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上周我去华盛顿一周,周日回到家,小D听到门铃就开心地飞奔来给我开门。隔着门,我都能听到小D欢呼雀跃的声音,“妈妈!妈妈回来了!” 打开门后,小D一把抱住了我的大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然后立马就变成眼泪汪汪,楚楚可怜地和我说,“妈妈,你知道吗,我很想你很想你的,我每天都在想你,想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队友在一旁急忙“揭穿”她,“你才没有呢,你每天吃很多,睡得特别香”。
小D 2岁多后,套用队友的话就是,“真的是实力演技派啊,常常是一点点小事,都能给自己加戏”。上面这个的“加戏”还是很甜蜜的,但也有一些事情,常常让队友归结到“女人不可理喻”(哈哈~)。
今天就分享几个小D的日常,帮助大家解读一下孩子的那些戏,希望我们别像当年的那个他那么“不解风情”(吐舌头~)。

活在当下型
小D 3岁不到时,我们邻居4岁的男孩Oren就要举办生日派对了。那天我吃午饭时,随口和小D提了一句。结果整顿饭的过程,小D就在和我说,“妈妈,我要去派对”;看中文没用,又用英文了,“Mommy, shall we go to party?” 
我和她解释了,派对要到月底,还有两周的时间,还拿出日历告诉她,两周是什么意思。但是,完全没用,小D继续大叫重复,结果那天她都没午睡,一直在和我说,“我要去派对”。
我的内心戏:叫你多嘴,叫你大嘴巴!
小D的内心戏:妈妈不肯带我去派对!
孩子是完全活在当下的,对于他们来说,也许“两天”的概念都还懵懵懂懂,更加不要说“两周”了,这样的解释无疑是徒劳的,只能让我们自己崩溃。因此,对于孩子来说,不要提前太久告诉她接下来的安排。
像小D这样慢热性格的,即使我们要预热,提前告诉的也是那个人,而不是事件,比如可以开始和孩子聊聊Oren、Oren的父母,之前我们接触的经历等。然后等到当天午睡醒来,告诉她,下午我们要去参加Oren的生日派对了。
也正是因为孩子的“活在当下”,千万不要对孩子的磨蹭进行威胁。你对着正在玩积木的孩子说,“你再不过来,我们就不去公园了”,通常你一定是自讨没趣,孩子要么不理你,要么得到的答案是“好的”。
因为孩子正沉浸在当下的搭积木,他享受其中,是无法预见到去公园的乐趣的。与其这样,不如把出门的时间留得更加宽裕一点。关于磨蹭,可以看—>家有磨蹭王|学龄前的拖拉都是假性的,这样处理防止变真性
浮夸演技型
小D有一次摔了一下,自己用手扶住了,完全没有任何擦伤,就手心稍微红了一点点。她摊开手心,带着哭腔和我说,Dorothy有boo-boo(伤口)。我抱抱她,亲了一口伤口说,没事了,都好了!
结果她还不依不饶,眼泪汪汪地不停地和我说,Dorothy有boo-boo,Dorothy伤到了,Dorothy要邦迪,要邦迪!
我的内心戏:怎么越大越娇气了,就那么点事,不至于吧。
小D的内心戏:我需要帮助,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小婴儿的时候当他们在玩手玩脚时,他们其实是不知道这个手和脚是属于他们的。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才开始意识到,手、脚、整个身体都是属于他们的,他们爱自己的身体。
但这个阶段的他们会把“局部”和“整体”混淆,即使是身体某个部位受伤,他们都会觉得这是整个自己都受伤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过了2岁突然害怕剪头发、剪指甲了,因为他们觉得头发掉了、指甲掉了,就好比自己整个身体都“掉了”。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越大越娇气了,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这方面的害怕。小D之所以要邦迪,因为对她来说,这是最实实在在最看得见摸得着的“修复”。
我们一定要理解,所谓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具有“修复能力”,如果孩子可以从一张邦迪中恢复,这也是一种勇敢。作为父母,我们要永远让孩子知道父母这里有“邦迪”,被不断回应的孩子才能越来越勇敢。
强迫症患者型
有段时间小D只要从米老鼠杯子里喝水,其他的统统不行。晚上只能穿带有尼莫的睡衣。吃饭时,她会要求我一定要坐在这个椅子上,换个方向都不行。出门时,一定要自己拿一个塑料袋,对,就是那个塑料袋,其他任何小包都不可以,那个塑料袋千万别扔!
我的内心戏:人小小,哪那么多事,太难弄了!
小D的内心戏:我的生活我做主!
随着孩子会爬会走后,他们开始了真正地独立探索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他们还是会时不时胆怯的,他们会觉得有好多好多事情是他们无法掌控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需要掌控这些我们觉得匪夷所思的小事,来确认自己的生活自己可以做主的。
因此,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后,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件小事。在不涉及原则的前提下,多放手让孩子决定,多满足孩子的要求,小事上给予孩子越多的掌控感,孩子就越有安全感,就越不容易和父母对着干。这也是我一直和大家分享的,“规则之内给予最大的自由”
别人的东西都更好型

说实话,小D的玩具不算少的,但刚过2岁时有很长一段时间,她出门看到其他孩子手里的玩具就想要,即使家里有一模一样的娃娃,她还是要“那个”娃娃。有时,两个孩子自愿进行了交换,没想到几分钟后,小D又要玩那个孩子手上她自己的玩具了。
我的内心戏:别人的东西永远最好的,太受不了啦!
小D的内心戏:我只是想做那个孩子正在做的事!
孩子社交发展进入到“平行玩耍”阶段后(戳->宝宝不爱和其他孩子玩,婴幼儿早期社交能力你真的懂吗?),他们会对同龄孩子感兴趣,也会对同龄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很多妈妈都很苦恼,孩子好像总是看上其他孩子的玩具,即使是一模一样的。其实,孩子真正要表达的是他们的社交欲望:我对那个孩子感兴趣,我也想进行这样的玩耍。
但他们的表达还不成熟,结果表达出来的就是,我要那个玩具。而常常我们也就这么理解了,于是,不管我们怎么做,都是错的。孩子要的其实不是那个玩具,而是要和那个人玩。
这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教育孩子“不要拿他人玩具”,而是引导孩子怎么加入其他孩子的游戏,或者邀请其他孩子加入我们的游戏,这是我们在向孩子展示社交技巧,这也是孩子最初社交能力发展的开始。
今天分享的一小部分小D戏很足的事例,队友经常笑我养孩子是在学习“读心术”。这些当然是玩笑话啦,归根到底还是希望我们可以转换视角看待孩子的很多问题。
这个世上没有100%的感同身受,但至少我们可以慢一点评判,多一份理解。“我懂你”是这个世上最长情的告白!
大J叨叨叨
明天是美国的感恩节了,我们家并不会庆祝感恩节(主要不爱吃火鸡啊)。但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全家都会在吃晚饭的时候互相讨论,这一年最想感激的人是谁,为什么要感激他们。
我今晚的分享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感激是你们。我和小D说的是,你能看到,妈妈每天都会坚持读书然后“工作”(她知道我的工作是电脑打字)。其实妈妈有时也很懒的,有时也会情绪低落的,就像小D有时也会有不想学习或者伤心难过受委屈的。
每到这时,妈妈就会想到妈妈不是一个人的,妈妈有爸爸和小D,还有很多很多朋友,你们都会支持我,而且妈妈的那群朋友们一直会陪伴着我,和我一起学更多技能,变更好更“强壮”。
朋友之间的支持就是我们进步最大的动力,就像小D前段时间不想出去骑车锻炼了,你的好朋友来叫你,你就有动力了,这是一样的。所以妈妈很想借这个机会感谢他们。
虽然这段略幼稚的对话是说给女儿听的,但还是想趁着记忆鲜活打下来分享给你们。真心的,谢谢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沟通技巧
2、理解孩子
3、管教方法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