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来的立场是,不要对艺术作品过多解读,也不用事事过于玻璃心,被不理智的集体情绪牵绊,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不知道我这样说能不能被理解。在我看来,很多被网友划进“抵制”名单的品牌,矛盾根本没有上升到民族情感的高度。有些是个人与个人的矛盾,有些是部门与部门的矛盾,有些是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有些真的是鸡毛蒜皮的小误会。不应该通通被劈头盖脸戴上高帽子。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新闻还没读完,情绪就已经被煽动得昂扬了。这个不好,有失大国风范。)
但是Dolce&Gabbna昨天的这起事件,实在是不需要什么中立立场, 本质上就是彻头彻尾的恶劣。
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Dolce&Gabbna本来应该在11月21日晚上来上海举办大秀,他们管这场秀叫作“The greatshow”,也相当热情地用上了“DGLovesChina”的tag,如火如荼地制造着“爱中国”的氛围。
上海外滩广告
导火索是,Dolce&Gabbna为这次的great show制作了一支宣传视频。这支视频的主题是“起筷吃饭”,意在融入中国与意大利文化,内容是他们教中国人如何用筷子来吃意大利传统食物。创意本身就不太高级,而表达方式更是令人不悦。
(本来这里插入了视频,但是在我写作过程中,所有的视频来源都被删除了,他们的官方INS上仍然有,还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眼。)
视频发出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线品牌的global创意?反复确认了是不是恶搞视频。因为除了粗制滥造和不知所云,还包含了很低级的显而易见的“歧视”态度。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感,我身边很多--包括平日非常open-minded,有长期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朋友们--都产生了相同的感受。
微博上有人问我,究竟“歧视”的部分在哪里。那我就展开讲讲我自己的感觉。
1. 整支视频的氛围、配乐都无比诡异,灯光昏暗模糊,背景里胡乱挂一些对联贴画,随随便便拼贴一些中国刻板印象的符号。甚至能嗅出半殖民地时期的腐朽味道。
2. 女模特摆出做作谄媚之态(不针对模特本身,与她无关,纯粹是视频导向),举止轻佻浮夸。这位小姐画了细长眼线,在视频里多次刻意“眯眼”假笑--这个符号被当作欧美文化里心照不宣的对亚洲女性的一种sterotype.

眯眼笑这个动作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当一个符号(在某个区域内)被约定俗成地广泛运用于歧视当中,那么在特定语境下,它就被赋予了歧视的意味(如果在你的认知范围内,竖中指是不雅的举动,你还会认为竖中指只是一个普通的动作吗?)。
为什么GIGI今年私下里的一个“眯眼笑”动作会引起全网轩然大波?(这件事还是从国外先掀起的抗议)
这个动作取决于主动者是谁,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表达意图是什么。结合整支视频的内容和氛围,我会觉得是一种冒犯。
不客气地说,我觉得这支视频塑造的并非是一个当代的中国女性形象,更像是上个世纪的唐人街陪酒女郎。
我的好朋友Sugar当时就在朋友圈说: “2018年了,还想着东方女性都是Suzie Wong呢”--一个被欧美文化塑造的东方妓女形象,漂亮而愚昧,无知、落后且虚荣,她的一切闪光点都源于白人高高在上的同情心。
3,画外音的腔调别扭,而台词更是明目张胆的地域歧视和性别歧视。
由男性引导的口吻,代入白人男性的主体身份,来欣赏亚裔女孩羞涩地品尝食物--在艺术作品里,食物与“性”的隐喻始终存在着。
记得我们这次秀的主题“great”嘛?视频里也提到了“great”,用于形容“伟大”的玛格丽特披萨。
原句是这样的:“如何用这种小棍子形状的餐具,来吃我们伟大的玛格丽特披萨……像钳子一样夹住一块。”意在用“筷子”这个东方符号的粗鄙对比“伟大的披萨”(伟大的意大利)。--这种形容闻所未闻,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至于意式香炸甜卷,被解读为“终于有一个尺寸不那么让人手足无措的事物了,对你们来说还是太大了吗”/“小心别流出来”/跟吃中国面条不一样”,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我觉得低级趣味和隐喻。
4. 故意读错品牌发音,从头至尾用所谓的“中式发音”来念Dolce&Gabbna,结尾的bravissimo的读音也是错误的。
--故意模仿口音本身就有一点不太对劲,还要怪声怪气地故意读错。意义是什么?展现我们的无知?
5,而且如果你们有注意到,他们视频里使用的“上海”二字其实是日文--这一点我觉得大约是设计师没放在心上的缘故,犯了一个不应该犯的错误。(想不出来有什么其他原因了)
如果只是一处小小的隐喻,倒可以用“玩笑”搪塞过去,可整支视频短短几分钟,一次性将全部的刻板印象符号用齐,简直不能说是“无心之过”了,更像是有心的用力的策划。
为了证明我自己不是多想,不是“缺乏幽默感的中国人”,我特意去YouTube上搜索了Dolce&Gabbna为其他城市拍摄的视频,完全没有类似的恶意基调啊。
譬如“DG Loves Mexico”的视频,就是在欢快的拉丁美洲音乐当中,美丽的模特与当地人一起载歌载舞。你能感觉到墨西哥很核心的美好的一面。
“DG Loves Mexico”视频截图
DG Loves Japan的视频,是很当代摩登的,避开了和服这些传统元素,是活泼的二次元少女、游戏与原宿街头风,滤镜和音乐都非常日剧。
“DG Loves Japan”视频截图
而这支为了迎接中国“great show”的视频,打着声势浩荡的“DGLovesChina”的口号,却从头至尾没有一丝对中国文化的友善和爱意,极尽所能地展示着高高在上的傲慢与偏见。
让意大利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让意大利美食与中国美食碰撞,我想可以有一万种可爱的方法,绝不会是最后视频里呈现的这种。
如果你去翻他国观众对这支视频的观感,大部分的回复也是cringey,embarrassing(尴尬)。没有一个人获得“哦,是有趣的”印象。说明人类情感基本共通,在被冒犯这件事上,没有太大差异感受。
如果说年初Dolce&Gabbna为中国拍摄的片子已经有类似模糊的迹象(很难说是滤镜、审美还是用意,总之有一种八十年代沧桑的苦感,拍得中国老百姓各个苦大仇深),这支视频比较确凿地展示了品牌的立场了吧?
品牌觉得只要把“love”挂在嘴上,中国元素随便用一用,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展开创作,哪怕是夹带一些自己的恶意私货。(傻傻的)中国人最后总会买单。
我不觉得在这件事上,是我们玻璃心了。我甚至觉得是迟钝了,是抗议得太少了,才让他们肆无忌惮。
究竟是我们想多了,还是品牌越界了,从今天品牌创始人的回复,就可以明显看出来根源出在哪儿了↓
上面这则是网友在ins story里面表达对视频的抗议,品牌创始人(就是DG里面的G)失心疯地谩骂道:“这支视频从中国社交网络上删除了,因为我的团队和傲慢的中国人一样蠢。从现在开始,我在所有的国际采访里都会说,中国就是一堆
,没有你们我们也能过得很好。
 “中国是个无知肮脏的土匪。
“你以为我会怕你传到网上吗?”
接下来他又表达了“这支视频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你们觉得不舒服,说明你们感觉低人一等”
(闲扯两句:Stefanogabbana一直喜欢放嘴炮,以前还跑到人家推荐Selena Gomez的照片下面说丑,Chiara Ferragni结婚的时候穿的Dior婚纱,他硬去留言说cheap--整个讲话风格就是意大利宋祖德)
事已至此,整个品牌对中国怀抱的态度非常一目了然。这支视频所展现的也与设计师本人所想如出一辙。后面官方账号也出来跟着骂(我怀疑就是他本人大小号切换)↓
我觉得在这支视频里感受到的全部冒犯与不快,都被设计师逼急了之后的谩骂证实了。艺术(和时尚)可能没有国界,但艺术里一定有个人喜好和情感。这些是会融入在作品里的。
在创作出这支宣传视频的时候,品牌的态度和潜台词就已经不言而喻了吧--设计师的这些疯言疯语,才不是什么一时冲动,而是早就扎根在心里的执念和stereotype.
每个人的政治立场、个人观点都可以被尊重,你甚至可以维持自己的偏见,可以不喜欢中国,那就请不要打着“love china”的口号来瓜分市场了吧。
上一次做这种蠢事的时尚品牌还是Philipp Plein,这位设计师做了一系列T恤,上面写着大大的F-U-C-K YOU CHINA,并且画着代表中国的清朝小丑。
后来公司发言人面对舆论压力,还给出过特别一个好笑的解释,说F_U_C_K = the fascinating & urban collection: kiss you China”,翻译成中文就是“令人着迷的城市着装系列:亲吻你,中国!” 。
Philipp Plein甚至在中文版道歉信还耍了小滑头,故意用了一个很容易引起联想的签名形象(与英文版截然不同)。
众所周知,这种怪异的小辫子清朝人形象也是常见的西方对于中国的racism标志,是充满了傅满楚式狡诈、落后、凶残、阴谋诡计的“黄种人”标签。
问题又回到刚刚我们所说,清朝人形象和眯眯眼一样,本身都没有负面指向,同样取决于使用的人与语境当中。
包括2016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洛克安排了三位打扮成会计师的亚裔儿童上台。影射亚洲人“擅长计算、勤奋工作”,还玩笑说“不喜欢这个段子可以发推文抗议,反正手机也是这些孩子制造的”。--乍一听没什么不好的,实际上却是另一种层面上对黄种人的刻板印象。
而这种场景出现在奥斯卡这样一个大声量追求平等、公正,一直强调改善种族间歧视的平台,就是大错特错。所以以李安导演为首的亚洲团队共同书写了抗议书,表示主持人的言论属于“好莱坞一直以来的种族主义论调”,“奥斯卡对于亚洲人存在歧视且对此毫不作为,无疑损害了奥斯卡的声誉”。
很多事,取决于谁做、在什么场合、有什么用意。之所以我觉得我没有过度解读这支“起筷吃饭”的视频,因为它所处的舞台和用心值得被放大和质疑。
你会觉得是李安导演太玻璃心了嘛?会觉得是不是他们想多了?
不。这是一个最佳提出抗议的时机,以正确的不激进的方式发出声音,太好了。
我之前学过一个概念叫Orientalism,翻译过来就是“东方主义”,表达的是:20世纪以来,很多西方研究者怀着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帝国主义态度,对东方文化带有旧式的理解,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思维方式和认识体系。
那种一提到中国就会用到功夫、唐人街、红灯笼、清朝辫子、细长吊脚眼、神秘宗教等等元素,或多或少都带着“东方主义”的偏见。
这些自以为是的成见源于拒绝了解。就好像Dolce&Gabbna认为自己的视频毫无问题,也是源于内心深处就怀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我还想到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国际之间,英国人调侃法国人,美国人调侃加拿大人,(全欧洲调侃意大利人)就好像称不上为“歧视”,只能当作玩笑。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自信吗?
不,我觉得因为“东方主义”并未消失,那些洋洋得意的殖民地思维依然在作祟,居高临下地掌握着审美话语权权利没有完全对等的时候,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种“歧视”。并且正大光明地抗议。
当年DIOR鼎盛时期的鬼才设计师Galliano,因为在酒后说出“我爱希特勒”,遭受了整个犹太界(以及大部分时尚界)的抵制。包括娜塔莉波特曼在内的犹太裔明星都公开表示不会再与他有任何合作。
Galliano对东方主题把握得极好,几乎可以封神。人是复杂的
DIOR的反应是,第二天就开除了这位天才。(Dolce&Gabbna可摆脱不了关系,Gabbna不仅是设计师,还是创始人,是品牌的一半
欧美国家其实对“歧视”问题非常敏感。在面对黑人群体、犹太群体,在各种相关领域和艺术表达上都小心翼翼。亚洲,尤其是中国,近年来才开始越来越联系紧密(谁清高到不去觊觎中国庞大的市场呢?),他们尚未提高意识。
Dolce&Gabbna的遭遇开始,我想所有试图在中国分一杯羹的品牌,都应该好好反思,多探索、了解中国的感情,不止是挂上一个“love”的tag这么简单。
2018年的今天,不夸张地说,全世界的一线品牌,最大的消费市场几乎都集中在中国。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谁不“love China”. 用不着虚情假意地把爱挂在嘴边,爱太远了,不如先学会尊重并学习、了解它。
想赚中国的钱,就得像对待钱的认真态度一样对待中国吧?
(后话:但是如何面对冒犯、如何对待歧视,如何处理问题,又是一个新的课题,绝不应该矫枉过正、用来压迫站队、对无辜的参与者指指点点、一刀切地抵制,这是自己内部需要克服的问题。)
Read mor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