术、有声小说和畅销书等。
其次,用户对内容的消费需求,开始从“个人焦虑”向“个人兴趣”转变。比如,在此次“123狂欢节”公布的畅销总榜中,来自友邻优课名师团队历时三年打造的《友邻优课:英语蜕变计划》位列榜首,《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位列畅销榜第二,播放总量接近55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年度内容消费爆款产品。
一直备受热捧的王东岳、陈果、谢涛、等多位大师级的课程,均在今年的“123狂欢节”期间集体刷新了销售新高。这些名家大师课凭借在内容上的专业度和有趣展现形式,正在成为年轻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付费内容之一。
此外,参与“123狂欢节”的内容创作者,也从2017年的3000多位“知识网红”扩大为8000多位“音频网红”。单纯以数量来看,今年参与的人数比2017年多了两倍多,音频内容走出了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据喜马拉雅数据统计,相比00后在好好学习,70后在回味历史,80后在努力修炼情商,90后则更偏爱听有声书,他们在今年“123狂欢节”的参与用户中占比已超7成,付费占比相较2017年增加了6.3倍。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开始,除了喜马拉雅一家平台,“123狂欢节”还带动包括有书、网易云课堂、京东图书等平台的参与。今年同样带动了多家内容付费类平台的参与。
从这个角度看,“123狂欢节”已经成为内容付费行业当之无愧的“双十一”。
靠“声音”月入百万
平台为内容创业者赋能
内容创业大潮经历图文、音频和短视频,在这个时代,有人靠文笔,有人靠颜值,有人拼音值,任何有趣的灵魂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内容领域找到落脚点。
当用户注意力被抖音、快手、微视上各种短视频掠夺的时候,在这场时间争夺战中,更具伴随性、情感性和想象力的声音内容,正在悄悄占据用户更多的时长。
喜马拉雅上的内容创业者也涌现了大批的90后,平台端给拥有“声音资源”的年轻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2018年主播中90后的人数就增加了1倍。
身为陶渊明后人的有声书主播“有声的紫襟”就是平台上90后内容创业者的优秀代表之一,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在宿舍中录制悬疑类有声书小说,令人身临其境的声音帮他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目前“有声的紫襟”的有声书专辑累计播放量达到近40亿,粉丝数近600万,月收入达百万。
在喜马平台上,像紫襟一样靠“音值”走红的主播还有很多。相比图文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声音一直算得上一门好生意。
今年年初,喜马拉雅发布“万人十亿计划”,从资金、流量及创业孵化三个层面全面扶植音频内容创业者,竭力帮助内容创作者变现。近期加强版的“千人千万计划”也应运而生,挖掘帮助了1000位主播成为垂直行业标杆、为其定制化配送千万级的流量,创造更大商业价值。
以谢涛为例,这位同样在喜马拉雅上土生土长的主播在123期间推出的第一个付费有声专辑《谢涛有声历史剧:三国到明清》6小时销量破100万,假设按照5比5分成,那么作者就有可能达到了50万收入,但同等情况放到传统出版领域,按照一本书30元,10%的版税来计算,作者获得同样的收入,至少需要达到16万册以上的出版规模,对于不知名的小作者来说无异于登天。
由此可见,音频内容创业正在为内容创业者带来更大的收益,从变现的效率以及兑付能力上都远远超出传统出版社,内容付费这一行业也并没有放缓,其正在走入全新的阶段。喜马拉雅作为平台方,给这些创业者搭建了一个舞台,一起推广、分享、商业化,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据喜马拉雅提供的数据显示,平台上每个细分垂直领域都冒出了大量的音频创作者,既有来自国内985高校一线名师开设“大师课”,也有一些律师、儿童学家、营销专家等,可见用户有着对多元化内容提升需求的渴望,而不再以知识大咖作为唯一内容筛选标准。
如果说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那即将到来的2019年,无论对于内容生产者,还是知识服务者,音频内容的创业都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正如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在朋友圈所写的:狂欢只是开始,陪伴才是声音最长情的告白。
一切才刚刚开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关于喜马拉雅“123狂欢节”的内容
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是能让你早点下班的编辑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