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这是最近被好几个从事早期儿童教育工作的老师和教授推荐阅读的一篇文章《Simple prescription: Pediatricians have role in promoting healthy development through play》,发表在8月份出版的美国儿科协会的期刊上。
如果儿医可以开一个简单的“处方”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情感、认知、语言、自我调节能力,你愿意接受这个“处方药”吗?这个处方药就是“每天多和孩子玩”。
今天文末参考资料里把原文链接放了,我并不想进行原文翻译,毕竟很多内容初看都有点“老生常谈”,就结合自己所学的写一篇读后感吧。感兴趣的也可以自己去读一下原文。
美国儿科协会关于这个“处方药”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处方药”的简要内容,虽然是给儿医的建议,但是对我们家长也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1、2岁前的每一次体检都开“每天陪玩”的处方,孩子最初的生命时间里,多与人互动接触,和人玩是非常重要的
2、鼓励家长从婴儿期就注意观察孩子的非语言表达,回馈孩子的笑、眼睛注视、火星语。这些互动可以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陪玩习惯”;
3、多鼓励孩子的“无规划玩耍”,让孩子主导,没有大人安排的玩耍时间,对于孩子发展各种能力都是有至关重要的好处的,尤其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和创造力;
4、学龄前孩子多侧重于玩中学,而不是机械地记忆背诵。学龄前最关键的是发展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情绪社交能力和执行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的记忆。
既然已经把“玩耍时间”变成了“处方”,那么我们就需要先来理解这个药到底是什么,重温一下“玩”的定义。首先一个大前提,这些玩都不是和“电子产品”的玩,而是孩子和具象的人或者物体进行互动,和真实的世界进行互动。
其次一谈到玩,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在户外撒野,这是一种玩,但不是唯一的一种。
1、运动玩耍(Active Play/Unstructured Play)
顾名思义,就是走啊、爬啊、跑啊、跳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放电”活动,这也被叫做没有规划的玩,让孩子撒开了疯。这类玩耍最方便发生的地方就是公园、室外等,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孩子主动在玩,推着或者抱着孩子逛公园不算的。
2、思维锻炼玩耍(Manipulative Play)
这类的玩耍需要孩子专注于一个目标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来说把套圈拿出来套上去,对于1岁后的孩子可能是拼图、搭积木;对于3岁以后的孩子可能就是自己组装一个玩具等。
3、角色扮演/假装玩耍(Pretend play)
我们俗称“过家家”,但不局限于扮演爸爸妈妈,和娃娃玩,也可以是厨师、医生、消防员等等。甚至根据孩子的想象力,任何一个道具都可以进行这样的玩耍,比如一个闲置的快递盒子,可能就是孩子的城堡,她在里面装修城堡,邀请她的伙伴们来做客等等。
4、创造性玩耍(Creative play)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早期艺术启蒙的都是属于这一类,比如橡皮泥、画画,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是做手工等。
这里有个误区要避免,千万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示范去捏出一模一样的橡皮泥兔子,或者一定要求孩子画出很像的卡车,这个阶段的孩子就该天马行空,而不该用我们的标准去禁锢。
5、学习类玩耍(Learning play)
孩子在玩中学,尽管所有的游戏都是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学习”, 但还是有一类游戏是更加偏“学习”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绘本、桌游、数学启蒙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重新反思对“玩”的重视程度
不知道你们什么感觉,我当时读这篇期刊论文时,第一反应就是,“玩中学”和玩的好处已经知道很多了啊,为啥还要再次大张旗鼓呢?但转念一想,其实在面对每一天的选择时,我们并不真的会把孩子的玩耍作为优先选项的。
同样的一个上午,孩子在户外玩耍和坐在桌前学习了5个字母、画了一副画,摸着良心讲,你更“喜欢”哪个?
坚定地选择了“玩中学”的幼儿园后,当看到同龄的邻居孩子已经掌握100个字时,摸着良心讲,你是不是会暗暗担忧?
每天陪玩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想给孩子一个Ipad,然后下载一些早教启蒙的App,给自己一个借口说,他也在玩中学。之后是不是每天Ipad陪伴孩子玩耍的时间就越来越多了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我都一样,虽然知道“玩”的重要性,但是在某些选择的当下,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把玩让位于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归根到底,其实我们还并不是真正认识到玩耍对学龄前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我想这就是美国儿科协会发表这份期刊的真正意图吧,当“玩”变成了处方药的一种,也许老师和家长才会真正重视起来,把“玩”当一回事。当然这个处方药并不随意开的,这是基于大量的调查研究证实的。
重新审视对“玩中学”的理解
上面提到的五类游戏,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偏好,作为家长的,人之常情肯定希望孩子多进行“思维锻炼性玩耍”或者“学习类玩耍”,觉得这才是“玩中学”的要义。但孩子的任何能力的发展都是整体运作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单一运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想要“思维锻炼性玩耍”玩的好,这个孩子必须有较强情绪调节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不难理解,这类游戏都更加难一点,人都有畏难情绪,玩不好自然就不想玩,有的孩子还会因此发脾气。
而如果这个孩子有了比较成熟的情绪调节能力,那么他自己就会监测到自己的情绪变化,然后会尝试寻求帮助,这是就需要较成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两个能力的锻炼,最好的途径反而是运动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中。
再比如,我们都希望孩子表达能力强,但一味地让孩子朗读背诵复述故事并不能完全提高表达能力。研究显示,语言发展能力是和早期情绪社交能力发展密不可分的,而这就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玩耍中发展的,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途径是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可见,千万不要把孩子的能力看作是一个一个单一的轮轴,面对孩子的发展“短板”,就拼了命地去“撬动”某个单一轮轴,效果很糟不说,还破坏亲子联结,最终父母和孩子都无法享受玩的乐趣。
相反,多去想象这是个上下联动的轮轴带,某个轮轴卡壳了,试试看,在上面或者下面“加点油”,然后过段时间再试试,也许就转动起来了。真正的“玩中学”的精髓就是,我们可以认识到没有任何玩耍时间是“无用”的,只要我们和孩子享受其中。
上周我去北美早教年会时听了一场关于玩耍的研讨会,坐在台上的好几位都是从事了50多年幼教工作的资深人士。那天的会议上大家都谈了很多关于玩耍的重要性。
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上面这张图片里头发花白正在发言的人说的那段话,“我今年82岁了,我每天还在玩,我去年开始爱上了玩沙,我现在是美国沙协会的会员。我们不是因为长大了而不玩了,我们是因为不玩了所以变老了”(We don't stop playing because we grow old; we grow old because we stop playing)
今天谈的这个话题看上去是老生常谈了,但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不衰的理念就是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一轮又一轮的被反复提出,就是因为大部分人还是只存在于纸面理解,而没有真正地去身体力行。
正所谓“大道至简”,我们却忘记了后半句,“知易行难”,我们总是忽略那些简单却深刻的东西。
参考资料:http://www.aappublications.org/news/2018/08/20/play082018
大J叨叨叨
上周在北美早教年会时遇到了一些老朋友,比如大家也许很熟悉的一些公号主们(这里就不剧透了,估计他们也会写文章分享的)。而最惊喜的还是在会场偶遇也关注我公号的朋友们。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样的感觉,就是在异地,特别是异国他乡,突然见到一个和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就会特别亲切的。虽然每次被认出,我当下总是很“别扭”和腼腆,但你们要相信我,我内心很开心的,这个是不是叫“闷骚”(捂脸)。
对了,也感谢每次我去某个地方,当地的朋友们推荐的好吃的。这次华盛顿我吃了你们推荐的Nando烤鸡,也尝试了埃塞俄比亚菜哦
 仔细想想,今年其实去了不少地方见了大家,我知道还是远远不够,希望明年可以继续去到更多的地方,见到更多的你们。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亲子游戏
2、在家启蒙
3、启蒙理念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