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狂丸科学 关注并星标我们
双十一本应该是安慰单身狗的节日,然而现在,它已经彻底沦为了钱包的瘦身日。感觉身边所有人都在计算优惠券、津贴、讨论买到了什么——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购买欲?不顾瘦弱钱包的哀嚎,肆意的刷爆花呗、信用卡,纵情买买买,如果用科学不太正经的研究一下,你会发现这或许是脑子的问题。
(图片素材均源自网络,仅供交流学习使用)
当然,这并不是在说脑子坏掉了,而是目前的消费形式,更容易让大脑下达购买的指令。斯坦福大学曾利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观察过人类在花钱购买商品时的反应,他们发现人脑对于购物这件事,内部斗争非常激烈。
大脑中的「伏隔核」是天使派,它代表着快乐,当你考虑购买时它就会亮起来;而大脑中的「脑岛」区域则是恶魔派,它代表着痛苦和厌恶,当你想到购买这些物品会花费多少钱时,它的表现会更加活跃。所以简单的说,伏隔核的快乐元素催促你赶紧下单早买早享受,但脑岛会尽职尽责的阻拦这一想法,苦口婆心的告诉你买了就要吃土。
但问题是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削弱脑岛的反馈,那么不就等于帮助天使战胜了恶魔么?事实上这种「削弱」方式真实存在,而且喜闻乐见的是大家都在使用,它就是信用卡类型的消费模式
欲望和成本是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而当成本不需要立即考虑时,欲望也就站了上风。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曾在2001年利用一场体育竞赛的门票进行竞拍实验,参与实验的人分成两种:1、24小时内支付竞拍金额;2、使用信用卡支付竞拍金额。而最终实验结果表明,信用卡购买者的平均出价可以达到现金买家的两倍。他们不在乎花更多的钱,因为当下不需要考虑花钱,信用卡的花销看上去只是数字的变化
对那些喜欢买买买的人群来说,信用卡的支付方式可以让你不需要立刻就为经济问题而担心,这完全可以麻痹消费痛苦。当然正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教授George Loewenstein所说,这种「痛苦」恰好就是你抵御消费欲望的第一道防线。
理性的大坝崩溃,购买欲自然会像决堤洪水一样泛滥。所以很明显,当你控制不住自己,疯狂剁手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中了支付方式的套路。
接着来我们不妨把问题深入一下,很多时候我们不但会买买买,而且还会买一些「没用」的东西,也就是买了等吃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买。例如玩游戏的都知道steam喜加1,买了一件衣服但它从来没有离开过衣柜等等,而其实这背后也有一些科学因素。
据消费者心理学家Kit Yarrow解析,这种情况多出自以收集为目的的购买,或者不愿意承担使用时的破损风险,也就是东西好到舍不得使用。
(1万款电子游戏收藏者)
此外,她认为影响大家购物的还有你自己的想象力。说起来有点小尴尬,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之所以喜欢购物,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我们会幻想未来的自己会因为这件商品而变得快乐···
但你要明白的是,往往我们会自视过高导致现实与想象出现发反差。这条裙子看起来不错,但实际上你穿着太瘦;这款游戏看主播玩很简单,但上手后发现除了原地翻滚只会原地去世。简单的说,也就是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差别导致人们不愿意再使用这件商品。
另外重要的是,卖家的销售策略也在影响你不断买进,那就是「折扣」。打折和信用卡一样会影响你的消费自制力,同时也在挑逗你的心理状态,催生一种「选择支持认知偏差」的情况。
听着有点复杂,但实际上你一定有过这样的购买行为:这个东西还行,但也有明显缺点/用不到/用不过来,不过在促销,所以等什么呢,赶紧买了再说。
简单解释就是,在降低预计消费成本后,为了购买一款产品,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忽略那些不支持我们欲望的信息,尤其是它的缺点。这就会导致你在付款并满足购买心理后发现,这件商品的缺陷根本让你不会选择使用它,或者想不起来使用它。
说到这里,关于买买买的话题就可以更进一步。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当你买了一件外套,就开始考虑搭配什么裙子或者裤子,接着想想自己还缺一双合适的鞋,进而发现其实自己可以换个发型,其实这就是被狄德罗效应影响的表现
这种说法最早来源自1988年,而原型则是一个关于法国哲学家狄德罗的的小故事。原本这位哲学家穷困潦倒,但他收到了一件昂贵的礼物,红色的袍子。对此他欣喜万分,但紧接着就陷入了无休止的烦恼中,因为他觉得自己破旧的家具配不上高贵的袍子,同时这件袍子与破旧的房间显得格格不入,于是把旧地毯换成了大马士革的新地毯,用漂亮的雕塑装饰自己的房间,最终从袍子的主人进化成了袍子的「服务者」。事实上,狄德罗效应说穿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纣王象牙筷定律。
(纣王影视形象)
简单粗糙的解释一下,这种情况出现就是因为一次消费产生了不协调因素,进而导致的更多的消费出现。像是在消费时,人们有比较强的「身份认同」心理,也就是配不配的问题。共享单车如何配得上我这身皮草?于是升级成了打车;普通的穿搭根本配不上自己的潮流意识,于是升级了QQ秀。
另外我们在购物时也有自己长久以来保持的标准与习惯,这个标准可以是价格,也可以是审美等等。而当新购买的商品与原有的商品出现了不协调时,大多数人不会因此选择忍受,而是会对周围的「低端」商品进行替换,也就是买买买且停不下来。
这种不协调感引导出的购买欲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当你拥有一套西服后,相对于运动背心+凉拖的组合,它就显得很不协调,于是你可能会主动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整套的帅气西装;同理在你适应苹果手机后,可能会对其他系统产生一种不协调感,进而就会陷入消费旋涡,从手表到耳机、平板、电脑、笔记本进行全家桶式的更新。
这么多「心理套路」看下来,想要做一个保持冷静不剁手的人,简直难比登天。但狂丸想说的是,以上这些还算正常,但如果你陷入「强迫性购买障碍」,那就是患病的表现。
喜欢疯狂购物并不代表你一定患上了「强迫性购买障碍」,其中区别在于是否对于购物关注的时间过长,以及是否彻底失控换句通俗的话说,就看有没有上瘾。购物在某方面来说是一种治愈性的活动,但如果失去控制,在极端情况下和酗酒、赌博成瘾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病症最常见的表现为,平时花钱会远超过自己实际拥有的额度;消费习惯失控;购物时会出现愤怒、自责或悲伤的情绪,但还是想买;消费习惯严重影响到人际关系;刻意撒谎或者隐瞒自己的消费金额、购物凭证;另外花费大量时间购物或者长期想着买东西却从来不买东西的人,都有可能受到「强迫性购买障碍」的影响。
同时受这类病症影响的人数还不少,《美国精神病学杂志》2006年对2500人进行过一次实验调查,发现有6%的人符合强迫购买的状态。而致病原因多种多样。例如心理缺乏安全感、急于寻求身份认同,患有焦虑、抑郁、冲动控制等等问题。
也有研究表示购物确实也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致使人们以此追求快乐。旧金山州立大学也进行过调查,范围是1600人,其中强迫性购买障碍患者表示,他们从购物中心获得了「购物高潮」,并相信可以提升自尊心、改善名声与人际关系。而心理学家Kay Redfield Jamison在描述患者心理时候说,很多患者回忆购物时完全不会担心钱的问题,甚至会幻想上帝送钱过来
不过相比抽烟喝酒烫头,强迫性购买是被社会所宽恕与纵容的,但这种隐形放放纵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与危害。首先自然是债务过多,进而导致人际关系崩盘,破产;而在经济、家庭多方面的压力下很容导致心理崩溃,造成更严重的焦虑情绪,甚至因此有人会选择自杀。
最后狂丸想说的是,偶尔的购物狂欢是一种正常表现,为需求购买商品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大家消费时尽量保持理智。毕竟一年也就这一天,问题不是很大——不说了,我下单去了。
参考资料:
http://stanford.edu/group/spanlab/Press/bk122208press.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09/01/28/health/28shopping.html
https://www.seeker.com/inside-the-mind-of-a-shopaholic-1770525146.html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805733/
其实今天买还是很合算的
毕竟有8折新品预售专场
▼▼▼
畅销科学玩具专场
▼▼▼
还有过了今天就失效的优惠券
本周下单金额最多的前3名
还额外加送礼品颈枕
一年就一天 来吧
▼▼▼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