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在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
星标 ★
”哦~

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说到达米恩•查泽雷这名字,你可能有点陌生,但2014年的《爆裂鼓手》与前年大热的《爱乐之城》,你肯定看过或听说过。
这两部电影,相继拿下9座奥斯卡奖杯,其中包括达米恩•查泽雷的最佳导演奖,他还因此成了该奖项最年轻得主。
如今,这位“天才导演”的第三部长片又来了。
再度携手“高司令”瑞恩·高斯林,入围威尼斯电影节,拿下好莱坞电影奖,烂番茄88%鲜度。即便遭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抵制,也无法阻碍它成为明年奥斯卡的最大热门之一
《登月第一人》
这部电影讲述了历史上第一位登月者尼尔·阿姆斯特朗1961 年至 1969 年的生平故事。
但它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激动人心的太空英雄片,达米恩•查泽雷导演一开始就决定把这部电影拍成纪录片风格,着重于刻画阿姆斯特朗在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电影由阿姆斯特朗女儿凯伦患癌去世的事展开。如此沉重的开篇已让人很意外。  
加入NASA前,阿姆斯特朗是经验丰富的战斗机试飞员,小女儿凯伦的病使得他无心专注于工作,和妻子珍妮只想着怎么把女儿治好。
他们试过很多方法,只可惜凯伦在阿姆斯特朗与珍妮的结婚纪念日那天去世了,这对夫妻俩都是相当大的打击。
失去凯伦的痛,让阿姆斯特朗试图用工作麻木自己,参与登月计划是偶然也是命运。
“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经典名言的背后,是多少人的努力甚至牺牲。
阿姆斯特朗和其他伙伴一开始接受特训,都是晕吐难受,好不容易坚持下来,还得面对随时因事故牺牲的恐惧。
接连的葬礼让气氛变得更加沉郁,同事们的死亡除了让太空员们不安,还令他们的家人倍感痛苦。
妻子珍妮面对阿姆斯特朗的工作总是忧心忡忡,可这些事难以为外人道,家中孩子又尚且年幼,自己只能默默承受。
这些“幕后英雄”的付出绝不比太空员们少。
双子星8号登月失败,阿姆斯特朗差点命丧太空。这不仅加剧了珍妮内心的恐惧,也让烧钱的登月计划饱受美国民众斥责,而指挥官阿姆斯特朗呢?虽活着回地球,还是要受尽质疑。
在阿波罗11号计划新闻发布会上,他总是用单一的答案回应记者提问,掩饰着内心的不安、恐惧以及对成功的冷漠。在这样的国家使命面前,经历过各种折磨的他,就追求成为英雄吗?
谁都无法预计结果,阿姆斯特朗在出发前更是想回避担心他的家人。或许,投身浩瀚宇宙只是他逃避地球痛苦的方式。
倔强的珍妮还是拉着他与儿子们进行了一次对话,毕竟每次升空对家人来说都可能是生死离别。
戏谑的是,阿姆斯特朗等人准备升空前,NASA早就准备好吊唁词和葬礼程序,令此程更为无奈与悲壮。
如我们所知道的,登月计划终究成功了,阿姆斯特朗也顺利返回,但这惊心动魄的过程依然让人窒息。
伴随主角脸部和眼睛的特写,配合镜头晃动营造出的现场感,观众如同步经历着这艰难的月球着陆过程。
但电影让人最感动的并不是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的第一个脚印。
在月球表面,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阿姆斯特朗想到的不是国家的培育,不是神的眷顾,而是最不舍的小女儿凯伦。
登月是他对女儿的许诺。从丧女开始锁住心扉的阿姆斯特朗,直到在月球上扔下凯伦的手链时,才彻底跨出心底里那一小步。
而这一小步对于阿姆斯特朗来说,比“人类的一大步”意义更为重大。
导演自始至终选择用苍白、压抑的手法去处理一个看似荣光的命题,把英雄的正面形象以及热血的插国旗画面都除去,安、恐惧、绝望、孤独等主角的情绪来取代。
《登月第一人》留给观众的不是一位伟人,而是一位内心黑暗悲痛,却选择以压抑方式把自己身体及灵魂逼到极限的平凡人
现实中的阿姆斯特朗也确实是很重视隐私、非常低调的人,高司令的演绎强化了真实的形象,也抹除了人物的神话色彩。
但如此克制的拍摄方式引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不满,毕竟在他看来登月计划的意义就是为国争光。
电影最后,阿姆斯特朗回国接受隔离,珍妮前去探视,两人隔着玻璃窗,似有千言万语在心头却又默默无语。两人都把手放到了玻璃上,隔窗互触,眼里饱含着爱。
人类真挚的情感,远比繁星皓月璀璨动人。
点个赞再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