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对“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重视对血缘的传承,重视家的概念,宗族祠庙、家谱这些相关的物质文化,也在当今不少地方流传。
寻根,便是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追问的话题。
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第二季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这三段哲学命题,无数人曾在耳边听过,却少有人认真思考。
但是,人生在世,只有知道来路,才能明白归途。
从第一季中的历史学者易中天,演员陈冲、收藏家马未都、主持人阿丘以及艺人曾宝仪,到第二季的歌手萧敬腾、导演钮承泽、主持人撒贝宁和谢娜、演员佟丽娅和金士杰。
在纪录片摄制团队的引导下,嘉宾们寻访海内外数十个地方,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历史,在这段未知的探寻之旅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根”,在历史长河的倒影中看清自己。
谢娜爸爸上访十年,爷爷三进监狱,险被枪毙
旅程中,感慨、惊讶、悲伤、欣喜、困惑、顿悟……五味杂陈的情绪,不断交织。
而伴随着嘉宾们一路的探寻之旅,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大事件,也在一段段看似微小的个体历史里,缓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客从何处来》第二季总宣传片
视频来源:CCTV
钮承泽:我原以为他是一个失败者,但现在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导演钮承泽,是一名在台湾长大的北京子弟,但他的口音里几乎没有台湾腔,却也不是北京胡同式浓重的儿化音,而是一口字正腔圆的京腔,带有些八旗子弟的余韵。
据钮承泽自述,“我小时候的口音更加京腔,后来读书为了融入大众,才刻意学了些台湾口音。
钮承泽姓氏中的「钮」字,来自于满洲贵族。按照满氏全名应为:钮祜禄▪承泽,父系祖先钮祜禄氏这一脉中,祖上出过六位皇后,慈安太后就是其中一位。
钮承泽常说“在我的心里,有一座我自己的北京城”,虽然从小就听闻很多家族传说、辛酸血泪,钮承泽却从未真正涉足过那段历史。
       钮承泽翻看家族档案资料
这一次的寻根,钮承泽终于得以回到故乡北京,探究自己血脉和家族渊源,更是代自己的父母寻找祖先的痕迹,他们从青年时代就离开这里,最后落户台湾,并终其一生也没有回到故土。
钮承泽的父亲从北京来到台湾,是一名职业军人和画家。但在钮承泽眼中,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前半生少小离家加入军队,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作为内战中失败的一方,从此困居海岛,再也没有等到“归家洗客袍”的那天。更大的不幸是,在钮承泽很小的时候就患上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渐冻人),卧榻17年之久。
父亲的世界从此被疾病所禁锢,钮承泽与他之间的关系也并不亲厚,钮承泽对父亲有疼惜,有怜悯,却没有尊重。父亲留给他的印象,更多的是深夜回家之时,那个孤灯前落寞的背影,一手握着颤抖的毛笔,不停地在给大陆的亲人写着家书。
父亲患病在床的那十几年,脾气越来越差,家里的生活也逐渐拮据。而那时出道正红的钮承泽,也不过只是个处于叛逆期的少年。父亲总是莫名其妙地冲他发火,他没法儿理解,也不能感同身受。
       钮承泽的父亲钮铧
在少年时代,钮承泽最不愿意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和你爸一模一样。”因为父亲的人生,是他所见过的“最悲惨的人生。”
即使多年过去,那段隐秘的伤痛对他而言,还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在拍摄钮承泽父亲那一集时,当分集导演王映潼将父亲当年写给大陆亲戚的一百多封家书拿出,钮承泽却拒绝阅读,他说:“我没有那么自虐。他写那些信的时候,我就在他身边,眼睁睁地看着他的痛苦。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电影铺子
最后,钮承泽在节目组的陪伴下,在北京见到了大批钮家的亲戚。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依然住在破旧的筒子楼中,在那里,钮承泽边喝着呛到嗓子眼儿的北京二锅头,边听他们用柔和的京腔说着从前的故事。
这一次,当钮承泽行走在父亲思念了大半辈子的故乡——北京,他用「大惑得解」来形容他心中的感受。他终于理解了这位满洲富贵人家的少爷,19岁参军,20岁离家却再也没有回来的报国之志。
当北京的堂哥陪着钮承泽出门,在出租车后排的钮承泽看着堂客留着平头的侧影,那一刻,钮承泽心里一动,因为他觉得自己在堂哥身上见到了父亲——一个他从未有机会认识的、年轻时候的父亲
面对亲人们的徐徐道来,钮承泽在最后的最后说出:“我真的,好想认识那个时候的他。”彼时的钮承泽只知道父亲的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却直到此时才懂得了父亲的理想与抱负。
结束拍摄后,钮承泽曾用一句话来概括《客从何处来》的拍摄感受:是光,是爱,是乡愁,是和解。对于自己的父亲,他说“我原来以为他是一个失败者,但现在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钮承泽说,小时候外婆教他念诗“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那时的孩童在嬉笑中并不懂得其中的含义,后来,他们才真正明白其中掺杂了多少人的眼泪与啼笑。
在回望中,钮承泽看到了时代,看到了历史,于是一切苦难都有了解释,而这也是让他的世界变得更好的途径。
萧敬腾:其实人人都应该有故事
不同于钮承泽家族跌宕起伏的大历史,台湾歌手萧敬腾的家族故事则显得普通而寻常,但也是那一段段支离破碎却又努力生活的痕迹,像极了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寻常家庭的往事
在纪录片里,编导问萧敬腾:你记得你爷爷的名字吗?
萧敬腾顿了顿,一时语塞,他尴尬地笑了笑:你这样问我,显得我好不孝。
是啊,多少孩子平日里都只叫爷爷,却根本不知道长辈的名字。而连名字都不知道,又从如何去探寻祖辈的故事。
上世纪40年代,两岸通商繁盛,萧敬腾的阿公从福建泉州出发去台湾打拼,在那里遇到了萧敬腾的阿嬷。1945年在太平洋战争的战火中,阿公为了躲避战火前往彰化,在那遇见了阿嬷。
然而,两人生儿育女后又被战火阻隔,阿嬷只能独自在台湾夜市摆地摊养活一家人。在阿公早逝、父亲生意失败、母亲工资微薄的情况下,阿嬷撑起了这个家庭,养育四个孙儿长大。
彼时的萧敬腾,是个十足的“坏”孩子。
因为“阅读障碍”,他从小就是被学校排斥的人。小学三年级就偷偷抽烟,欺负同学。更不省心的是,他还时不时偷拿阿嬤辛苦赚的钱,一拿就是1000元,带到学校请同学吃麦当劳。
五年级时,萧妈妈硬省出钱来让他去学鼓,他却迷失在不良场所里,浪费好光阴。直到阿嬷离世前的几天,阿公和当年的「坏小孩」萧敬腾都没能守在身旁。
对于阿公,萧敬腾记忆甚少,更多的回忆则属于台北的老城区,那片阿嬷摆地摊的区域。在纪录片中,萧敬腾回到记忆里的夜市,见到了阿嬷的生前好友阿玉阿姨。
整整12年过去,当阿玉阿姨将阿嬷委托她保管的旧物原样归还时,萧敬腾蹲在仓库,悲伤地崩溃痛哭。他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和阿嬷相处,在那段叛逆而孤独的青春里,错过了和阿嬷最后的时光。
纪录片里,萧敬腾想替阿公寻根。
萧敬腾的父辈曾经四次前往福建寻根,但在蓝绿阵营分明的台湾,他们担心萧敬腾的大陆出身会影响到“粉丝”的数量,因而从未在萧敬腾面前提起过。
此次,在前往福建之时,他还带着爷爷临死前的一个心愿:在祖先的坟上带一抔土回来。然而,当地祖坟早已被平,只有那些无人认识的遗骸被收集起来,存放在一座小庙里。
萧敬腾在福建老家和一位早年也去过台湾谋生的老人聊天
在一路搜寻中,节目组终于在一座非常小的路王庙中发现了一堆遗骸,里面还住着一个流浪汉。站在一堆可能埋葬着曾祖父却无人认领的坟冢前,他潸然泪下。
萧敬腾对着遗骸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又抓了一把旁边的土,准备带回台湾。
临行前,萧敬腾最后做了一个决定——在当地买了一块地,将庙里的骸骨统一下葬,并起名“义冢”。如此一来,尽管最终无法找回自己的祖先,但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祭奠的对象。
一路寻根,萧敬腾在最后一刻终于释然,他说——原以为我平凡的家族没什么故事,但是寻根之后我发现,其实人人都应该有故事

撒贝宁:故乡是根,莫失莫忘

“那儿,有人在等你。”这是《客从何处来》里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时,寻根者常听到的一句话。
撒贝宁从小在湖北武汉成长,而他家族的原籍,位于与南京一江之隔的安徽和县。
80年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抢掠、强奸、虐杀……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就只与安徽和县隔了一条江。于是,撒贝宁的曾祖父带着全家上下23口人,随着汹涌的人潮背井离乡,踏上逃难之路。
       撒贝宁回到安徽和县,找寻家人曾经留下的足迹
在饥饿劳累的长途跋涉中,相继有3个孩子夭折,最终只有二十口人达到武汉,落脚在当地最大的一处清真寺。
本期望着在武汉过上安稳日子,没想到抵达武汉四个月后,这里也沦陷了。
1938年8月,国民政府即将迁都重庆。
就这样,撒贝宁祖辈撒姓应字辈的“江河海水”四位亲人,又踏上了逃难之路,不过这一次,他们没能统一路径。
撒贝宁的三爷爷和姑奶奶先后逃往了四川,曾祖父带着妻儿留在了武汉周边,二爷爷一家则在逃难路上失踪。从那以后,小撒的祖辈们绝大多数直至去世,都再也没有回去过。
武汉,这个复杂的城市留给撒氏一族的是惊骇、无奈、慌乱,祖辈们的生平消磨在兵荒马乱里,东奔西走,远离家乡。
就这样,带着家族沉甸甸的故事,撒贝宁从武汉市平易近权路清真寺遗址,辗转到王家巷码头,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八字门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驻地旧址,最后回到了安徽和县。
       撒贝宁在祖先逃难登岸的码头
在和县一条老街拍摄的时候,一位老人认出了撒贝宁,老人走到他身边,两人攀谈起来。
老人问撒贝宁来和县做什么,小撒贝笑着说自己是和县人,这里是故乡,以前曾祖父都住在这里,是来寻根的。
老人听罢哈哈大笑,挥起手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声说道“好小子!”小撒说,他希望这里走过的人都知道这个小伙子是和县人,是有故乡的人,“这就是故乡的感觉吧。”
在和县,撒贝宁见到了一位躺在床上的老人,他是撒贝宁二爷爷的儿子,小撒的堂叔。
撒家从和县出逃之后,在大时代的冲刷下,撒氏几兄弟分别踏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后来只有二爷爷带领儿女们回到了和县,在老家生活至今。这次寻根之旅,小撒终于和堂叔见面了。谈起二爷爷当年的痛楚往事,小撒的堂叔数度悲伤得不能自已。
堂叔老伴儿刚去世,他现在也已经83岁高龄,能见到从未见过面的亲人,老人十分激动。堂叔说,以前都在电视上看到小撒,知道是自己的侄儿,却从没想过还能有机会亲自见上一面。“你是咱们老家的骄傲。”
撒贝宁结束在和县的寻根之旅时,面对《客从何处来》的镜头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只有当你踏上了和祖辈走过的同样的道路,感受过他们曾经遭遇过的那些艰难险阻,你才能深刻地理解到一个家族的历史对于你来讲,意味着什么。”
在纪录片的最后,有的人得到了理解,有的人得到了宽慰,有的人找到了和解,又有的人找到了救赎。
在所有故事背后,都有过被时代深深影响的烙印,《客从何处来》像是一盏灯,照亮了这些明星嘉宾,近在咫尺却又无比遥远的隐秘故乡。
于他们而言,这是一场充满了太多“第一次”的奇妙旅程,而对观众来说,在每一个嘉宾背后的家族脉络中,我们也终于能在斑驳隐约中得以窥见,历史留在每个人身上的共同痕迹。
第一季中曾宝仪的四外婆叮嘱她,
不要把这一切告诉外公
因为在淳朴的他们看来,
过去了就过去了,说出来只会让亲人痛苦
结束了摄制工作后,团队的一位编导说“那些课本上看不到的历史,帝王将相之外的历史,埋藏在普通人身上的历史,才是最动人的、最值得关注和书写的历史。”
只是当苦难在个体和家族层面,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被描述,却仍然在集体和国家层面失语;当一段小历史足以震撼观众心灵时,却少有人知道,在那一段段家族记忆背后的大历史。
也许我们能做的,便是在看完节目后,转头问问身边的长辈,那些他们或许觉得渺小,或是无足挂齿的过去。
感谢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
右下角点击阅读原文,收看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参考资料: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46623/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7505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77405
“被调档”两年的节目,怕是再没得看了
惨遭停播的节目里,我最舍不得它客从何处来:名人的寻根之旅
客从何处来| 钮承泽:回望,是我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途径
《客从何处来》:走近历史之镜
专访《客从何处来》:撒贝宁、钮承泽寻根之旅的幕后故事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海归小硕,用心码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扫描二维码
说姐带你进群
美帝华人和留学生聚集地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