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听过棉花糖实验,测试的是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具体是指孩子面对诱惑的时候能不能等一等,会不会主动采用各种策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延迟对某些欲望的满足。这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是特别了不起的能力,涉及到很多高级认知策略,同未来的学业成就和自控力等也有很高的相关性。
延迟满足当然是个好能力,于是有很多家长会问,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呢?但其实,很多人对延迟满足能力和棉花糖实验有很多的误解,网络上的很多相关“教养方法”也是错误的。我们从“棉花糖实验”中真正的能学到什么?浙大教授王立铭将一一为我们解惑。
棉花糖实验到底是什么?
在1960-197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附属的保育学校召集了几十个四到六岁的孩子,把他们一一带进一个小房间,给他们一块棉花糖,让他们一个人待着。
孩子们被告知,等大人十五分钟以后回来再吃,就能得到两块棉花糖。如果等不及要吃也可以摇铃铛叫大人,不过这时候就只能吃到面前这一块了。
(美国人说的棉花糖不是咱们小时候常吃的那种蓬松的一大团棉花糖,是比较瓷实比较软的一小块。至于味道,我个人表示欣赏不能。)
实验中的棉花糖
然后米切尔发现孩子们的表现差异很大:
  • 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就会摇铃叫大人进来;
  • 有的孩子甚至根本摇都不摇拿起来就吃;
  • 还有孩子会先四周搜索一下确认没有大人再吃;
  • 甚至还有孩子会破坏抽屉偷更多的糖来吃......
反过来,也有一些孩子选择静静等待:
  • 有的蒙住眼睛不看棉花糖;
  • 有的转过身去开始唱歌;
  • 有的百无聊赖的踢桌子等待......
但他们都可以坚持到十五分钟后大人们重新回房间,然后满意地领到两颗棉花糖。
“我就看看,我不吃”
一颗棉花糖真的能预测
孩子的未来吗?
这个研究本来做完也就完了,但是好巧不巧的是,米切尔在十年后偶然发现似乎能坚持等待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孩子好。
在更严肃的后续分析中,米切尔他们更是发现,能坚持等待的孩子高考成绩更高(SAT分数高出210分)、更不容易肥胖、更不容易沾染毒瘾等等。
简而言之就是四岁的时候晚吃一会儿棉花糖,长大了才能走上人生巅峰的感觉了,有没有?
正是这个发现让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在全世界的爸妈和教育者群体里广泛传播,并被当成教育孩子延迟满足的依据。
但是如果仔细推敲,读者们会发现这个实验结论其实有很多问题。
问题1
棉花糖实验真的能考察,
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吗?
米切尔本人倾向于认为这个实验反映的是延迟满足的能力。
说通俗点,就是会不会小不忍则乱大谋,能不能为了诗和远方忍受眼前的苟且。而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米切尔本人认为这种能力不是单纯的硬挺着不吃,而是来源于所谓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也就是能够主动认知到自己在思考什么问题,然后有意识控制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
在棉花糖实验里那些能够长时间等待的孩子往往会想出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
上图中的小男孩最终坚持到工作人员的到来,得到了另一块奖励。
米切尔认为这正说明,这些孩子实际上意识到了近在眼前的棉花糖对自己的强大诱惑,因此有意识想出了对抗这种诱惑的办法。
但是很明显,所谓的“元认知”能力又是一种什么能力,具体在人脑中是如何实现,又是受什么东西调节的是很难解释清楚的。
问题2
忍住不吃棉花糖,
真能走上人生巅峰吗?
很明显,能忍住吃棉花糖,长大以后成绩好,这两件事在米切尔的实验里是存在相关性的。但是这两件事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我觉得是很可疑的。
比如说一个简单的情形吧,从小家境不太好、没怎么吃过棉花糖的孩子也许会对棉花糖更“饥渴”,反过来也许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从小棉花糖吃的都快腻歪了。这两类孩子对眼前的一块棉花糖的抵抗力很可能就会不太一样。
而我们也已经知道,家庭经济条件和子女受教育的程度是存在相关性的(当然,这里也并没有证明是否存在因果性)
所以到底是棉花糖实验的结果决定了未来学习成绩,还是经济条件作为因决定了棉花糖实验的结果以及未来的学业成绩,还是这三者都是仅有相关性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仍然是同样有效、但都还没有完全得到检验的几种可能性。
“我假装在吃棉花糖”

问题3
不给孩子吃棉花糖,
就能让他长久等待了吗?
能够长时间等待的那些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做到这一点的?是遗传物质,还是后天的生活成长环境?
考虑到接受测试的是四到六岁的小孩子,也许是这种能力——不管它是所谓的延迟满足能力还是自控力还是元认知能力吧——是天生的。
但是由于棉花糖实验并没有用上双生子研究的策略,我们并不能真的确认这一点。就像上面说的,家庭环境也确实有可能对孩子们的表现有很大的干扰。
要说本来这些问题也无伤大雅。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本来就比较难以非常清楚地区分相关和因果,内因和外因。
但是问题是棉花糖实验实在是太容易理解、结果又实在是太惊人(忍受十五分钟,多考二百分),因此在世界范围内都难逃被误读和误用的命运。这口锅也真的不知道该谁来背。
比如,很多育儿书里会煞有介事地介绍所谓“延迟满足”的理念,让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要求,“等一等”、“看一看”。强调自控力的教育理念甚至都已经进入实践了。
比如,著名的美国版衡水中学(以专门招收穷人家孩子、大学录取率超高为标志的KIPP学校)理念就是自控力决定人生,标志性的口号更是毫不掩饰的——“先别吃棉花糖!”(Don’t eat the marshmallow yet!)
结合上面的分析你就能发现,这些思维犯了我们说到的所有错误:
  • 如果延迟满足和学业成绩仅仅相关而无因果关系,那么强调去人为的实施延迟满足,就不能提高学业成绩;
  • 如果延迟满足的能力取决于遗传因素,那在所有的孩子身上一视同仁地要求延迟满足甚至可能扭曲孩子原本的性格特质;
而即便是米切尔自己,也不认为延迟满足的表现是因为单纯强硬的“自控”。
那么既然如此家长和老师们片面强调自控力,强调令行禁止,又有什么意义呢?
随处可见“先别吃棉花糖”口号的KIPP学校
但是棉花糖实验里确实有一些逻辑更严密的推论值得我们分析分析。
新版棉花糖实验带来的更多启发
在2013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理查德·安思林(Richard Aslin)领导的团队重新做了一次棉花糖实验。
在实验一开始,和米切尔做的一样,研究者们在交代了要求之后离开了房间。但随后他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操作——在一半的孩子当中,研究者没有遵守他们的承诺。这些孩子即便是等足十五分钟等到研究者返回,也拿不到两颗棉花糖。
实验的结果也很惊人:经过一次“欺骗”,孩子们在后续实验中的表现也会显著退化,坚持等待的时间还不到同伴们的四分之一!
和原始版的棉花糖实验不一样的是,罗切斯特版的实验引入了严格的对照操作(同样表现的孩子,守信用和不守信用的大人)
因此我们可以比较放心的相信其中的因果性:环境确实会显著影响延迟满足的能力。
在一个没有信任、难以预测的不安环境里,孩子们会倾向于享受当下。毕竟如果不知道明天的太阳还升不升起,那一鸟在手肯定胜过两鸟在林。
新版棉花糖实验的提示也许是:持续的、可预期的回报。
“我还是做点其他什么吧,那我可以手舞足蹈。”
我们可以考虑一个极端简化的情形:智商代表天生的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业成绩代表一个人如何在具体的学习和测试过程中持续运用前面这种能力。
新版棉花糖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不管孩子们在接受测试前的能力如何,也不管这种能力是来自遗传还是后天环境,是否运用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接受到的反馈
孩子们接受到的信息是:这种能力很好,你会得到回报;还是这种能力没有啥用,回不回报看我心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信息,会导致非常显著的行为差异。
对于延迟满足是这样,对于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是不是也是这样?对于坚持规律作息、对于远离毒品困扰、对于坚持道德底线、是不是也可能是这样?
在我看来,这种回报系统也许就是一座桥梁,连接起深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生理、心理特质,和可塑性更强变化更多的人生经历与成就。 这座桥梁其实也就是一种习惯。
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做到对孩子信守每一句承诺,有没有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性的、可以对话的、不会时不时神经错乱的爸妈?
作为成年人,我们有没有太过轻易地制定目标——从减肥存钱到读书交友——然后太过轻易地食言?
我们的习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习惯,我们鼓励和允许的孩子们自己的习惯。也许是这些最终在漫长的人生里把先天特质“变现”成具体的人生经历和成就。这也许是棉花糖实验的一点点提示。
12
王立铭
童行计划教研总监、联合创始人

喜马拉雅儿童类销量首位节目《给孩子的万物启蒙课》主讲人
26岁在世界顶级自然科学学术刊物Nature发表封面论文
30岁成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著有科普畅销书《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上帝的手术刀》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童行计划开课啦!
童行书单伴读课,5大哲思领域,25个探索主题,100本精选绘本深度解读,关注即可免费跟随学习!到公众号页面点击 计划→童行课程 可了解全部详情。
童行万物启蒙音频课,由不到30岁当博导的浙大教授王立铭倾情讲授,带孩子跟着最会讲故事的科学家爸爸全景看世界,喜马拉雅平台正在发售!
更有线上大咖直播课、线下深度哲思课、城市探索课,敬请期待!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想走在现实之前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立铭老师的《给孩子的万物启蒙课》火热订阅中,点击阅读原文↓听王立铭教授用120期音频节目,给孩子最优质的启蒙教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