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这篇是授权转载自郝景芳的公众号晴妈说。转这篇的原因是,真的比较佩服:)
她是第 74 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天体物理系硕士,作家,经济学家,3岁女儿的妈妈,儿童通识教育品牌童行星球创始人。
(作者孕七月在剑桥)
一个人,一拖二,在美国
提高效率的一点心得
5月,飞机落地,回到北京,结束了四个月的访学生活。
本来预计呆五个月,但最终提前一个月回国。主要是一月发现怀孕了,延长签证未果,于是最终决定,提前回到国内,准备迎接二宝到来。
这四个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带娃,家人都在国内。而我的主要生活,就是看着肚子里的弟弟一天天长大,也看着小晴晴一天天成长变化。
对我来说,这是一段很宁静安详的时光。白天上课、做课题研究,晚上和晴晴吃饭玩耍。这种生活甚至比国内生活还要简单。我没有觉得这个过程有多辛苦,反而是一种休养生息。
但几乎所有见到的人都惊呼:oh my god,你怀孕了,还一个人带孩子,还有这么多工作,还要做教育,太辛苦了吧,怎么做到的?
今天我就来说说,这是怎么做到的。
00 简单规律生活
我平时的日常作息是:早上四点到五点起床,起来先工作两三个小时,然后叫醒晴晴,做早饭,送去幼儿园;白天去上课、办公室或者在家工作,进行课题研究;下午五点半左右去接晴晴,回来做晚饭,陪她玩,一起睡下。
就是这么简单规律。
小土插一句:前阵子看完这篇,我真的很受激励,学着5点钟就起床了!一天,嗯就坚持了一天......」
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之处呢?我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点:
对于一般人来说,早上四五点钟起床是不可接受的;
怀孕的过程还同时保持精力充沛很困难;
早晚给孩子做饭似乎是一件难题;
陪玩还要做家务似乎有矛盾;
在时间本来就不多的情况下,做多重任务有困难(我的多重任务是经济研究、写童行课程、写公众号和微博、其他写作。)
那我就分别对这几点说一说。
01 睡眠和精力
有关于睡眠、体力和孕期精力问题,我觉得基本上可以归结为身体状态问题。
有一部分是先天因素。
我是一个从小睡眠少、精力旺盛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因为无法进入午睡,总是在小床上瞪着眼看天花板躺两个小时,老师不允许起来玩,异常痛苦。
周末清晨不到六点自然醒,用各种办法叫醒睡得香甜的父母。小学之后就没有十点之前睡觉。从大一开始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到今天也保持了十五六年了。
小土插一句:觉少的妈妈看到这个是不是很欣慰,潜力股啊......」
另一部分是后天因素。
我一直到今天都尽可能保持运动习惯。
除了个别月份实在太忙,基本上每天都还能抽出一小段时间运动,要么简单跑跑步,要么KEEP,要么游泳。单调有氧运动可以让大脑安静下来,想很多事情,构思和规划,把平时一团乱麻的思绪理清楚。
孕期的运动我会更在意。上一次孕期我每天游泳,坚持到37周。这一次每天步行超过5公里,每两天游泳一次。
运动让我孕全程都能爬楼搬东西、抱娃、健步如飞。
每每有人跟我说:我总觉得太累、精力不济怎么办啊?
我都会回答:这是缺少锻炼了。
累了怎么办?去跑五公里,回来就不累了。
人的疲倦是:自己要付出的精力超过了身体精力的范围,这种情况下,与其把要做的事越减越少,不如靠锻炼把自己的能力上限越提越高,以至于日常琐事不在话下。
身体状态好还是不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
让自己从简单到困难,一点点习惯于运动。从自己身体能够舒服适应的量,慢慢增加,直到养成规律。
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一些过不去的坎,变成了平地水洼。至于我嘛,我大概从三岁之后就一直保持着每天运动的习惯吧。
02 心流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有很多人问我,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我之前就讲到,其实我从来不浪费时间做时间管理。我非常讨厌把自己的时间切割成小块块,严格边界,让自己头脑和心里始终有看表的冲动,潜意识里被时间表笼罩,神经紧张,很难全情投入于自己要做的事。
时间管理本身,也要求人花很多时间做时间表,反而挤占了真正的工作时间。
我的工作状态都是按照任务来安排的。
除了约人的时间,剩下的自由时间里大致想清楚眼下要完成哪个任务(经常是根据外部deadline目标安排,例如4月10日访学中期答辩,要在此之前做完必要准备),然后,在完成一件任务的过程中,尽可能连续多个小时投入,不去看具体几小时几分钟,而只关注于任务的状态。
这种工作状态,比较容易进入心流。而所谓多线程工作,并不是同时做多件事,而是心流在各个不同任务之间轮转。 
事实上,心流才是一切的关键。
别人问我工作状态的时候,经常提出的问题是:你哪有时间做这么多事?我没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任何人都只有24小时,谁比谁也多不出来。实际上,工作时间不是最重要的。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我们能提升的并不是时间,而是效率。心流就是提升效率的关键。
心流是一种完全进入工作的状态,头脑中想的、手中操作的、身体情绪集中关注的,都是同一件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忽略外界信息,头脑和心脏保持微微兴奋状态,精神专注,短时间内能产出很多内容。
不在状态的时候需要一天的工作,进入心流只要两小时就做完。心流是一种令人快乐的工作状态,甚至越工作越开心,完全不是令人疲倦的耗能状态。
03 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那该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呢?
或者,可能有的父母比较关心,如果集中注意力是关键的,那该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呢?
在这里,起关键性作用的并不是约束或习惯,而是兴趣。一个人可以习惯性地每天坐到办公桌前,连续坐几个小时,但实际上头脑里漫不经心、敷衍了事、烦躁不安,和心流相去甚远。
一个人只有可能对于自己强烈喜欢并愿意做的事情产生心流。
孩子最容易产生心流的时刻是玩游戏的时刻,成年人的心流往往发生在自己的业余爱好时间,例如下棋、写球队分析文、做木艺活等等时间。外界消失,内心活跃。
进入心流状态的两个关键要素在于:目标清晰,有强烈吸引力;
路径清晰,可以实现。就好比一边探索路线一边向藏宝洞里的宝箱进发,路上的脚步肯定快捷有力。
有的人难以提升工作效率的第一困难在于:很难喜欢自己手里的工作。
如果工作本身不具有散发迷人芳香的吸引力,一个人无论怎样念咒语自我鞭策,都很难进入心流状态。
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发自内心写东西,和应付差事交报告,写作状态天壤之别,后者可能苦坐四五个小时,抓耳挠腮也只写出三五行,但是前者就可以一个小时洋洋洒洒三五页。
人并不完全受大脑前额叶控制,如果心脏没有感受到同样的号召,人很难调动起全部智慧全情投入。
只有当理智与情感合一,只有对自己理性考虑觉得适合而可行、并且发自内心充满热情的工作,才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获得高效产出。这是一种将工作作为人生理想和价值所在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工作是幸福。
所以,想要提升自己的产出,第一点要面临的选择就是:
你能否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成为工作。
如果因为种种缘故无法选择喜欢的工作,那么可能比较适合降低预期,不求在产出上有大突破,更多还是调整心态,关注家庭和睦、身心健康。
同样,如果父母一定要迫使孩子从事他不喜欢的事情,那么一定要降低预期,他很可能永远不能获得高效产出。
而如何能知道自己最喜欢、且适合的工作在哪里呢?
那需要经年累月地自我观察、自我探索,试错并反复调整。
这过程不要急,慢也是值得的。我自己从十三岁开始常年进行自我观察,也曾经尝试多种不同方向,来来回回摇摆不定,走弯路错路,经过二十年时间终于确定到两三件我喜欢、认定其意义、愿意终身去做的事情上,这才终于达到心平气和的专注。
04 目标明确 头脑清净
难以提升工作效率的另一大阻力在于:头脑中的声音太多。
前面说到,想进入心流,一要目标有吸引力,二要路径明晰。
对于有的人,自己很想做一件事,吸引力足够,但就是坐在椅子上茫然无措,无法开始,效率自然称不上高。
除了一件任务实在太难,很多任务难以启动或者找不到路径的原因,往往在于自己心中没有明晰的声音,自己究竟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并不能清楚地感知。
这很有可能是内心的纷乱声音太多了,将自己最底层的情感诉求淹没了,以至于茫然。杂乱的白噪声就是茫然。
好的工作状态像平静的湖水,当目标确定,片刻后,路径就像湖水中慢慢浮现的潜艇,轮廓一点点清晰可见,只剩下行动。
内心的声音太杂乱,有的时候是对于任务本身,前前后后想太多,又有不相干的念头来干扰。这经常还是源于不够了解自己。
对于一个项目,有的人的诉求是能力提升,有的人的诉求是获得他人喜爱,有的人的诉求是以最低成本获得最高利益,有的人的诉求是把心里的理想模型做出来,有的人的诉求是知名度。
心底的目标越不明确,做事越无法直抵核心。
另一种可能的源泉,是工作之外的杂音太重。
家里和另一半的争吵,和老人关系不睦,
亲戚邻里之间议论的是非,
和某个不远不近的朋友闹了误会,
最近的一笔钱如何处理,是否要买一处资产,
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如何相比,
群里又在推崇什么鄙视什么......
所有这些声音如果一直在头脑中萦绕,相当于给自己眼前编制了一张障眼的网,全被它们笼罩,一眼看过去,不可能看见工作的路径在哪里。
清水一般的工作状态,需要尽可能减少所有这些方面的思虑。
尽可能把所有八卦屏蔽,不为家里谁多谁少的琐事挂怀。少思虑一些细节利益,挣得的是大片完整的头脑空间。头脑清静了,工作效率自然十倍提升。
05 关于带小孩的问题
谈过了精力和多线程工作问题,接下来说说带小孩的问题。
有关于早晚接送和做饭问题,实际上很简单,如果没有对于个别菜品和吃饭仪式的苛求,给自己和孩子弄一些简单合口的食物,并不是太困难的事。
对于小孩子,营养均衡就可以了,不需要过度复杂。
有的菜品需要先蒸,再炒,填馅,再烤,最后加装饰的,不适合上班族日常的饮食工序。
我通常的做法不外乎几种:
煎两块肉(牛羊肉、鸡肉、鱼虾都适合这样),煮一盘蔬菜,最后配一些主食和酱汁,二十分钟上桌;
或者煮一锅汤面,里面放肉、海鲜和蔬菜,二十分钟上桌;
或者买意大利面酱,炒肉和菜,配意大利面,二十分钟上桌;
所有这些,都是简便快速,工序极少,营养均衡。
有的时候,早上晴晴起晚了,也可能塞一个三明治给她就出门,路上吃。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不太讲究,就不太累。最累的一般都是心,而不是身体。 
(二十分钟快手餐)
06 陪玩和家务的冲突
最后说一下陪玩和做家务之间的冲突问题。
小孩子回到家,总是需要妈妈陪着,但是又要做饭、洗碗、收拾房间,一个人怎么处理?
对我来说也还好,发给她一个手机玩一会儿,自己快速做完事,再陪她游戏。
小孩子能玩手机吗?
很多父母都有这个顾虑。我知道有的爸爸妈妈一点电子产品都不让小孩子接触。但我对这个问题比较放松,每天玩一会儿无所谓吧,只要玩的内容好,玩也是学习。
那什么是好的手机内容呢?
我在这里给大家顺便推荐几个教育游戏。这几个游戏公司都跟我没有一点关系,纯属出于用户角度的推荐。首先是“都都数学”,用趣味小游戏的方式把数学入门的能力和概念都进行了训练,小孩子非常喜欢。
(都都数学界面)
其次是Tinybop公司出品的一系列科普游戏,包括“太阳系”、“地球万象”、“哺乳动物”、“人体探秘”、“珊瑚礁”等等十几个,每一个都制作异常精良,画面精美,让孩子探索操作之后观察自然的种种特征。
晴晴在这些游戏里清楚记住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特色,了解到了发电厂污染和清洁能源,看到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动物骨骼如何变成化石,发现了海星能吃鲨鱼的尸体,还体验了杠杆和木楔的动力效果。
(Tinybop公司出品的科普游戏界面)
此外还有一些更简单,但是趣味中同样可以学习的小游戏。
例如“考古学家”,让孩子自己成为考古学家,拼凑恐龙骨头,学习恐龙知识;或者Saga Mini出品一些小游戏,知识没有特别多,但是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可以学一些生活常识,例如缝衣服、钉钉子、种树和挤奶等等。
那小孩到底能不能看手机呢?会不会费眼睛呢?
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的研究说电子产品会坏眼睛。研究很多,还没有得出确定答案。
而唯一非常确定跟近视眼相关的因素是每天的日光暴露时间,每天在自然太阳光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坏眼睛;如果每天在屋里写作业,不在太阳光下活动,哪怕不看屏幕也容易坏眼。
所以,我的做法是:
1)尽可能控制玩电子产品的时长,快速刷碗收拾东西,做完家务尽量让孩子不玩手机了;
2)尽可能增加小孩在阳光中所处的时光,只要天气比较好,就尽量多让她在阳光里运动、疯跑。
(作者女儿四月在旧金山金门公园)
至于如何把手机从小孩手里拿下来,多数时候,只要有足够有趣的游戏活动,孩子还是容易转移注意力的,少数时候她不肯停下,也有协商时间和硬抢的办法,孩子会有不情愿,但慢慢也知道,手机不能玩太久。
实际上,我自己觉得,未来的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是电子化生存的,必要的电子设备能力也是下一步学习编程和网络资源的基础。
只要接触的内容好,孩子不沉迷,也就可以了。我也想给孩子做一些好的电子产品。
06 做生活的减法
好了,基本上就是这么多。
总体而言,如果生活中能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控制欲和乱心的人际关系,让内心简单,头脑清静,那么很多事情并不难做,效率可以逐渐提升。
只有做每件事的效率提升,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多项工作。人生时间总长太短暂,我通常不会花时间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人生的幸福,就在于可以以自己真心热爱的事情为工作。在热爱的基础上,才有经年累月的磨练和技巧提升。
对于孩子,基础安全感越强的孩子,到了一定年岁的独立性就越强。
每天能专心和孩子相处一段时光,有充分的沟通交流,那么在其他时光里,任由她自己开心闯荡,也没有什么太多操心费力之处。至于孕期,在安全的边界内,加强运动是一切的诀窍。
三十年锻炼的习惯,二十年自我观察的习惯,十多年写作的习惯,积累了简单的一点小分享,希望对你有点用。
全文完,这篇是授权转载自郝景芳的公众号晴妈说。
她还发起了,童行计划,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think deep)。
欢迎大家关注童行公众号“WePlan童行计划”

课程群请加 xiaotukecheng6 那个微信,和同月份出生宝宝一起成长
小土叨叨:前天的推送,很多人有共鸣,有个留言提到“既要承担上一辈给我们的教育阴影,又要给孩子建设一片晴朗的天空,时时刻刻感觉压力山大。” 
我有时候也有这种感受,我觉得破局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自己强大很多困难才会迎刃而解,而这个自己强大的过程,不可能是轻松的,它离不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
景芳这篇写得非常好,对我很有启发,所以申请了转载,希望也对大家有启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