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喜汪
来源 | HUGO(ID:microhugo)

公司有个新同事,刚硕士毕业。
正逢他过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插好后,他突然特别悲伤地说:
我还什么都没干,什么都没有,怎么就25岁了。
我刚毕业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慨:
还没和那个喜欢的男生表白,还没认真学爽那门最喜欢的课,专业知识还没掌握到踏出学校就能混饭吃的水平,就这么毕业了。
是啊!怎么就突然25了?好像离30岁也没几年了。
我们老觉得,20~30岁,还有十年呢!
这是人生中最好的十年,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二十几岁就好像只有三年:
第一年在大学里无所事事,睡着懒觉逃着课;
第二年在茫然惊醒中海投简历,租房子赶地铁;
第三年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待在不喜欢的城市,在七大姑八大姨的催促下发现都该成家了呢;
然后浑浑噩噩,竟然就要三十岁了。
最让人惊慌的,还不是年纪越变越大。
而是年龄涨了,似乎智慧、眼界、银行卡的存款,并没有随之而涨。
真的,25岁,慌得一比。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25岁,事业特别迷茫,感觉没什么成长空间,也看不到晋升机会。想辞职转型,但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什么。如果要转入陌生领域从头学习,又担心自己选错行业方向后悔。」
—— @nico
「25岁,觉得自己很难再遇到合适的对的人。常常加班几乎没有时间、精力谈恋爱经营一段感情。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要做好一辈子一个人过的打算了。」
—— @媛媛
 「25岁,房租的涨幅比工资涨幅还快。好多好多琐碎事情和世俗压力不断积压。开始很担心爸妈的身体健康。」
—— @Judy
「25岁,有时候真的感觉好累好累。特别是生病一个人深夜去医院看急诊的时候,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质疑自己为什么要只身来一个陌生城市打拼。」
—— @心儿
25岁,要学会在第二天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25岁,我觉得自己是个傻子
前段时间,和一个师兄一起吃饭。
他在大学时,是那种很「风云」的人物。
会唱歌跳舞,学习也好,找的工作也不错。
但是那天,他边喝边哭:
白天在这个城市里最高级的写字楼上着班,晚上回家后,却只有对自己深深的失望。
曾几何时,他以为考上大学就顺其自然的能有好工作,好老婆,可以买房买车,走向人生巅峰。
但是真正离开了象牙塔,发现这个世界根本不会给他这样的人留任何情面。
买房买车都需要户口的,生孩子需要准备学区房的。
而曾经那些一起疯一起玩一起泡吧蹦迪的人,在毕业三年后,你才发现他们跑得有多快:

有人已经攒够了第一套房的首付;
有人因为工作已经跑遍了好多个国家;
有人回家做了公务员,现在已经混了个一官半职;
有人拿着好几千万的风投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有人已经月薪好几万,电话那头有一堆猎头等着挖TA。
曾经看过一条微博:
真是这样。
25岁,好像自己什么都不会,而别人好像什么都会。
似乎每个人都明白如何布局,如何发力,如何让自己毕业后顺风顺水。

只有还在做着「顺其自然」白日梦的人,每天挤着最晚班的地铁,住着局促的出租房,工作再不爽也不敢裸辞。
每次换工作时都被和差不多年龄的面试官,像菜市场的肉一样被挑来捡去。
25岁,居然觉得没意思了
我们曾经以为的人生是这样的:
毕业后进入一个500强外企做管培生,毕业两年后存点钱供一套小房子;
25成为总监,26结婚,28岁生第一个孩子,成为公司副总;
30岁住着150平的房子,开着奔驰,衣柜里都是2万以上的定制西装。
但是当你25的时候,你居然不这么想了。
就好像小时候喜欢追着月亮跑,想要摘下来,后来发现这样跑根本没有用。
所以跑就变得没意思了,工作没什么意思,出去玩没什么意思。
这种感觉,就像你看上一双高跟鞋,突然觉得买不买也无所谓了;
玩游戏打出来一个牛逼装备,也觉得不兴奋了;
甚至去吃一顿大餐,也完全没什么食欲了。
这种感觉,比未来一眼看不到头更绝望。
因为你以前笃信的东西,现在没有任何意义:
你曾经的意气奋发,现在全部消失;
你曾经的豪言壮语,现在看起来都特别可笑;
你曾经觉得,赚钱就是用来花的。
所以可以花半年工资买个大牌包,可以为了体验一把去做头等舱。
可是现在,每当加班到最后一班地铁的时间,工作还没做完时,你就开始着急。
因为就算叫最便宜的车,也比地铁贵好多倍啊!
你开始有些后悔,为什么以前那么大手大脚,不省着点花。
一个可怕的念头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万一以后没得赚了怎么办!
25岁以前,其实怎么看照片都是比现在土的。

可是几十块钱的化妆品,也无法拉低你满脸胶原蛋白的自信,你觉得自己配的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男人。
可是一过25,就会有人告诉你:「他离过婚,其实人还挺好的」。
而公司里,你也不是最小的那个人了。
这时候你才意识到,也许自己不会结婚了。
25以前的男生更是行走的荷尔蒙,穿双AJ就会有回头率。
每一个年轻的男孩,都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
可是一过25,你发现一个22岁的男孩开始叫自己「大叔」;
你省吃俭用不舍得穿的AJ,是比你年轻的男生的标配;
小萝莉们喜欢真正有内涵的大叔,御姐们喜欢满脸青涩的奶狗。
只有你,似乎到了鸡狗嫌的年纪:
钱包比不上中年人鼓,脸蛋比不上年轻人嫩,住着十几平米的出租屋,也只能在王者荣耀里找一下当英雄的感觉了。
朋友圈看到过一句话,18岁是成熟的起点,24岁是人生的节点。
25岁,生活终于对人们动手了。
25岁,能让我活下去的东西很贵
我有个朋友,和别人合伙开公司,需要到外地驻扎一段时间。
公司的注册并不在这个城市,所以就在外地给他交了社保。
但是没到半年时,他阑尾炎开刀。
医保暂时用不了,只能自费。
检查、手术、住院…花了将近两万。
而这个手术非常小,前后就住了几天医院而已。
这个朋友说,自己生病不怕,我们这个年纪,最怕是爸妈生病。
去年他爸脑瘀血开刀住院差不多花了二十多万,一下子掏空了他的积蓄。
这个城市很美,但是回家的路很贵,睡觉的床很小,随便打个车就得50多,吃个盒饭35,房租3000起,更别说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了。
有一组数据表明,六成年轻人没存款,有存款的年轻人平均月存储也只有 1389 元。
是现在年轻人不会过日子吗?
是真的钱没法存下来。
就算一笔账。

一个北上广飘着的年轻人,有2~3年工作经验,到手工资能有一万二算高的。
而你想拿这份工资,每天工作时间怎么都得超过10个小时。
如果公司在一些商业区,附近的房租,哪怕是和人合租,一件十几平的老破小,都得3、4000块一个月。
而且租房市场套路太深了,反正房子不愁租,房东说涨房租就涨,根本不怕违约,有大把的中介等着炒房。
以前的年轻人,搬了几次家,烦了,咬咬牙凑个首付,买套房子。
最后他们每个月掏出房贷,也所剩无几。
什么恋爱旅行,那是不是有钱人发明的?
25岁,离30岁没几年了啊
总有人说,你才25岁,有的是机会,慢慢来。
慢慢来的结果就是慢慢到了30岁,发现还是依旧挤着地铁,合租着出租屋,只能穿得起淘宝上几十块钱的衣服。
生活的逻辑是因果。
没道理一个20多岁积极上进勤奋的年轻人,到了30岁,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中年人;
也没道理一个20多岁把时间都用来玩游戏和抱怨社会的年轻人,到了30岁突然变成精明强干的社会精英。
你又拿什么去养活那个年纪理应承担的一切:
嗷嗷待哺需要进口奶粉的孩子,日渐衰老的父母,和不知道该不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的自己。
网络上,有一大群的年轻人,喊着日子难过。
但是真正难过的,哪里是二十多岁,明明是残酷的连狗都不如的中年。

有多少中年人,在兢兢业业十几年后,突然就被年轻一代更物美价廉的人替代;
多少公司,招聘启事中写明35岁以上勿扰;
又有多少中年人,虽然看似手上攒了不少钱,却因为父母、孩子甚至自己的一场大病,生活就一夜回到解放前。
每个人都希望房价降低,工资拿高。
可真正面对这我们的真实生活,就是你不知道是不是明年就会被开掉,也不知道下一份工作需要找多久。
现在送快递都可以用机器人了,保不齐你干的好好的工作,哪天就连人类了都不需要了。
25岁,不要顺其自然了
我以前有个同学很优秀也是个大美女。
高考的时候,妈妈安慰她要顺其自然,后来去了一个三本学校;
毕业找工作,爸爸安慰她说要顺其自然,最后回到自己的县城做了一个会计;
结婚的时候大家劝她顺其自然,嫁给了一个相亲对象马上生了两个孩子。
今年我再见到她的时候,一样是25,但是她已经完全不像25岁的年纪了。
怎么会老得这么快。
听说今年因为老公出轨离婚,爸爸又得了癌,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在她身上。
她准备把孩子留在老家,再去大城市打工。
很多人喜欢说,你还小,慢慢来,顺其自然。
可人生真正的顺其自然,并不是今天我看了一本书,明天就能多赚几万块。
而是:终归有一天,你的父母会变老,你的孩子会出世。
你不会再像25岁时一样,有时间和精力去惶恐、焦虑、自怨自艾。
面对你的,就是医院的账单,孩子幼儿园的学费,你自己日渐消失的精力,和不得不扛起来各种责任。
而当这一切无法规避的事情发生时,你真的无法用「我反正努力过了,顺其自然吧」来交代自己。
作家达达令曾经说过一句话:

我们终其这一生,努力拼搏、坚忍不拔、结交好友、规划人生、提高格局…
种种努力,其实只是为了做一件事:不要让自己在这洪流当中,落后于自己这个阶段应该成为的自己。
是的,人最应该学会的,不是安慰自己平凡可贵,而是随时保持「防患于未然」的能力。
不幸的是,有太多人都没明白到这一点,用大把的时间在迷茫、焦虑、顺其自然。
而那些早就醒过来的人,却根本来不及回应什么,只是顾着往前跑。
就像我一个当老板的朋友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太多的人,根本没能力反应和坚持下去。
别让自己在最好的年纪,都用来慌和迷茫上了。
* 作者介绍:刘喜汪,HUGO专栏作者,HUGO是整个微信好看的单身最多的地方,是全国最大的女性独立组织,这里有最烈的酒,最快的马,最美的姑娘,欢迎大家关注HUGO(ID:microhugo),转载请联系HUGO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