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部电影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你可能要问,得看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如果是开心麻花这样的喜剧,似乎答案显然易见;如果是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或许并不容易给出答案。
而人生哪能有这么多选择。
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人生每一步看似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原地打转,并没有对剧本产生实质性影响——剧情无聊,推进拖沓,演技稀烂,毫无观赏性。
而另一些人,生来就是要被写进戏剧里的。他们或挥斥方遒,改变世界,或才华横溢,直指人心。他们的呼吸是急促的,鼻孔是张开的,眉眼是坚毅的,情绪是无常的。
从个体角度看,使命感推向他们到达的彼岸一定有成片的花海。
但站在人类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看,是喜剧还是悲剧一点都不重要。
文明的发展有史以来都需要无数殉葬者。
《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胡波就是其中之一。
这部电影获得今年金马奖是众望所归的事,但没想到一口气拿到三项:最佳剧情长篇、最佳改编剧本、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胡波(笔名胡迁)于去年10月自缢身亡。死之前,他出版的书、拍的电影虽已屡屡获奖,但仍籍籍无名,每天为生存担忧。
而死后,他的故事被所有人争相传颂。大家唏嘘感叹这位如流星滑过的天才,遭受到现实不公平的待遇。
看到李安导演如今亲手将“最佳影片”的奖杯颁给胡波母亲的瞬间,我突然觉得,这个奖杯不只是给《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而是给胡波这一生。
在短短的29年里,他自导自演,没有彩排,没有NG,一镜到底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自我奋斗,什么叫做热爱,什么叫做执着,以及什么叫做悲剧。
电影名称:胡波
电影导演:胡波
电影主演:胡波
电影编剧:胡波
这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讲述了一名80后山东济南籍导演如何成长,如何奋斗,如何陨落的故事。
男主角叫胡波,是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自己的第一部正式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完成后,因忍受不了现实的悲惨遭遇,自缢于家中。
之后,这部电影在海内外连续获奖,传为佳话。连他写的书也开始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这些人通过胡波充满诗意的呐喊中,看到了现实的无奈,看到了自己的渺小。
和大部分老套剧情一样,胡波中学时期如果没有爱上电影,他现在可能在济南某家三流广告公司写着宣传文案,每个月拿着6000元的收入。
但关键是他遇到了。
之后他便发疯一样想考入全国电影最高学府——北京电影学院。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这个这个期间,他也有过放弃。比如连续两年高考落榜后,他被迫选择了一所名为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大专。

那段时间,他非常迷茫,经常站在学校二号教学楼旁,注视着墙上画的一头大象。
挣扎了四个月后,他还是决定退学重新参加高考。
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梦寐以求的2010级北电导演系。
在这个世界,通过自我奋斗彻底扭转命运的人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只是跟着社会发展的浪潮前进,随波逐流。
对于胡波身边大部分同学,北电不过是一所学校而已,交志趣相投的朋友,顺便镀个金。
但对于他,这是改变人生、挑战命运的机会。
胡波在学校很快就成了话题人物,不是因为明星光环,不是因为多么有才华,而是因为他做的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比如他曾从山东济南一路坐火车到大兴安岭,就为了填补脑海中关于树叶霜降这个真实感受的空白;
他在拍片子时,为了一些不重要的细节,经常和同学老师吵翻,搞的大家都很难堪。
听过这些故事的人都觉得他是个疯子。
“幸亏他在包容度高的北电,不然早就被学校赶出去了。”
渐渐的,他开始与学校的制度以及电影理念格格不入。这个曾经他梦想的学府,给了他发展平台,也给了他痛苦的束缚。
总之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他开始消极,开始喝酒,开始郁郁寡欢。
故事发展到这里出现了一次转机。
胡波想通了,既然拍电影不自由,那就写小说。
于是他给自己起了笔名叫“胡迁”,过上了每天写稿,每天给各大编辑部投稿的日子。
2016年,中短篇小说集《大裂》获得了台湾第6届世界华文电影小说奖。他信心百倍,继续奋笔疾书。
他很讨厌出版社因为这个奖而签他,所以在投稿时获奖情况提都不提一句。
虽然最终《大裂》出版了,但市场反响却因为他这种不想宣传的心态表现平平。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出自莱昂纳德·科恩《Anthem》的歌词。
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又一次败兴而归。
电影与小说的两次失败,让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就在胡波最困难的时刻,有一次机会让他重新燃起了斗志。
简单来说就是一位行业大佬看中了《大象席地而坐》,尽管预算少的可怜,但对于他已是非常满足。
经历过这么多坎坷和打击,能按自己的剧本拍电影,胡波死都愿意。
这部叫《胡波》的电影发展到这里可谓是一波三折。
如果按照内地贺岁档电影的套路,主人公几经磨难,最终肯定可以靠这部电影一炮二红,走上人生巅峰。
但集导演、主演、编剧为一身的胡波居然非常冷酷的选择了让主人公去死。
在死之前,他与现实发生了一系列摩擦,其中就包括投资这部电影的大佬。
“电影是他投的钱,没办法。”
主人公死后,《大象》的故事传开了。它拿了很多奖,甚至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反思符号。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
胡波的死,成为了他对他作品的一次献祭。他用生命,换了这座奖杯。
到这里,这部电影全部结束。
荧幕一黑,观众离场。
走出电影院的人们胸中一定憋着一股气:
考最好的大学、写拿奖的小说,主人公这辈子足够努力又才华横溢,为什么结局却是这般悲惨?
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部电影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这个问题不取决于它是喜剧还是悲剧,而是你自己对幸运和不幸的定义。
你的人生不是取决于你喜欢什么,而是你最离不开什么。
在胡波眼里,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就是幸运,其他都可以不管不顾。所以他拼了命的要考北电,为了看一片叶子坐2000多公里的火车,为了一个细节和同学老师翻脸;
也正是因为他只在乎电影本身,所以这辈子都不懂与人相处,不懂妥协,不懂讲故事包装自己。
在这个世界,这样人不多,比如胡波,比如崔永元。他们胸怀理想,坚定不移的相信,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实现。
别说你因为活在世俗眼光里所以变得世俗了,那只能证明你的眼光本来就很世俗。
所以,你我想成为电影里的主角,但都没有勇气。
而胡波帮我们做到了。
他把自己的一生拍成了电影,一部残酷的、悲剧的电影。
仰视他,传颂他,铭记他。
感谢胡波,感谢勇敢的人们。
微信改版了,如果不把我设为星标
你就没法第一时间看到滚君的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摇滚客历史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