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曾在80岁高龄拍出了《梦》,这部电影由八个短片构成,像是导演在晚年时所做的八个梦。这些梦境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物和主题,但冥冥之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梦境的主人公——抑或是导演本人——对于生命的回望和眷恋。
在这八个梦境之中,其中一个讲述的便是“梵高之梦”。镜头跟随着一个青年缓缓移动,展示着梵高生平的一幅幅经典画作。接着,他戴上帽子,背起行囊,就像是受到了梵高的指引,走进了他的作品之中。而我们观众,也跟随着镜头一起,伴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进入到了那个奇妙的影像世界。
黑泽明《梦》
黑泽明早年热衷于绘画,未能成为画家也许是他人生未达成的一大遗憾,但至少他对于电影正如梵高之于绘画,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激情。他曾说过:“我,减去电影,等于零。”或许借由这样一个短片,他也从自己的角度向这个疯狂的艺术家进行着一种致敬和缅怀,在他看来,梵高正是那个“减去绘画”就“等于零”的伟大天才吧。
也许是梵高的一生太短暂又太神秘,以至于后世留下的那么多关于梵高的影视书籍作品中,所有人都在试图揣测或再现这个天才在生命临终前所发生的那一场意外。一个悲剧性的人生加上一个宿命式的悲剧结尾,一个不被人赏识的天才画家最终因为内心的抑郁和逃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被欧文·斯通写进了他的畅销小说《渴望生活》中,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令人“满意”的自杀结尾也早已成为了梵高传奇人生的一部分,载入了历史,可后来的许多证据都在质疑这一论述的可信度。然而我们没有时光机,历史真相究竟如何也已无从确认,我们只能从所有留下的资料中去努力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梵高,或许这也是所有人对于他的一生如此好奇与痴迷的一大原因吧。

在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中,虽然也采用了这样的结局,不过与之前几乎所有关于梵高生平的作品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是编剧第一次在银幕上对梵高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进行了一番探讨和解读。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作品也与以往的那些作品在气质上有着很大差异。而本片最大的特点,想必大家也已经有所了解了,就在于它的呈现方式。它可是全球首部全手绘油画动画电影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终于要在12月8日与全国观众见面了。这部影片不仅于今年6月在素有“动画界奥斯卡”之称的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得了观众票选奖,更是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获得了最佳动画大奖。
而它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不仅仅在于它是对伟大艺术家梵高的一生的又一次回顾,尤其是对它那富有争议性的死亡的一次探索;更主要的还是在它那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展现形式上。
2015年正值梵高诞辰12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昔日的天才画家,影片导演Dorota Kobiela力邀曾获奥斯卡奖的Breakthru Films团队一起创作,历时七年打磨,最终创作出了这部影片,为梵高献上了一次别样的“致敬”。
作为一部梵高的传记片,影片围绕着调查“梵高之死”的真相展开叙述。为了真实完美地展现影片的艺术风格,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很大一部分来自波兰。他们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完成了这部油画电影作品。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中的每一帧,都是一幅精妙绝伦的油画作品。
导演称,之所以摒弃了CG技术和2D动画等方式而选择油画动画的呈现方式,是因为梵高的画作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而艺术家们的集体作画,也在最大程度上与梵高作品的风格保持了高度一致。我们可以看到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在电影中如同“活过来”一般,栩栩如生地在观众眼前铺展开来。通过这种最为原始也是最为直接的展现方式,导演希望对梵高献上一次完美的致敬。
影片以阿尔芒·鲁林的视角展开叙述,他是梵高的好朋友——邮差约瑟夫·鲁林之子。在梵高去世之后,他受到父亲的委托,需要把一封梵高生前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亲手交给他。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存在过阿尔芒“送信”一事,而在电影中,阿尔芒却透过生前与梵高有过接触的各种人物之口,向观众逐渐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梵高之死”。
他从一开始对于这一任务充满抵触,到最后的“也想为了他做些什么”。这一过程中的转变,与其说是梵高的人格魅力打动了他,倒不如说是导演借由他的视角,对于梵高生前的最后一段时光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回顾,并对最终的那件意外进行了重新的解读。
影片淡去了梵高的弟弟——提奥的视角,我们并未从他的口中得知他的哥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梵高本人也只是出现在回忆的场景中。影片采用插叙的方式进行讲述,现实世界中的彩色画面和人们回忆中的黑白画面交替出现,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色调的差异一方面烘托了影片的整体氛围,同时又不断给之后的剧情埋下伏笔。即便是观众早已知道了结局,但仍能感受到影像的独特质感,并被代入其中。
在电影中,静止的颜料和色块在镜头的注视下突然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观众们甚至可以感受到梵高的作画过程。随着他画笔的翻涌跳动,笔尖下的颜料也仿佛被注入了灵魂。瑰丽明亮的色彩喷薄而出,无序但又充满力量。就像是他的内心,他的广阔和混乱,他的不安与疯狂,都化作了镜头下的一帧帧画作,从模糊到清晰,既突兀又自然,在观众面前徐徐流淌。
在这部电影中,绘画艺术和电影艺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形成了完美的融合,展现了惊人的呈现效果。而除了那些手绘的油画作品以外,影片同时也请来了多位演员,先由演员在绿幕前表演,进而制成动画,再由画家们绘制成油画作品,过程相当繁琐。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同画家们细腻的笔触一起,为这部影片中的人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而片名《Loving Vincent》,则是来源于梵高每次与他弟弟通信的信件结尾落款。他的弟弟提奥,同时也是他的伙伴与知己,更是他绘画道路上坚定的支持者和资助者。梵高的一生孤独而窘迫,经常因食不果腹而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即便如此,他仍踌躇满志,希望有一天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弟弟对于自己的悉心资助。
影片以两封书信结尾,一封是梵高写给提奥的书信,记录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旅程的起点;另一封则是提奥的遗孀乔向阿尔芒寄来的感谢信,信中同样记录了梵高的一段对于死亡的独白。或许从这两封简单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窥见梵高的一部分真实内心,他的乐观与迷茫,他的孤独和憧憬,他的渺小与伟大。
或许所有的文字都难以描绘他所经历的苦难,但至少他笔下的颜料能够不断跳跃舞动,不断渲染开来,化成那夜空中闪烁的明星。
歌曲《Vincent》中有一句歌词是:“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是啊,这个世界根本配不上一个如你般美丽的人。众生的喧嚣在你的痛苦面前不值一提,而你的沉默,一如那燃烧的向日葵,明艳夺目;又如那璀璨的繁星夜空,梦幻迷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