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教育
要理解箭头的核心,就要知道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中国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凭借人口多、工资低的红利,挤入了加工贸易的竞争大军,并最终牢牢占据了国际产业链中低端加工的位置。
熟悉经济的人都知道“微笑曲线”,就是把这个图里箭头上的每个环节的收入画出来,会发现“两端高,中间低”,研发管理收入高、生产加工收入低、销售服务收入高,整体就像一个大大的微笑一样。
中国从十年前就意识到,自己处于这个嘲讽性的微笑底端,拼血汗累死累活,但只分到产业链最少的一杯羹:组装一个几千块的苹果手机只能挣一块钱,分到工人们手里只剩渣渣。因此,中国一直很努力想向微笑曲线两端移动。
        随着中国人收入提升、市场扩大,中国很快成为很多产品全球最大的市场,因此向下游销售和服务端的移动很自然,电商也成为这一轮科技发展最突出的成就者。
然而,如果只是加工、卖货,实际上还是替欧美大公司赚取利润,因此中国也非常希望向上游突破,这就是最近这几年“自主研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意义,也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挑战。
能否向产业上游升级,决定了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成败。为什么?
第一点是需求升级。中国居民的收入已经达到高收入的边缘,大城市家庭的消费购买力已经可以和世界高收入国家比较,因此对商品的需求已经从温饱转向品质。对大品牌产品、高科技产品的需求变得旺盛,对低价低质量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少。
中国企业之前常有一个胜利策略:“我能做的和国际大品牌差不多,价格比国际大品牌低很多。”这个策略有时效性,只针对中国的低收入阶段。随着中国人越来越有钱,只要能直接买国际大品牌,就不会再买低价仿品。
第二点是成本压力。中国经济腾飞的立身之本主要就是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无论是八十年代价格低廉的鞋帽玩具,还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加工制造,拼的都是自己工资低、土地价格低、法律成本低等等。但是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提升,这些低成本优势在逐渐被蚕食,低工资甚至吸引不到农民工,各方面价格都在上升。因此,想要保持增长,必须让自己进入高价格、高附加值领域。而最直接的就是科技升级。
可以说,是中国的收入增长本身给自己带来了压力。
未来最好的情况是,中国企业技术升级、品牌升级,在国际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满足自己的消费者需求。而最坏的情况是,中国企业没法爬升到更高的科技水平,低成本优势又在逐渐消失,在国际上不再有竞争力,经济增长从此一落千丈。
这是关键的历史节点。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点,才能理解这次贸易战。这次的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一场对中国产业升级的阻击战。
如果只是为了贸易平衡,那么美国应该采取之前几届政府的主要策略:逼人民币升值。只要中国产品足够贵,自然对美国出口就减少了。
如果只是为了贸易平衡,那么美国应该对中美贸易最不平衡的行业征重税。我们看到,除了排名第一的机电音像设备,剩下中国主要的顺差领域集中在杂项制品(玩具运动用品等)、纺织鞋帽、塑料箱包等,都是中国传统的“廉价产品”领域。这些领域Made in China的商品已经横行世界三四十年,如果真的想要对贸易失衡发难,应该首先钳制这些领域。
但实际上,这次美国对中国主要攻击和征税的领域,并不是传统的廉价产品,而恰恰是贸易顺差并不显著的高科技领域。这就明显不是以贸易作为第一目标了。
白宫经济顾问纳瓦罗接受采访的时候明确表示:“我们这次行动针对的目标,就是中国2025战略中涉及的各个领域。”是的,这次是以贸易为名义,对中国科技升级的阻击战。美国主要目标是:
1.阻止美国企业向中国输送技术;
2. 迫使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能随意仿制美国科技产品);
3. 阻止中国企业并购美国科技企业;
4. 给中国科技产品征重税,以逼迫美国企业将产业链转移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越南甚至朝鲜都可能);
5. 逼迫中国将目前施以保护的能源、电信、金融和其他服务领域,向美国企业放开。
这里面,美国的理由是:中国强迫美国企业转让专利技术,又不阻止抄袭和仿造,这是中国人的巧取豪夺。中国的反击是:技术是美国企业自愿转移的,并购也是双方市场行为,美国政府凭什么阻止中国人买高科技产品?
先不说这场吵架中谁的理由更充分,我们只问结果:中国产业升级要依赖美国科技吗,美国的阻击行动能成功吗,中国产业发展能突破这些阻击吗?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观察一下,中国各个产业近年来的发展。
中国企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在世界上能和国际大公司抗衡了吗?
我们可以查到各个领域全球范围的公司排名,在各领域49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进入全球20强。从这21个行业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对消费升级非常重要的生活产品、娱乐和家庭服务、商业服务、健康医疗、汽车航空等领域,中国都没有能挤进世界前列的大公司,消费者需求强烈的主要品牌仍然是欧美日品牌。
再观察科技水平较高的制造业,我们发现,除了前20完全没有入榜的能源、化工、汽车、航空、健康设备行业,在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领域、电信行业、软件和数据服务业,分别都只有一家企业进入世界前20名;在计算机和电子制造业,只有联想集团和联想控股公司上榜;轻工业中只有家电一个行业有四家企业上榜,具有优势。
那么,中国具有较强发展水平的行业都有哪些呢?只有如下这些:
房地产业(10家企业进入世界前20)、建筑业(6家企业进入世界前20)、银行业(国有四大行进入世界前20)、保险业(5家保险公司进入前20)、旅行社(5家企业进入世界前20)。
可以说,除了房地产相关行业、垄断性金融领域,以及旅行社和家电领域,中国企业在各个领域都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科技产业真的这样缺乏竞争力吗?近年来我们不是说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吗?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衡量有很多种,我没法提供最全面的比较,只是从全球市场份额的角度略作窥探。
是的,中国的手机产量是最高,也有华为、小米、OPPO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全球市场份额,联想也能在个人电脑市场上分一杯羹。但是,任何电子科技产品的核心技术,全球芯片生产行业和半导体行业,中国没有任何企业能挤进全球市场份额前列;电子产品操作系统也仍然是美国垄断;
是的,近年来人工智能行业火热崛起,但是芯片和核心算法仍然美国领先,而智能制造的自动生产线还是要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进口;
是的,中国的汽车生产和制造量是最高的,但无论是整车制造、还是汽车半导体制造,中国都没有一家企业能进入全球市场份额前十名,中国汽车制造仍然主要是国际品牌;
是的,中国的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按收入和市值排名很高,但是建筑设备制造行业中,中国只有徐工一家企业能进入全球市场份额前十名,排名靠前的仍然是卡特彼勒等大公司。也就是说,中国建筑业规模很大,建筑设备行业却仍是欧美日企业的领地;
中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行业,具有很强的领先优势,但是行业很小;
中国在更为核心的硬件设备供应、智能电网传感、生物技术处方药、医疗技术等领域,都没有企业能进入全球市场份额前十名;
中国不是不努力发展科技产业,也不是没有取得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大局限性。
中国在很多行业都延长了产业链,增强了自主研发比例,但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式还是“做中学”,需要引进欧美日先进技术,引进之后模仿改造,做出技术进步。
这种学习方法对于追赶型后发国家是合适的,避免了创新过程的缓慢和大量资源浪费,可以最快追赶。虽然很多文献指出,中国的科技进步仍然集中在低技术、低附加值领域,但只要能一直学下去,早晚有一天能进步,能学到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
中国高铁是成功的案例。2010年中国还缺乏高铁制造能力,自从西门子向中国转让了8500亿元核心技术之后,中国很快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成为中国的骄傲。
但是终于,我们走到了这一天:中国变得强大了,发达国家视我们为威胁,不再让我们学下去了。
可以说,美国这一刀,架在中国经济的心脏上,而美国率先发难,欧洲和日本会在未来更多加强对中国的技术转让,还是跟随美国开始勒紧对中国的技术出口,要看全球地缘政治氛围,看欧日更亲美,还是亲中。
如果贸易战解决不好,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参照中找到提示。
曾经有一个大国,从落后的地位,快速崛起和工业化。在一位具有长远眼光的国相指引下,大量引入领先工业国的技术,集中全国力量推进制造业,很快钢铁和其他制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此时一位王子成为新国王,罢免了老国相,野心勃勃向世界扩张。面对领先国家的打压和贸易战,没有耐心发展自身优势,最终在盲目自信中,投入世界大战,输掉崛起前途,也输掉此后四十年命运。
这个国家是一战之前的德国。
与之相仿的还有二战之前的日本和冷战时期的苏联。崛起国家的模仿和追赶总是快速的,一时突飞猛进风光无两,但到了一定阶段,一旦遭遇领先大国的打压、贸易战和技术封锁,如果沉不住气,不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很容易落入领先大国设下的陷阱,陷入急功近利的斗争,从而让崛起之路折戟沉沙。
五百年工业化,没有一个大国,能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超越领先大国的封锁。
所有这些,都是经济政治领域的事情,跟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从当前局面我们知道,中国下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突破封锁、自主创新、科技赶超。而这方面想要成功,最重要的因素除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网络。
模仿学习,和自主创新,是非常不同的过程,前者需要的是熟练的技术从业者和灵活的商业头脑,中国在前一阶段发展过程中做得很好。但是自主创新,需要对科技的深层理解,需要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源源不断的新想法,需要对现有局面的批判能力,需要具备从无到有建立事物的勇气,需要摆脱权威独立提出方案的探索精神。
而且,仅仅有一两个这样的创新个体还不行,还需要一个让创新个体连在一起的网络、发挥才能的巨大空间。正如最近《Long Range Planning》的中国研究特辑文章中所述:
“除了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目前的教育系统同样也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的一重障碍。对比很多西方社会,例如美国,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亚洲国家,教学普遍强调讲授、记忆、统一、建立规范以及练习。挑战现状、为生成新想法而质疑或辩论,在课堂里和社会上都是严重不被鼓励的。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利于使他们在工作中采取主动,以创造下一代革命性或突破性创新为目标。”
“如果中国想在创新为导向的全球创新系统中获得成功,包扩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在华开展高附加值研发活动,帮助国内企业在生产和科技发展方面达到更高水平,当前的教育系统必须进行改革,以帮助学生在一个创新型经济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所以,中国发展遇到的挑战,根本上是教育系统和社会人才环境的挑战。
如果我们能源源不断产生出创新型人才,营造出让创新型人才联通和自由发挥的环境,那么中国发展就能突破任何封锁,进入下一阶段不可阻挡的崛起上升。
如果不能,如果创新型人才匮乏,如果社会没有创新人才网络的氛围,那么自主创新之路很难走通,面对科技领先国家的封锁和阻击,就只有停滞,或者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将之前的繁荣毁于一旦。
这个过程需要变革勇气,不亚于经济改革。
如果是强调服从教导、埋头苦干做练习、统一标准的教育系统,很难促进创新型思想和探索的生成。想要人才迸发,思想转变,要从根本观念上,容忍和鼓励个性表达、与众不同的思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培养要有长时间等待。我们到贸易战关口再改革教育,已经很晚,但如果不改,就来不及了。

扩展阅读:
苏剑:中美贸易战的由来和前景
来源:《原富》2018年第4期总第36期
3月24日在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原富论坛主办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沙龙”第三十五次讨论会上,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教授做了主题演讲。苏剑认为,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长时间内没有飞跃性的科技进步存在,导致全球总需求增长停滞。中美贸易摩擦只是全球经济战的一角。
一、美方纠结的摩擦点
美国的总贸易逆差为8000亿美元,其中3750-5000亿美元来自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美国总统特朗普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占到了美国总贸易逆差的50%以上。所以,他认为要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必须从中国开始。同时,他认为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逆差是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公平引起的。理由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确保了其国际竞争优势。他认为,中国对其国有企业有各种各样的补贴,而美国对私营企业则不存在任何补贴,因此,中国的国有企业和美国的私营企业相比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这是不公平的。他还说中国采取了一些产业政策来扶持自己的一些产业。
2.知识产权。特朗普提到,中国希望用市场来换技术,要想获得中国市场就得进行技术转让。他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3.关税。他认为中国的关税过高。
4.产业政策。例如,中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等等,这导致不公平的竞争关系。
5.行政管制。中国存在行政管制,很多行业是不对外开放的。
与此相对,特朗普认为,美国对中国开放了大部分市场,而且关税很低,这导致了中美贸易中的失衡。例如,在电影、文化艺术产业,以及金融业,中国都设置了高额的关税和审查门槛。对美国极具竞争力的互联网(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和传媒业则更是全面封禁。他认为,这意味着美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进不了中国的市场,或是需要跨过高额关税门槛进入,而中国产品却在美国畅通无阻,这是不公平的。
二、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谈到中美的贸易战,首先要弄清楚中美贸易对中国的利害关系。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2017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对外总出口的19%左右,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出口大国。按特朗普的要求,中国需缩减对美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这1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如果中国对美贸易额减少1000亿美元,就是人民币6300亿元,相当于中国GDP的0.8%。如果算上乘数效应的话,将影响中国GDP两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在2017年的基础上,如果减少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的话,中国6.9%的增长将降到4.9%,降到了5%以下。可见中美贸易关系的重要性,对于双方来说都需要谨慎行事。
三、当前贸易战的实质是一场全球经济战的一部分
贸易战看起来好像是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但其实它只是全球经济战的一个战场,也就是说,贸易战是全球经济战在贸易领域的一个分战场。
我一直认为,现在实体经济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科技进步的下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品创新的下滑。没有新的产品出现,全球经济的总市场规模就会停滞。总市场规模停滞不前,就意味着全球的总需求不足。面对全球市场总规模停滞不前的问题,只有两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一个方法,通过创新来扩大总需求。比如,一个类似曾经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新产品出现,可以产生新的需求,扩大整个全球市场规模。这个时候,市场规模足够大,各国都有利益获得,一点点的贸易摩擦也会被消化掉。而现在创新受阻,全球市场规模上不去,只能通过第二个办法去解决问题。
第二个方法,各国通过扩大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来解决本国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就是,市场规模稳定之后,世界各国就开始抢国际市场份额,整个经济方面的战争全面展开,从供给侧到需求侧。因此,贸易战其实只是需求侧争夺市场份额的一场战争。
供给战线,首先来看一下供给侧是怎么打的。供给侧的主战场是各国的国内。在市场规模给定的情况下,各国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得强身健体。所以,各国纷纷进行供给侧调整。德国有德国工业4.0,美国有美国制造2020,中国有中国制造2025,巴西有工业强国计划,印度有国家制造业政策,以及特朗普的减税、简政放权政策,都是进行供给侧的调整。
供给侧调整,美国、德国等做的事情都是再工业化。美国经济中服务业的占比很高,现在要再工业化,实际上就是产业降级,而中国则是在产业升级中。在全球的产业价值链上,美国比我们高端,我们相对来说是在低端,而现在美国在降级,我们在升级。结果是大家的竞争都集中在制造业上。以前美国是搞服务业,现在要再工业化,以前中国生产的是低端的制造业产品,现在我们想转型生产高端的制造业产品了,而美国正好也要搞再工业化,正好针尖对上了麦芒。所以供给战线方面,美国是结构降级、技术升级,中国是结构升级、技术升级,双方是相对的,这就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前中美之间是互补的,现在一个降,一个升,正好在中间直接冲突,最终的结果是中美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互补走向替代,从合作走向冲突。
需求战线。需求战线的主战场在国外。需求战线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扩大全球市场的规模,这就是国际贸易,也是贸易战的一个方面。在很多人看来,国际贸易是你的份额让我抢了,或者我的份额让你抢了,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对于各国来说,开放可以带来新的需求,国际贸易可以扩大每一个国家老百姓所面临的新产品的数量,扩大需求。例如,旅游业,对美国人来说,可以经常看尼亚加拉大瀑布,对于北京来说,可以经常去参观故宫,假设闭关锁国,各看各的,最终都会看腻;但如果两国互相开放,中国人可以自由去美国看尼亚加拉大瀑布,美国人也可以来中国看故宫,这就互相分别增加了对方的需求。这样来看,产品数量增加了,因此国际贸易是扩大全球总需求很好的办法。所以,贸易战首先就是扩大全球市场规模,这就要求互相开放市场、消除壁垒、接受自由贸易。
需求战线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抢份额。国家之间抢份额的手段,第一个是汇率战,你的汇率升了,进口会增加,出口会减少。中美之间的汇率战打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至少也有十年了。第二个是贸易战,这基本上是企业之间的战争。第三个是铸币权之战,大家都知道铸币税的概念,实际上美国向全球收铸币税。而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某种意义上也涉及到铸币权的争夺。
所以,我认为当前不仅仅是贸易战的问题,而是全球经济战的全面开战。从需求侧打到供给侧,从国外打到国内,全面开战。如果你把贸易战只看作“贸易”本身这个范围内的一场战争,那就是把他的重要性就低估了。
四、中美贸易战的走向
中美贸易战的前景,中国和美国其实都没有多少退路。对于美国来说,贸易逆差80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长时期是难以忍受的,而中国的贸易顺差又占了美国贸易逆差的50%以上。试问不向你开刀向谁开刀?美国是没有退路的。对于中国来说,也同样没有退路。特朗普提出的要求,我们好多都难以满足。首先,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有关税,就需要技术升级,技术升级我们当然希望能够用市场换技术。其中,中国的高铁就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第二,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国有企业不能不支持,你说我们国有企业有不公平竞争,中国也没法让步,不仅没法让,下一步还要做大做强。第三,一些涉及敏感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的产业是绝对不能放开的。因此贸易战不可避免,而且将是长期性的,会愈演愈烈,双方都没有退路。
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前景,战争还是和平?这决定于科技和意外之间的赛跑。如果科技革命能够很快出现,出现一些能够给我们带来消费热点的新产品,全球市场规模就能够扩大。全球市场规模扩大以后,大家各自生产,各自都有利益所得,相安无事。问题在于,如果科技革命落后了怎么办?全球需求蛋糕就这么大,瓜分者越来越多,摩擦不断。1929-1933年大萧条之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变爆发了。如果没有那次大萧条,能不能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地步,很难说。

了解大势,平衡生活!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少即是多,“好文共赏”每天只选一篇好文与您不见不散。关注请点击文章标题下的“好文共赏”或搜微信公众账号"i-Sharing"即可谢谢!
(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