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这篇授权转载自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忻,她是《养育的选择》的作者。新浪微博是@陈忻儿童心理,我4年前就关注了她,是她文章的受益者。
培养独立性?不能只看是否自己玩自己睡
by陈忻
很多爸爸妈妈怕孩子没有独立性,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试图通过让孩子自己去玩、自己去睡、自己吃饭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如果孩子粘着妈妈,或者是要妈妈陪睡,妈妈就非常担心了,生怕这会伤害孩子的独立性。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独立性是什么,也不理解孩子的独立性是怎么发展的,就会一味认为,让孩子自己做事就是培养独立性了,其实适得其反。
1
粘人很正常
通过粘人将来才能发展出独立性
小宝宝粘人,这很正常。
一方面他行动能力弱,需要主要照料者的照料。另一方面,他通过得到主要照料者(以下我都用妈妈来代替)的照料,建立起和妈妈的亲密关系。
孩子怎么建立和妈妈的亲密关系呢?
有一项婴儿研究观察到,四个月大的宝宝,在饿了的时候放声大哭,一旦妈妈靠近他/她,还没开始喂奶,他们往往已经渐渐止住哭声。
这说明,在每天稳定的生活中,他们认识了妈妈的照顾行为,所以当妈妈靠近时,他们知道妈妈来照顾他们了,就慢慢停止啼哭。
婴儿就是这样通过妈妈稳定、重复的行为来学习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建立对妈妈的信任,然后逐渐建立对外部世界、对其他人的信任感。
长期来看,妈妈给孩子营造的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家庭环境,他们才会信任妈妈。
当他们信任妈妈,才敢于去探索新世界,才能发展出独立性。
孩子都有好奇心,但是,在焦虑、惊吓的情况下,他不能积极学习,这个时候他大脑的任务是确保生存。只有在他感到安全的时候,才有可能去学习。
当他信任妈妈,他就知道,一旦有危险,我害怕了,就可以随时回到妈妈那里,妈妈会保护我,那我就不怕了。
这样,婴儿最初的安全感就开始建立了。他有了这样的安全感,才会大胆地去探索世界。
所以,妈妈给他的安全感,他跟妈妈的亲密关系,是他们独立的基础。
妈妈不要急着先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你把孩子推开,急着让他离开你去适应新环境,你觉得这是在锻炼孩子,其实是在伤害孩子,伤害亲密的亲子关系。
有很多妈妈跟我说,孩子老找我玩,我就尽量让他自己去玩。我想培养他的独立性。
这样做其实并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他还在不断认识和建立跟妈妈的亲密关系的时候,急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急着把他推开,恰恰让他感到不确定,妈妈到底是不是爱我?
所以他就要越发黏上来,越发要时时刻刻证明妈妈到底爱不爱我。他需要寻求这样的关注。这样,妈妈既破坏了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又和想培养独立性的想法相去甚远。
自己睡觉,自己吃饭,自己玩,不要看表面的现象,不要去纠结这种小事情。关键是,要问问自己:
我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
孩子能不能完全信任我?
孩子能不能把我当成安全基地?
我有没有给孩子温暖的支持和爱?
在孩子焦虑时,我有没有去帮助他减轻焦虑? 
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都调整好了,就不用担心孩子的独立性发展。
2
孩子的独立性是什么?
孩子的独立性是什么?不是孩子自己做事就说明他独立了。
大家想想,如果孩子带着焦虑自己睡觉,这种叫独立吗?
孩子自己去玩,看到妈妈在刷手机,他心里怀疑,妈妈是不是真的爱我,这叫独立吗?
独立性的发展,有一定的过程。
首先,他得发展自我概念 self-concept。3个月的孩子都没有自我概念,讲什么独立性呢?自我概念的发展是逐步的过程。
两三岁,他们会这样描述自我:“我叫宝宝”。“我有一辆红色的卡车”。“我会刷牙。”他们先认识到自己的一些可以观察到的特点,比如,名字,拥有的玩具,会做的事情。
到三四岁的时候,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爱好和态度。三四岁的孩子会说:“我喜欢画画,我画画很好”;“我讲故事很好”。

五岁的孩子,会描述自己的个性,比如“我很友好”,“我爱帮助别人”。
第二,他得发展能力感sense of competence。也就是说,他得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他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一些事情,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决定权。
如果父母包办代替,替孩子做很多事情,替孩子做很多决定,孩子往往就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清。他就不知道自己能够做到哪些事情,暂时还做不到哪些事情。
一个从来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人,怎么可能有独立感?
3
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独立和亲密相辅相成。
刚才说过,在成人看来,独立和亲密是两件对立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独立和亲密是一致的。
独立和亲密相辅相成,有了亲密才能更好地独立。
怎么建立亲密的关系呢?上面已经说过,父母给孩子提供温暖的支持。
2、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也就是说,父母尊重他的想法和感受。
我家的孩子,5、6岁的时候,就会说,妈妈,这是你的看法,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他不怕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独立的基础。
如果只看重表面现象,只让孩子自己背个书包,自己去买个菜,觉得这就算是培养独立性了,而在本质上不尊重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在思想上压制孩子,不允许孩子自由表达,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这样的孩子很难有自己的见解,对自己的生活也难以有责任感,更谈不上独立的判断和人格。
尊重儿童的想法和选择,支持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引导他们逐步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从而成为独立的人。
3、在孩子能力的范围内,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需要父母的监护,一定要保证孩子的安全。让孩子独自留在家里,让孩子独自留在车里,这都是有安全隐患的。
有些人说,哎,美国的父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让儿童自己去募捐,自己去卖东西。千万不可盲目效仿。
美国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安全。我们学校年年让孩子们挨家挨户卖东西去募捐,但是,每年筹款活动之前给父母特别发一张通知,强调注意孩子的安全,绝对不能让孩子自己去募款,必须有家长陪同。
所以不必流于表面,也不必走形式。很多人常常流于表面形式地看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看到一些父母替孩子背书包,就痛心疾首,认为父母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自己背书包是独立生活能力的体现,但是,有时候孩子的书包太重,帮孩子背一下也并不一定会损害孩子的独立能力。
孩子自己能上下学确实是独立生活能力的体现,但是,鉴于现在路上车多,坏人也多,去接送孩子上下学也并不一定会损害孩子的独立能力。
关键是,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去做出力所能及的一些选择。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慢慢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样才能有独立性。
关于独立性的发展,可以讨论的太多了。在【养育的选择】里面,有一章讲到独立性的发展。
全文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陈忻博士。之前还转载过她的其它文章:
小土叨叨:
关于今天这个主题,我想补充一些。

网络上有“和父母睡不利于孩子独立”的说法,其实法伯睡眠宝典2006年出新版的时候,作者就已经把这个观点从书中删除了。
关于是否独睡,我觉得有一段访谈挺有代表性,原文如下:
“But there is an area where both Sears and Ferber have changed their views. Twenty years ago the Sears were strong advocates of co-sleeping, the practice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sharing a bed. Now, Sears acknowledges that this doesn't work for everybody. Ferber once said that parents who want to co-sleep should, quote, "examine their own motivations." In his new book, he now says co-sleeping works just fine for many families.”
西尔斯和法伯两位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睡眠观的代表人物,在很多年前,他们一个强烈支持合睡,一个强烈反对,但是后来他们的观点都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为中立。
经常有家长来问,XXX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办?就像是从A点到B点,是打车还是走路还是做飞机,取决于距离远近,实际情况,承受能力等等。育儿很多事情上,其实也并没有标准答案,大方向大原则符合的前提下,每个家庭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做。
回到今天文章的主题,是否独睡,我们首先需要确保的是安全,在安全的前提下,如果同屋大人小孩状态都很好,不觉得疲劳那么就可以继续,如果因为同睡经常失眠,彼此干扰,那么也可以考虑分房,这还和孩子具体多大有关系。
育儿问题,不管是吃还是睡,都不是孤立的,还有很多和家庭情况,儿童心理有关,我们需要从更综合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总之独立性不能只看是否独睡是否自己玩,不要低估孩子也不要拔苗助长,找到彼此都舒适的方式就好。

关于这个号
谢谢关注,我是《婴幼儿睡眠全书》作者
新浪微博 @小土大橙子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
大宝5岁多,二宝5个月,四口之家现居休斯顿。 
这里有丰富睡眠及养娃资讯,
我的号和睡眠课帮助很多家长改善了睡眠状况,
也期望对你有所启发。
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一起成长的过程,一起加油!
如需投稿请发邮件 [email protected]  
很多事情上,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灵活运用避免刻舟求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