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推荐
据调查,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但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仅为4.48%, 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仅停留在1.2%~1.4%,这是多么大的数据差对比!有人说,明天和意外,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哪个会先来,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一位心脏骤停的患者,你会施以援手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一篇非医务人员实施心肺复苏行为意向的质性研究,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救或不救的背后是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而你是否也是这样想的。
原文标题:《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实施心肺复苏行为意向的质性研究》
作者:陈楚琳,桂莉,王毅欣,刘晶晶,黄燕
来源: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 了解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实施心肺复苏行为意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对13名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 通过录音、笔录形式来收集数据, 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分析方法进行访谈资料的处理与主题分析。结果 归纳出2个主题, 即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实施CPR的意向和实施CPR的影响因素 (包括自我效能、风险感知、益处感知、现场因素等4个亚主题) 。结论 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实施心肺复苏的行为意向仍有提升空间, 而可能影响其实施旁观者心肺复苏的因素众多, 有必要针对这些因素开展进一步研究, 以期提高旁观者CPR实施率。
关键词
急救资质;非医务人员;心肺复苏;行为意向;质性研究
心搏骤停 (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 是全球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每年心脏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1-2]。早期的旁观者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是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能否存活的决定性因素[3]。目前, 我国一方面不断推广和普及心肺复苏技术[4], 另一方面已从法律法规等角度推进公众尤其是取得合格证书以及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的救助行为[5]。调查[6]显示,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旁观者CPR实施率仅为4.48%, 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仅停留在1.2%~1.4%[7], 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日本学者Takei等[8]指出, 招募接受过培训的公众积极参与院外心搏骤停的施救过程对于提高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有重要意义。因此, 本研究拟初步了解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实施旁观者CPR的意向, 提炼出相关影响因素, 为下一步提高旁观者CPR实施率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 考虑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培训机构、接受培训次数等因素, 遵循质性研究的资料饱和, 即指受访者的信息重复出现, 且资料分析时不再呈现新的主题为原则。本研究共访谈13名持相关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注:
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美国心脏协会
ERC: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欧洲复苏联盟
ITLS:International Trauma Life Support, 国际创伤生命支持联合会
HS:heart saver, 拯救心脏
WMAI:Wilderness Medical Associates,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
WAFA:wilderness advanced first aid, 野外高级急救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 对接受过CPR急救培训并获得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进行访谈, 以期初步了解其实施旁观者CPR的意向和态度, 提炼出影响实施CPR的相关因素。

1.2.2 资料收集

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资料, 通过文献回顾与专家咨询, 设计访谈提纲, 包括受访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关于实施旁观者CPR意向的问题, 包括: (1) 您参加过哪些心肺复苏培训 (包括过程、形式、费用、次数、培训距离现在时间、培训质量) ? (2) 假如您目击心搏骤停事件, 您会怎么做? (3) 您觉得主要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您是否实施旁观者心肺复苏?可以从促进和阻碍因素两个角度来讲。 (4) 您对心搏骤停事件旁观者的现场施救行为还有哪些看法?研究者以半结构式访谈提纲为指导对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 访谈时间20~40min,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采取录音、笔录形式来记录访谈资料。收集资料的地点为受访者家中、受访者办公室、教室等。

1.2.3 资料分析

访谈后24h内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 并记录受访者的个人基本情况及非语言行为 (表情、动作、神态等) 。运用Nvivo10软件, 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7步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的处理与主题分析:详细记录并仔细阅读所有的访谈资料;摘录出与所研究现象相吻合的、有意义的陈述;从有意义的陈述中归纳和提炼意义;寻找意义的共同概念或特性, 形成主题、主题群、范畴;将主题联系到研究现象进行完整的叙述;陈述构成该现象的本质结构;将所得结果返给被访者, 求证内容的真实性。
2  结果
归纳出2个主题, 即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实施CPR的意向和实施CPR的影响因素。其中, 实施CPR的影响因素又分为自我效能、风险感知、益处感知、现场因素等4个亚主题。

2.1 主题一:对实施CPR的意向与看法

当受访者被问及遇到心搏骤停事件时的行为意向时, 3名受访者 (受访者2, 5, 8) 表示可能会尝试用所学技能, 参与心肺复苏, 但通常将自己实施CPR作为次要选择。如受访者8说:“应该会先去叫旁边有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或者是比我年纪大的或者是见过这种场面的人, 让他们去做我觉得这样会更好一点。有这些人在场或直接有医护人员会做, 那我肯定是不会自己上手的, 就是最多在他们旁边帮助一下。最主要的还是靠他们, 只有说当周围真的没有什么人比我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的时候, 我才会上前去给他做心肺复苏 (主动去做) 。”2名受访者 (受访者9, 10) 表示不会实施CPR, 如受访者9:“真遇到心搏骤停, 第一反应, 我肯定不会亲自去救人。但我会去帮他们打电话什么的, 看看情况, 除非我自己的家人。”受访者10:“虽然我很愿意 (语速放慢) , 但是我觉得 (培训) 过去这么长时间了, 我也不敢。我会打电话, 但我应该不大可能自己动手到附近找一个AED给他做心肺复苏, 应该不大可能吧。”8名受访者 (受访者1, 3, 4, 6, 7, 11, 12, 13) 表示一定会实施CPR, 如受访者1:“我肯定会去救他的, 肯定会去, 绝对会的。”受访者11:“就是按标准操作嘛, 就是环境安全, 判断呼吸, 呼救急救反应系统, 然后开始做这个 (CPR) 。”

2.2主题二:影响因素

2.2.1 自我效能

2.2.1. 1 培训经历

受访者认为CPR培训的次数、最近一次CPR培训的时间、培训质量等都会影响其自我效能, 进而影响施救行为意向。 (1) 培训次数。受访者7说:“经过培训之后, 而且特别是经过很多次培训之后, 虽然没有实际去救过人, 但是至少在练习的时候已经练习了很多次了, 我已经有这个能力了, 相对来说已经有一定的自信了, 所以说可能会更偏向于去救他。因为培训的次数越多, 自己信心也会越足嘛。”受访者8:“可是我感觉我还没有学得很到位。就是毕竟时间稍微少了, 总是感觉虽然已经有4次 (培训) 了, 总觉得信心还是没有那么的足。” (2) 培训质量。受访者1说:“因为我们的培训还算是比较 (正规) , 恩, 在这个机构培训的我还是蛮放心的, 只要按照这个流程去做, 我觉得不会出错。”受访者3:“我觉得我学的嘛, 应该不会被质疑, 因为我学的这个机构是比较专业的, 当时学的时候我感觉学得挺好的, 考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出错。” (3) 最近一次培训时间。如受访者5说:“这么久没训练过, 我肯定不敢, 不知道直接在真人上按压怎么样, 就是按压的话我也会轻轻的, 不可能一下子就按到位了。”受访者10:“ (培训) 已经过去一年了, 基本上都忘掉了。当自己很熟, 可以搞定的时候, 当然会尽可能去帮助别人, 对吧。当你自己都不熟的时候, 哪来的这个胆子去帮别人嘛, 帮倒忙么那不是。”

2.2.1. 2 专业与实践

(1) 本身不从事医学专业工作。如受访者3说:“等待医护人员来救吧, 我还不是专业的, 呵呵。我是这么希望的, 就是说 (技能上) 可以和专业的人士一样好啊, 但是对于他 (患者) 来讲, 你又不是医护人员, 你只是拿了这个证而已, 对吧?”受访者10:“毕竟我不是专业的, 真要出了事, 那是要人命的。” (2) 缺乏实际经验。如受访者5说:“毕竟没有 (在真人身上) 实践过。模拟人和真人还是有区别的, 我觉得真人的话很容易操作不当伤到人, 模拟人的话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受访者6:“主要就是怕现场会有一个偶然性, 如果是真人的话, 肯定跟你平时练的模拟人或者假人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然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可能是会让我怀疑我自己能力的地方。” (3) 实战演练。如受访者12:“像实战演练啊就很重要, 比如说我们会在出操的时候, 然后突然有个人倒在你面前, 这就是看反应了。我觉得更多的培训和实战演练会更有意义。”受访者11:“像我参加过一些赛事保障, 相对于课堂来说, 不仅是技术上一个提高, 更是扩展到在现实环境中的提高。赛事保障还有病情报告、交接到救护车等等, 这对于我们外行人学CPR来说会对急救的生存链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2.2.2 风险感知

2.2.2. 1 疾病传播

受访者表示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存在疾病传播的风险。如受访者8:“真的, 从传染、感染病这样角度的讲, 因为真的 (音量加大) 就是去接触别人的口腔这样子会有一点点风险。”受访者11:“对自己肯定有风险啊 (音量加大) , 就是口对口你不知道病人会不会有传染性疾病。”

2.2.2. 2 社会压力

多数受访者表示, 倘若实施CPR失败, 可能产生舆论压力, 受到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谴责, 甚至引起法律纠纷。如受访者1说:“我肯定也要考虑这个, 我救完之后或者是我没有把他救好, 这个我自身会不会招惹些, 这种……因为现在, 这个社会, 我觉得, 好人总是…… (叹气) 然后人家可能还会觉得, 你这个人, 什么啊这是, 是不是什么都不会, 然后你过来乱按什么的。”受访者8:“会有不信任, 可能别人是不太会相信我的。而且假如说我真的去做而没有成功, 肯定会有多多少少的流言蜚语在身上, 肯定是有的。可能我对我自己也有那种谴责在里面, 肯定心里会不好过。”

2.2.2. 3 加重或延误病情

如受访者2:“我现在觉得我对这项技能掌握得还不是特别好嘛。我怕……操作起来可能有问题, 再把人家弄坏了, 给人家造成伤害。”受访者6:“就是我个人技术问题, 可能会把他肋骨压断?我也不知道 (低头, 自言自语) 。”受访者8:“就我 (的操作) 不一定能够起到效果。我可能会比较害怕按伤他, 或者说我其实按得没有什么效果, 就是因为按得太轻了, 或者是按得太重了这样子。”

2.2.2.4质疑效果

如受访者2:“我感觉用这个 (CPR) 好像就能够实现很多的, 能救活的概率就比较大了吧?好像AED的作用可能不是很大。”受访者7:“如果说要救活他, 还是会有一些疑问的吧, 就是, 心肺复苏它也不是百分百能救活人的。所以说, 呃, 就是自己尽力吧。然后呢, 至于能不能救活, 就看他 (患者) 个人的命了。”

2.2.3 益处感知

(1) 自我价值。如受访者1:“我就觉得如果我碰到我能救活他, 我就觉得这是对我学的这些真的 (语气加重) 是一种肯定。”受访者5:“对自己啊, 这个绝对是让你感觉到很欣慰吧。就毕竟救了一个, 至少不管有没有成功, 成功的话更开心啦;没成功的话, 有一次宝贵的救人经历,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经验, 也是一笔财富吧。我觉得如果我真的救了这么一个人, 他们 (亲朋好友) 肯定会以我为荣。” (2) 患者受益。对患者实施CPR, 有利于提高患者存活率, 为医务人员赢得时间进而对患者进行诊治。受访者9:“如果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救活他们, 那相当于救活一条人命, 就是存活率会提高吧。”受访者13:“我觉得只要去做, 肯定对他 (患者) 都有好处。多按几下, 少按几下, 其实都一样。”

2.2.4 现场因素

(1) 患者方面。与患者亲近度、患者年龄等。受访者5:“如果是个老人小孩我就更不敢, 因为我记得, 老人小孩的抢救方法还是有点区别的, 就是更不好掌握, 就是难度更大, 那我就会更难操作, (所以) 我不一定会马上实施。”受访者3:“但是老人应该会 (犹豫救不救) , 因为老人就是人老了之后病比较多嘛, 因为不是说所有的病都能做这个 (CPR) 。”受访者9:“如果是我家人的话, 我肯定义不容辞 (去救) 。” (2) 环境安全。如受访者11:“救治中间可能会有一些医疗上的风险, 比如说现场环境不安全的话, 可能会自己受到其他的伤害。”如受访者10:“当年那个什么元旦的时候, 陈毅广场不是出现踩踏吗, 但遇到这种事, 你会了也没用啊。哪有空给别人去做心肺复苏啊, 你刚蹲下来, 你自己都被踩死了。” (3) 团队合作。如受访者13:“靠一个人, 可能会有点心慌, 如果团队互相配合, 还有社会支持, 那应该说, 可以 (实施APR) 的。”
3 讨论

3.1 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实施CPR意向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 受访者虽然都经过CPR培训并持有急救资质证, 但应对心搏骤停事件时, 实施CPR意向参差不齐, 有些很久前接受培训的人员甚至只会选择拨打急救电话, 不做CPR和去获取AED。该结果与其他学者对国内公众[9]、高职护生[10]等的调查结果相近, 但与医护人员[11]等实施CPR的意向还有一定差距。而国外Tanigawa等[12]则认为接受过培训的旁观者实施CPR的可能性更大。究其原因, 这可能受到受访者的年龄、接受培训的质量、培训时间、距离上一次培训时间以及其益处感知、风险感知、现场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2 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实施CPR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自我效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 非医务人员即使已经接受过CPR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得相应急救资质证书, 部分受访者仍然对自己现场心肺复苏能力表示不够自信, 而这可能与先前培训次数、培训质量、最近一次培训时间、不从事医学专业工作以及没有实际经验等有关。Sipsma等[13]指出, 接受过培训的非医务人员对实施CPR不够自信的最常见原因是对心肺复苏技能有所遗忘;另外, 有研究[14]指出CPR培训后可以缓解旁观者现场焦虑。AHA指南[3]也指出, 高频率的培训有助于受训后人员遇到心搏骤停事件时的应对。因此, 提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 并对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进行适度有效的复训, 同时将标准化课程结合实战演练, 将有助于提高持急救资质证的目击者实施CPR的意向, 促进意愿较高的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投身急救公益事业。

3.2.2 风险感知

受训后人群是否会参与实施CPR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风险的评估和认知[15]。本次访谈结果发现, 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感知到的风险主要包括疾病传播、舆论压力、质疑效果以及可能对患者造成损伤等。基于此, 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应当强调救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以及风险防范, 并从原理上向受训者分析CPR对患者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大国家相应保护救治者的法律的宣传力度, 如2016年颁布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201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6]等, 减轻有能力施救者的后顾之忧。

3.2.3 益处感知

知晓及时有效的CPR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具有决定性作用, 有助于受训后旁观者启动和实施CPR[17]。本研究结果表明, 认识到实施CPR对患者和自身有利是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施救的促进因素。鉴于此, 培训机构应重点强调旁观者及时有效的CPR对患者存活率以及施救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并积极推动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对于施救行为的自我价值认同感, 如通过加强心搏骤停旁观者施救成功案例的正面宣传等, 提高积极效应。

3.2.4 现场因素

本研究发现, 受访者实施CPR与否也受到心搏骤停患者的年龄、与施救者的亲近度、现场环境是否安全以及团队合作等因素的影响。这与Savastano等[18]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心搏骤停现场多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 促进持急救资质证的非医务人员在不同心搏骤停现场的参与度以及施救意向尤为重要;2015版AHA指南[3]也专门提出开展团队练习。基于此, 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可通过情境模拟等教学模式提高非医务人员的施救能力和意向, 并针对男、女、老、幼等各类患者进行CPR模拟演练。

参考文献

[1]Zhang S.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9, 32 (9) :1159-1162.
[2]Zhang S.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Europace, 2015, 17 (Suppl 2) :ii14-18.
[3]Bhanji F, Donoghue A J, Wolff M S, et al.Part 14:Education:2015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5, 132 (18Suppl2) :S561-573.
[4]王立祥.开展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6, 31 (12) :5.
[5]匿名.上海:“好人法”条例获通过[J].人力资源, 2016, (9) :8.
[6]张在其, 骆福添, 陈兵, 等.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临床医学, 2010, 4 (9) :5-7.
[7]廖裔学, 阮海林.院前心搏骤停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0, 16 (21) :3284-3286.
[8]Takei Y, Kamikura T, Nishi T, et al.Recruitments of trained citizen volunteering for 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re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outcome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in remote timedistance area: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J].Resuscitation, 2016, 105:100-108
[9]张军根, 蔡兆斌, 王铭坤, 等.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意愿的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 (10) :1111-1113.
[10]葛向煜.高职护生对不同人群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态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5, 20 (10) :56-59.
[11]祝雪花, 孟宪梅, 刘晶晶, 等.干休所保健人员院外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 (21) :17-20, 30.
[12]Tanigawa K, Iwami T, Nishiyama C, et al.Are trained individuals more likely to perform bystander CPR?An observational study[J].Resuscitation, 2011, 82 (5) :523-528.
[13]Sipsma K, Stubbs B A, Plorde M.Training rates and willingness to perform CPR in King County, Washington:A community survey[J].Resuscitation, 2011, 82 (5) :564-567.
[14]Hamasu S, Morimoto T, Kuramoto N, et al.Effects of BLS training o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 toward CPR in college students[J].Resuscitation, 2009, 80 (3) :3593-64.
[15]薛雪, 王永利, 岳鹏.参加CPR培训的心脏性猝死高危者家属对施救陌生人风险认知的质性研究[J].中国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 (15) :2114-2117.
[16]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EB/OL]. (2000-12-06) . http:// www.npc.gov.cn/wxzl/wxzl/ 2000-12/06/content_4470.htm
[17]Hansen C M, Rosenkranz S M, Folke F, et al.What empowers trained bystanders to initiate and perform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Circulation, 2015, 132 (Suppl 3) :A18066.
[18]Savastano S, Vanni V.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real life:The most frequent fears of lay rescuers[J].Resuscitation, 2011, 82 (5) :568-571.
本期编辑:墨凡(医者当自强)
今日推荐公号
学术志
以学术为志业,
矢志不渝!
扫码关注可获取更多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