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预告片)
豆瓣评分高达8.5分的电影《狗十三》,在被密封五年之后终于上映了。
“狗”指的是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十三”指的是影片的主人公,十三岁的少女李玩。
影片以女孩和狗为主线,串联起不同年代的几个关键人物,以多角度、多视角呈现了中国家庭的“真实”模样,展现了孩子一步步走向残酷成人世界的阵痛。
《狗十三》的宣传海报上写着:每一场成长都是一场凶杀案。
而李玩的这场“成长凶杀案”,是由四个谎言组成的。
李玩是个喜欢天体物理的女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母亲在她幼时离家,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
刚上初中的她,因为偏科比较严重,在老师的建议下,李玩爸爸擅自把她报的天文小组改成了英语小组,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为了你好,你长大后就明白了。”
因为这件事,李玩和爸爸产生了矛盾。
为了安抚生气的李玩,爸爸送给了她一只小狗。
起初,李玩还因为这是爸爸送来的狗而对它爱答不理,后来小狗的可爱渐渐俘获了李玩的心,热爱物理学的她给小狗起名叫“爱因斯坦”,每天和它形影不离。
父女之间的矛盾,也因为爱因斯坦的到来而渐渐化解。
有一天,爷爷不慎把小狗弄丢了,为了不让李玩难过,全家人费劲心机地讨好她,可是李玩不领情,偏要找到爱因斯坦。
为了安抚李玩,家人买了一只和爱因斯坦长相相似的狗给李玩,骗她说狗找到了,这是李玩“成人礼”中的第一个谎言。
但是李玩并不领情,用自己的方式去找狗,搞得全家不得安宁,家人的耐心也慢慢地被耗尽,最终父亲打了李玩,责骂她“你就知道你自己”,用暴力终结了李玩的“任性”,李玩妥协,接受了这只新狗就是爱因斯坦的“事实”。
简简单单地一个情节,却唤醒了我们多少童年的恐怖回忆?
无助,哭喊,暴力,最终化为无声的哭泣和沉默,让我们的青春渐渐变得暗淡。
或许这个情节就像曹保平导演谈及创作初衷时提到的:“没人注意到我们是在什么时候突然长大,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年少的时候,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得到父母长辈的理解与支持,可我们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却被大人认为是不懂事和幼稚。
更可怕的是,父母的不理解异化成暴力,把我们那渺小的自尊心击溃,强行让我们成长为“懂事”的孩子。
而由于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情感上的回应,于是我们变得更加孤独和迷惘。
事后,父亲对李玩也很愧疚,承诺带她去看天文展览,李玩很高兴。
可是到了展览馆之后,李玩发现展馆根本没开,父亲说记错了时间,其实展览是下周,然后把李玩带到了她弟弟生日会的现场。
看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原来父亲是佯装记错了时间,他的本意就是带李玩来弟弟的生日会,而不是天文展览,这是第二个谎言。
最令人难过的事,莫过于先给你希望,然后又亲手摧毁你的希望,再把你推到失望的谷底。
在李玩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近乎有点残忍的统治者的角色。
他一直忽略对女儿的关怀,但又会不合时宜地,随时插手李玩的生活。他总是用暴力来决定事情,再用物质来解决问题。一句“这都是为你好”,就可以忽略李玩所有的感受。
在中国家庭关系中,父亲貌似总是在扮演这样一个角色:独裁,冷漠,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看到这里,太多的愤怒和无奈,让我们才恍然大悟:狗十三,狗13,青春,我们失去了太多,也就只剩一句“狗13”的脏话了。
李玩接受了自己已经有了新弟弟的事实后,紧接着,第三个谎言来了。
父亲和继母说要带着李玩去天文展,父亲以时间还早为由,要带李玩先去一个饭局,说吃完饭再去也来得及。
大人的饭局总是无聊又冗长,其实父亲压根没有想带李玩去,看展览只不过是骗她出来的由头罢了。
这件事以李玩独自跑到关了门的展览馆告终。
李玩慢慢地明白,那些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事,其实对大人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大人眼里,孩子就像小狗,随便哄一哄就好了,根本不需要关注他们真实的感受。
渐渐地,她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懂事”,而这种“懂事”,到底是一种无声地反抗还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妥协呢?
在这种沉默的平静中,李玩迎来了第四个谎言。
有一天,弟弟打爱因斯坦,不慎被它咬伤了,继母很生气,让父亲把爱因斯坦送到狗肉店,李玩拼命哀求也没有改变爱因斯坦被送走的决定。
不久,李玩获了物理竞赛一等奖,父亲很高兴,答应满足李玩一个要求,李玩说想去爱因斯坦被送到的狗肉店看看。
父亲驱车带李玩到了当地的流浪狗收养所,李玩一路上因为爱因斯坦没有死而喜不自禁。
可到了收养所后,李玩并没有找到狗……
爱因斯坦究竟有没有被送到收养所,这是不是仅仅是父亲一个善意的谎言?我们不得而知。
经过这次事件后,李玩开始发现自己无法逃脱成人世界为她编织的谎言。
然后她长大了,可以在庆功宴上对递上狗肉的伯伯说“谢谢“,也可以在真的遇到爱因斯坦时,说它不是。
父女的矛盾看似一次又一次地和解,其实是李玩一次又一次地妥协。
在这种妥协中,她变成了家人想要的那种懂事,听话的孩子。
至此,这场成长的凶杀案,完结。
电影有着很真实的生活节奏,略带灰暗的画面,白噪音似的背景音传达出无形的压抑,用无声的哭泣,沉默的挣扎,哑然的呐喊表达情绪宣泄,让人感同身受。
在采访《狗十三》导演曹保平的时候,V姐问曹导,觉得这个电影的结局是一个悲剧还是喜剧?
曹导说,其实它就是成长中一个正常的过程。
(曹保平导演)
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开的主题。
年少的时候,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得到父母长辈的理解与支持。可我们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却被大人认为是不懂事和幼稚。
由于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情感上的回应,于是我们感到孤独和迷惘。更可怕的是,父母的不理解转化成暴力,把我们那渺小的自尊心击溃,强行让我们成长为“懂事”的孩子。
可是如今已经长大的我们,也能够理解像李玩爸爸这样的大人也有着自己的辛苦、无奈和心酸。
他们有很多不得已,不得已离婚,不得已陪笑,不得已失约,不得已撒谎,不得已亏欠,甚至这种不得已最后成了习惯,成了成熟的标志。
就像曹保平导演说的,最好的家庭关系其实应该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
慢慢地,大家相互理解彼此的难处,相互体谅彼此的不易,最后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
所以,成长注定是一道无解的谜题,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它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需要很漫长很用心地去考虑的问题。我们稀里糊涂地就走过了和孩子相处的年代,而那些年代是多么需要我们精心面对。我希望这部电影能为孩子和父母的和解提供一个契机。”曹保平说。
在通往成人世界的路上,谁没有过咽不下去的苦、说不出口的伤、揭不开来的疤?
只是谁都不愿意再提而已。
我们自以为心甘情愿地埋掉过去,其实是无法接受对自己的背叛。我们一次次地在黑暗中伸出手,却始终不敢触碰最真实的自己。
影片结束后,电影院长久的沉默里,夹杂着几声啜泣。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成长,成长到让自己让他人都感到陌生的高度。
<End>
长按关注新片场

「往期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