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少有人发现的家庭教育冷知识掰开揉碎,讲给你听,
为你和孩子的共同成长送上一副广角镜。
作为童行2018年的重磅大课,《世界简史I》不仅是一座打通学科脉络的通识宝藏,还蕴藏了非常多有价值的思维方式。
今天,我来为你当一回采矿工,把创造力培养的思维方式像金子一样挖出来,经过提纯精炼,变成你“拿起来就能用”的亲子互动方法。
思维方式一
分辨事物的表象与关键要素
🔎来自第一单元第五课
《生命起源:生命的密码藏在哪里?》
景芳讲解生命第一个特征“代谢”的时候,给孩子列举了一个反例——汽车会动但没有生命,大树不会动但是有生命。引导小朋友学会分辨,到底哪些是事物的表象,哪些是事物的关键要素。
我们不妨想想,在生活里是不是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被表象束缚了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力?尤其是当这种表象已经成为了选择的主流,成为了社会上固化的认知。
比如说,求职的时候,有的毕业生迷信耀眼的表象,刻意列举自己丰富的实习经历。实际上,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在于,懂得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反思,从而持续提升个人能力。
有些毕业生抓住了这个关键要素,虽然实习经历不多,但描述每一段实习经历时,都充分展示自己在这段经历中的深入思考,以及个人能力成长的轨迹,把少量实习经历的价值运用得淋漓尽致,为自己的成长潜力创造极有说服力的背书,从而获得企业青睐。
再比如,以前我们打车的时候,默认只能打出租车。但对于追求快捷出行这件事情而言,关键在于“乘客与运力的有效匹配”,出租车只是运力的其中一种,是表象,不是本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Uber打破了“打车只能打出租车”这个默认选项,抓住关键要素,把潜在的运力资源盘活,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
所以,你会发现,“刨除表象,抓住关键要素”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考习惯。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想问题更灵活、更有创造力。
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启示,引导孩子刨除表象,抓住事物的关键要素。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
“宝贝,你觉得谁是你的老师呢?是在课室里给你讲知识的人吗?如果不是在课室里,而是在其他地方给你讲知识的话,还是你的老师吗?比如,隔壁家的小哥哥教会了你怎样捉虫子,怎样养鱼。那么,他算不算是你的老师呢?
你再想想看,如果他没有一句一句地讲知识,但是你也能在他身上学到本领的话,那么他算是你的老师吗?比如说,咱们人类就从动物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本领,就像飞机用的雷达,就是从蝙蝠身上学到的。
你看,我们这样一想,是不是觉得很多人,甚至很多动物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呀?咱们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优点和本领。
在日常对话中,从孩子对一个事物、一个概念的既有认知出发,不断帮他刨除非必要的表象,让他对于事物的理解更接近本质,打开思路和视野,在想问题和做事情的时候变得更灵活,更有创造力。

思维方式二
创造新的分类方式
🔎来自第一单元第六课
动物起源:神奇的动物在哪里?
在这节课里,景芳给小朋友讲解了分类这种思维工具。在我们的生活里,分类随处可见:动物的分类、交通工具的分类、职业的分类等等。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可以引导孩子打破既定的分类,创造出新的分类方式呢?
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去设计分类方式呢?这到底有什么用呢?且听我给大家一一道来。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在他的著作《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里面,讲到了学生(初学者)跟专家在思考过程中的本质区别。初学者只能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表面的联系,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层结
比如,苹果和雪梨都属于水果,电视机和冰箱都是家用电器。这些按照日常生活的认知赋予事物的常规分类,就是表层结构。
专家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够发现事物和事物之间潜在、深层的联系,尤其是在功能方面的联系,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深层结构
比如,专家可能会把足球和原始人类的部落划分为一类东西。因为他们认为,从本质上来看,足球就是一种现代社会的部落形态,有长老(教练、经理、董事)、有英雄(明星球员)、有部落语言(队歌、口号、欢呼)等等部落的要素。
所以,专家在看世界的时候,比一般人看得更透彻;分析问题的时候,也比一般人想得更深入,更容易孵化灵感,创造新想法。
由此可见,鼓励孩子给事物建立新的分类方式,有利于提高他们深度思考能力与创造力。具体要怎样做呢?
我给你介绍一个提问技巧:“你觉得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帮你做这件事情?”
比如说,孩子在画画的时候,你可以问他:咱们除了可以用笔来画画以外,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画画呀?“
这个问题就是让引导孩子从画画这个功能的角度出发,去发现事物之间潜藏的联系。手指可以画画、树叶可以画画、石头也可以画画,甚至连光也可以用来画画。
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突破用笔来画画的表层结构,理解到原来有形状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画这样的深层原理。在画具这个纲目下面,把手指、树叶、石头、光都纳入进来,形成新的分类方式。
平时,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妨多多问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做同样的事情,或者达到同样的目的和效果。
比如说,除了可以用杯子来装水以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装水的呢?除了手电筒可以发光以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发光的呀?
我们每一次向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像帮孩子打了一个洞,让孩子沿着这个洞继续往下挖呀挖,慢慢地把深埋在地下的水源给连通,让他的思考如鱼得水。
思维方式三
用类比视角理解发明的本质
🔎来自第一单元第八课
《智慧起源:你知道人是怎样变聪明的吗?》
在这节课里,景芳讲到了:“我们人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这可是一项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老虎狮子的武器是身体先天带的,我们没有这些天生的武器,但是我们有聪明的大脑,可以制造更厉害的武器.......
我们人虽然没有羚羊跑得快,但是我们造出了汽车火车高铁,有了这些工具我们比羚羊跑得更快;我们虽然不能生活在水里,不过我们有氧气瓶,有了它也可以在水里待上很久,还有潜水艇,能带我们潜到青蛙也到不了的深度。
我们仔细想想,这段描述里面暗含了一个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人类的科技发展史可以理解为,人类不断延伸和升级自己的感官功能和各项能力的过程。
比如说:
汽车和火车是腿的延伸和升级版,让我们跑得更快;
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和升级版,让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细;
印刷术是书写能力的延伸和升级版,让文字生产得更快,传播得更广;
电话和手机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和升级版,让我们说的话突破时空限制,传到全世界,也让我们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
计算机是计算能力的延伸和升级版,让我们算得更多更快更准;
虚拟现实也可以看做是想象力与形象思维的延伸和升级版,让我们获得更沉浸式更立体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理解发明的类比视角,能帮助孩子迅速建立起事物(尤其是科技产品)与自身的内在联系。
当孩子透过类比视角学习人类发明史时,更容易举一反三,把历史上的很多发明归纳到同一个逻辑结构里(即“很多发明≈人类感官与能力的延伸升级”),形成高屋建瓴、俯瞰全局的理解。
具体怎么做呢?平时跟孩子一起阅读有关人类发明的读物时,你可以这样去引导:
你觉得,如果没有了【这个东西】,我们可能就做不了【哪些事情】呢?
你想一想,【这个东西】让我们的【哪个部位或者器官】(比如手/脚/眼睛)学到了新本领?
你知道吗?就是因为人类现在能做到【这些事情】,我们才可以【事情带来的价值】,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举个例子:
你觉得,如果没有了灯,我们可能就没办法做什么事情呢?
是的,如果没有灯的话,我们晚上就看不了书,做不了游戏了。天一黑,我们就要上床睡觉了,多无聊啊,对不对?那你想一想,灯让我们身上的哪个地方,学到了新本领?
是的,灯让我们的眼睛掌握了在晚上把东西看清楚的新本领。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晚上做很多事情了,可以在家里玩游戏,可以开车出去逛商场、吃大餐,还可以去看音乐剧。
而且,咱们人类有很多工作也是有了灯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你想知道有哪些工作是这样的吗?想知道为什么这些工作需要灯吗?
如果孩子想知道的话,就顺势开启一次新的探索之旅,了解某一项发明到底是怎样对人类的文明以及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
在这里,我给你推荐《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这本书。书中给我们讲述了一项我们可能觉得不起眼的发明,是怎样一步一步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又是怎样对世界产生我们意想不到却又举足轻重的影响。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 引导他刨除表象,抓住关键因素,看问题时更少平庸之见,更多精准深刻的洞察。
  2. 创造事物之间全新的分类,为跨界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3. 用类比视角理解发明的本质,像发明家一样创造新事物。
延伸学习
《世界简史I:给孩子的万物起源课》是景芳和童行教研团队经过数月打磨研发的儿童通识启蒙课,给孩子讲述关于世界的知识。
以宏观视角把科学、人文、艺术的知识系统性的串联起来。帮助孩子建立起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以及对世界的远见和大局观。
课程主要面向4-10岁的孩子,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我们特制了单元书单。分别为: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课程详情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详情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试听、购买课程
点击图片↑即可订阅收听
🔎听课方式
  1. 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点击【童行课程】—【精选课程】—跳转至小程序【童行看世界】—即可看到本课程,以及童行所有线上课程。
  2. 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点击【童行课程】—【我的已购】—即可看到本课程
  3. 在微信中搜索小程序【童行看世界】—即可看到本课程,以及童行所有线上课程。
THE END
12
李嘉文
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多年教育从业经历,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均有深入了解

终身学习践行者,童行计划导师

以女儿为灵感的奶爸
头图授权转自著名插画师lost7(后期根据需要有微调)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共享教育共享未来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推展阅读
因为微信改版
你可能会错过之前的推送
点击阅读原文
获取所有 儿童通识教育 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