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科普书堆成了山,孩子就是不爱读怎么办?”这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
如今科学读物越来越多,“书荒”已不再是个问题。困扰我们的是:如何读?为什么读?
知识量极大的科普书,家长都很难懂,怎么让孩子喜欢上?冷知识多的科普书,读了有什么用?孩子能不能掌握科学思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科普书。
文末还有特别福利,是景芳送给孩子们最美的六一礼物~~~
孩子为什么不爱看科普书?
1
孩子不爱科普书,可能是年龄太小。
孩子刚开始阅读时,往往喜欢跟自己和生活相关的书籍。这样的内容具体、不陌生,孩子容易感兴趣。
后来,孩子会喜欢上故事书。通过大量阅读,孩子能够理解故事的发展顺序、因果联系、角色分类,这有益于培养思维和阅读能力。这一阶段会持续很久,甚至终身。
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思考能力后,小朋友才可能对更严肃的科普书感兴趣,探索看不见的事物和事物背后看不见的道理。
2
孩子不爱科普书,可能是语言太难。
跟故事书比起来,科普书难度更大,涉及到不少专业名词。其实,我们在日常读书、交流中,遇到30%以内的生词并不会影响理解。凭借上下文,图片和说话者的动作神态,往往可以猜出生词的含义,这也是种学习新词的方法。
但是,科普书里常常把一个主题的各种知识放在了一起。例如,讲身体的书里会集中出现循环系统、各种器官、皮肤、毛发、男孩女孩、生殖等等生词。而此前,孩子对这一主题只有很浅的接触。因此,新知识、新词汇的爆炸让孩子望而生畏,他便不愿读下去了。
在引导时,家长不妨加工一下语言,回避一些概念。在小朋友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一次引入一两个新概念,理解了再引入更多。这样,孩子便不会认知过载,产生抵抗情绪。
除了控制生词量,还需要用易于小朋友理解的方式组织内容。例如,在解释地球上有多少可以用的水的时候,《把银河系装进盘子》这本书就用了“同比例缩小”的方法。如果地球上的水有一百杯,其中有97杯都是海水,有三杯是淡水,其中只有一杯可以直接饮用。读了这本书后,我女儿常常会跟我念叨:妈妈,我们地球上只有一杯水,是不是?不能浪费水。
童行给小朋友的课程里,就用了大量这样的类比,把知识改造得有趣易懂。
3
孩子不爱科普书,
还可能因为科普书缺少情节,内容散乱。
先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我家有两本书,叫《奶奶家的菜园》和《奶奶家的花园》。虽然手绘很美,可女儿常常看着看着就走神了。这本书里虽然有去奶奶家、和奶奶对话这样的场景,归根结底还是一本植物图鉴,一页书里展示好多种植物。虽然红豆也爱看植物,可是和在小区公园里发现植物,用APP识别植物相比,看字典一样的画册便少了发现的乐趣。
其实,很多科普书都有这样的问题:零散的知识间缺乏逻辑作为串联,没有场景作为背景。记住零散的知识,却无法理解,这无异于填鸭。
反思:我们为什么想让孩子看些科普书?
1
“科学”这个词,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科学家费曼有一次在演讲中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科学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方法,也就是科学发现的方法;
  • 第二个层面是科学知识,比如人是由猴子变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等等;
  • 第三个层面是科学应用,也就是如何运用科学,实现不可能。这也是科学最让人激动人心的地方。
我们希望孩子学些科学,也是希望他具有能发现新事物、做新事情的能力。
2
当我们引导孩子读科普书的时候,
我们期待的是什么呢?
首先,肯定是知识的积累。
虽然思维很重要,知识却是基础。所有的孩子学到的第一类的语言都是命名,这些指向具体事物的命名是我们交流的基础,也是孩子思考、提问的基础。读科普书,可以高效地学习名词和事实,它能补充日常生活中无法直接看到的或是父母不了解的知识。
比如有一本科普书,叫做《我们的身体》,讲的是身体由外到内的各个部分,连藏在身体里的五脏六腑也一层层地画了出来,对孩子来说就更直观。
然后是知识的复现。
几乎没有过目不忘的孩子。学习需要复现,也就是重复接触,才能掌握。在真实世界中学习,有个问题:它是即时性的,容易学习,难以复习。
因此,科普书便构建了一个世界的“副本”,帮助我们跳出生活,站在远处观察世界。通过阅读反复的吸收和理解相应的知识,并在不同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一本书里的内容,可能在另一本书中再次出现。我们家有一本书,讲的是吃肉的植物,比如猪笼草。女儿两岁多的时候开始看,刚开始她只是觉得植物也能跟小青蛙抢吃的特别好玩。后来在生活中看到了真正的猪笼草,饶有兴味的去观察了它的捕食瓶。
再后来,有一天,她把《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和我们平时吃饭、还有猪笼草吃小虫子、小青蛙吃苍蝇这些事儿联系了起来,说所有人都要吃东西才能长大。你看,她慢慢理解了生命的本质。《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这本书收录在童行亲子伴读课程中,点击蓝字可了解详情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质疑和运用知识。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科普书,都在告诉你“是什么”:小到什么样的动物和植物生活在地下,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大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是什么样的。但最重要的,是这些知识背后的为什么。
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样解释是不是对的?这样的提问和思考,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到发现新问题,这就是学习的螺旋式上升。
让孩子在思考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这是“世界简史课”“万物启蒙课”等童行的所有课程的核心理念。(点击蓝字,可了解课程详情哦~~)
如何正确打开一本科普书?
1
怎样让孩子爱上科普书呢?
第一步就要帮他构建学习的场景。可以依据孩子的兴趣点扩展,也可以对他身边接触到的东西进一步深化,还可以讲一个科普故事。我女儿很喜欢德国的科普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和《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书里有完整的故事和适量的知识,没有太多的生词,容易接受。
接下来,我们需要在书本和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无法在生活中得到激励和反馈,孩子也就不愿意读更多的书。
举个例子,小朋友们可能不愿意看《水是从哪儿来的》这样的书,不想听科学家长篇大论地讲水是从哪儿来的。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洗澡的时候乐此不疲地玩水,都会冒着雨,冲出去踩水。
小孩子最感兴趣的,永远是可以感知的东西。因此,只有在生活中发现抽象的知识,孩子才能明白知识的价值,拥有持续探索的动力。
书本只是求知的起点,真实世界才是知识的归途。
2
如何让世界和真实世界相连呢?
建议大家进行主题式阅读。在一段时间内,所听的课、读的书参加的活动是互相关联的。这样,孩子会更容易围绕一个主题建立知识体系,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立体。
3
如何运用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呢?
项目制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是个好办法。也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学习必要的东西,生成并优化自己的方案。一个富有挑战的问题能鼓励孩子高效地输入,有目的地读书。项目制学习,也是童行所有营地教育的核心理念。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科普书不是一本需要读完的书。
孩子小的时候,我也买过很多系列的科普书,都是好几十本的大部头。其实它们更像是儿童工具书,并不需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例如,有一本科普书,讲的是火车从出发到到站的一系列科学知识,中间还穿插着桥梁、发动机、力学等等知识,是一本很庞杂的科普书。
第一次读的时候,红豆看了两页就要求换下一本。隔了半年之后再拿出来,她已经有了很多坐火车及地铁的经验,尤其对其中的用纸做的桥特别感兴趣。你看,她经历地多了,能理解的也就多了些。
孩子的兴趣点、关注点变得很快。今天不喜欢,不代表以后不喜欢。
跳着读很正常,仅仅翻阅几页也很正常。
读书不宜贪多求量,关键是如何通过一本书,帮助孩子连通抽象知识和真实世界。
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讲解一本书,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找到例子,讲解书里的知识,我向你推荐景芳的《私家共读时光》这门课。
六一特价:¥61,原价:¥199
仅限三天:5月31日—6月2日
戳图抢👆
购买方式:点击上方海报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试听、订阅课程。
收听方式:搜索关注【童行星球ID:tongxingplanets),在主菜单栏点击【童行课程→精选课程】即可选择收听课程。
在《私家共读时光》里,景芳挑选了50本绘本和经典童话,每周带孩子品味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她不仅会从人物、情节、情感等文学角度解读,也会从科学、社会、历史等知识角度解读。

景芳录制了一套音频内容:绘本里的通识课:听故事,学知识。
《郝景芳的私家共读时光》👆点击收听
课程上线以来,受到众多家长和小朋友们的喜爱↓(篇幅有限,节选部分)
《郝景芳的私家共读时光》同时也受到各界大咖的倾情推荐。↓
跟景芳一起,让孩子从故事中学习,既提升学习兴趣,又培养思考能力。↓
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拓展一本书,给孩子导读,景芳教科书式的解读,也会给你启示。
我邀请小朋友和大朋友们和景芳一起听故事、学知识、想问题。
12
吕丽莹
北外语言学硕士,多年幼儿教育从业者

儿童语言及认知发展专家
童行计划导师、三岁红豆的妈妈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共享教育共享未来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跟随景芳一起,带着孩子们一起读故事,以故事为起点,通过故事,进入更广阔的知识海洋。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景芳送孩子最美的六一礼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