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笔者是一名研究生,我们实验室里器材十分齐备,肽合成仪、96孔板的液体处理仪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一个可以操作液体处理仪的机器人,既方便又高效。但是当我刚加入实验室时,我却担忧这些仪器会将我这样的研究生淘汰。在我眼里,一个优秀的实验人员的标准就是完美的实验操作技术,一个科学家就是一台会呼吸的实验设备。但是渐渐的,我接受了这些仪器操作比我更加高效且精确的事实,也因此让我思考,科学家这个身份真正的含义。
在我本科期间,对“实验”这个词有些误解与焦虑。课后作业和考试我可以卓越地完成,但进实验室却十分让我头疼。举个例子,本科大一酸碱滴定实验,只需要通过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加了酚酞的盐酸溶液中,知道透明溶液变粉红确定出盐酸的浓度。你只需要配出溶液,一滴一滴滴入,观察粉色的氤氲会不会再消失。然而,尽管如此简单的实验,于我也十分困难。我的手不够稳定,无法匀速掌握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出,总是一不小心就滴过量,烧杯里本该粉红色的溶液变成了洋红色。当我环顾周边清一色的粉红时,我开始自我怀疑,我并不适合做科研。我认为,如果我无法自己成功操作实验,别人才不会在意我能够准确预知产物。
尽管如此,我还是继续在化学专业走了下去,这是由于我本身对于专业的热爱以及课堂表现获得的积极回馈。我也很幸运,遇到一位很棒的教授,她告诉我,在这个领域里能否成功最好的预测因素,是能否掌握好专业概念,这是我的强项,而多加实践练习,实验操作能力这个弱项是可以被弥合的。她鼓励我继续读研,虽然我依然对自己成为科研工作者的潜质存在怀疑,但因为从上大学起就一直想成为一名博士,所以我希望无论如何先尝试一下。
图片来自网络
开始读研后,我慢慢理解了我导师的意思,作为一名科学家,创造力才是首要的,操作能力可以退居其次。真正理解这一点是在研究生第二年,我的实验开始陷入困境,实验是作用于活细胞的,我需要设计并合成出一种能够穿越细胞膜的分子,目前还没有这种工具分子的存在。我翻开我的旧化学笔记本,查阅文献列出了一份潜在的分子结构清单,逐渐接近了我的目标。
到后来,我还是需要完成相应的实验,包括合成目标分子,合成的步骤很繁杂,我得到了一位高年级同学很多的指点,用掉了无数吸收防溢垫,最终我得到了那个灰白色的目标产物,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开始将各种新型实验器材为我所用,将它们视作是工具助手而不是模仿对象。
如今,我每面临一项新的实验挑战,当那种大一时无法做好酸碱滴定实验的恐惧又开始显现,我都会想到发明青霉素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如果他是一个优秀的实验操作者,他会把发霉的细胞培养物扔掉以防止污染,然而他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所以他转而思考这个霉变现象意味着什么,并最终发明了青霉素。没准亚历山大弗莱明的滴定实验技术也不是那么强呢。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