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每半年例行从发布的原创文章中精选的榜单,今天榜单的5篇内容根据阅读情况精选的,转发榜单和推荐榜将在之后的周末继续发布。
本榜单入选文章为:
  • “不含荧光剂?”从毁灭中发财的谣言商家
  • 碱性水,酸碱体质,都是胡扯的!
  • 茵栀黄注射液对婴幼儿禁用,记得转告你的医生
  • “中国体质不同....”这是什么鬼?
  • 配方奶也要喂到2岁?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可信么?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词汇中,“中国体质”是我们最反感的词汇之一。一起看看这个没有科学依据的万能借口,到底都代表着什么:
  • 中国小朋友不可以光脚,必须穿袜子穿鞋,否则寒气就会伤身体。外国宝宝可以光脚到处跑?那是体质差异;
  • 不能喝冰水凉水,凉气伤胃。为什么其他国家都不懂“Hot Water”也是一种饮品,而不是泡茶或咖啡的?那是体质差异;
  • 新妈妈坐月子不能洗澡,不能吹风,不能开空调,闷在屋里不能运动,喜欢吃的东西都不能吃,否则下半辈子会得很多病。老外不需要这样那是体质差异;
  • 中国小朋友辅食必须放盐,否则就会没力气。为什么国外医生要求辅食里面不要放盐?那是体质差异;
  • 中国妈妈的母乳过几个月就没营养了,各种奇怪的理由都会被要求停母乳,换配方奶。那些母乳到2岁的建议?是给体质差异的外国宝宝的;
  • 国内宝宝就算没有不耐受和过敏,1岁之后也要喝配方奶,根据专家提建议时候的心情,要喝到2,3,5,7…岁。而香港在内的其他地区宝宝1岁之后就开始建议喝纯牛奶?那是体质差异;
  • 中国宝宝必须剃头,不剃头发就长不好,作为全球唯一有此风俗的国家,小朋友的头发也没好多少?那是体质差异;
  • 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缺钙;必须戴帽子;宝宝不能洗头,夏天不能吃牛羊肉、炒货、海鲜;吃热带水果会上火;中国孩子肚子里都有虫子,要定期打……
这些所谓的体质差异来源五花八门,有些是传统风俗,有些是商业利益驱使,有些是吃不饱饭缺乏营养的苦难记忆,有些则只是卖绿豆的养生专家一族拍脑门臆想出来的。
不过等等,在我们记忆中听说过的体质差异,都是说中国人体质怎么不好,似乎没有什么在夸自己的?
如果我们的身体真的如那些热衷于用“中国体质差异”来乱扣帽子的养生专家或者热心邻居、亲戚所说,那么中国人一定是全世界最可悲的民族:这些所谓的体质差异论,都在告诉我们,有什么事情老外能做我们不能做,有什么饮食老外能吃我们不能吃。比起老外,中国人是多么脆弱、可悲,是必须特殊对待的人群,难道我们真的就是东亚病夫么?
华夏民族一步步成长到现在,依靠的并不是传说中的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能吃的中国体质,而是无所畏惧的探索尝试精神。这种精神鼓舞我们的祖先战胜自然和敌人,从黄河流域的一个小部落,将文明扩张到大漠、草原、海洋上。地球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的创建者的体质,怎么可能是如此悲惨。
但400年来,因为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原因,多病、体弱、生存能力差,成为了老外贴给中国人的标签,更可悲的是,这也成为了大部分中国人心中的自我定位。即便心理再敏感的爱国人士,在生活中,仍然可能会下意识的相信和传播各种没有依据的中国人体质的问题。类似“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不过记得出门带电热水壶…...”的转折听上去总是没什么底气。
没面子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无理由地相信体质差异论,会造成负面的健康影响。因为体质差异放着有疗效证据的药物不用,去相信一些奇怪的偏方?因为体质差异有营养的食物不敢吃?因为体质差异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怕冷怕冻?
相信体质差异论,拒绝认为体质不适合而不能做的事情、不能吃的食物,才会真正养育出我们心目中“体质差”的中国人。平衡营养、增加运动,遵循科学原则,这是无论哪一个民族都通用的方法。
你可以选择继续相信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是全世界最可悲的体质。或者,你可以更相信科学,相信证据,相信中国人的基因不会比任何民族差;下次,任何一个有牌没牌的专家告诉你:“我们不能xxx是因为中国人体质不行”的时候,反问他:“别扯体质,证据呢?”

题外话
真实的体质差异是什么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会有一些体质差异,但和养生专家们所宣扬的体质论有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基因差别,比如东亚民族比较容易患近视,乳糖不耐受的比例也更高。但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基因“缺陷”,会有本民族更容易患的一些疾病。这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统计清楚地体现出来。在基因差别上,中国人不可能真比老外差太多,否则光靠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我们也不可能成为G2之一了。
考虑某些问题是否来自基因差别也很简单,看一下我们的近亲日本、韩国、蒙古,再看看我们同族的台湾、香港、新加坡。如果他们都没有发现类似的情况,那基因就不是问题。
另外一种会导致体质差别的,是地理性的差异,生活在不同纬度、海拔、地理环境下,会导致不同的身体问题。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北欧等高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比较弱,当地居民更容易患维生素D缺乏症引起的佝偻病,而这些地区的儿童也更加需要注意VD补充。相应的在澳洲海滩天天晒太阳的青少年,需要注意的则是皮肤癌“国民体质”。
不过在广阔的中国疆域里,十几亿人民生活在各种不重样的地理环境下,从东北到海南,从青藏到包邮区,不同地区的气候、水土迥异,考虑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体质差异,还不如考虑中国不同地区的营养、医疗建议如何更精准。这也是我国相关主管机构应该做而很少做的事情。
还有一种经常出现的,是不同民族传统生活习惯造成的“体质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各个民族在饮食、衣着等等多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而长时间的差异最终会导致“体质”区别。比如四川族就比江苏族对辣椒更不敏感。
面对生活习惯类的体质差异,我们要看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更要看到它的可改变性。是“中国人体质不行”,还是“生活方式不行”?是中国人体质怕冷?还是相信体质论而把小朋友裹成熊,最终导致全民怕冷?面对体质论,我们必须要多打几个问号了。
过去4次的半年榜单中几十篇上榜文章,可以分别发“榜单1”,“榜单2”,“榜单3”和“榜单4”来点播,
例如: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