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ing码市创始人&CEO,Coding 是国内一站式云端软件服务平台。技术创业者&连续创业者。对开发者社区的运营和生态圈有深刻的理解和实战经验。
活动:2016年3月26日(上午)“京东众创学院GO窝第五期成都专场”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活动方和演讲者审阅授权首发完整版笔记。
笔记:笔记侠  深度好文:7593字 | 8分钟阅读
全网首发 · 笔记导读
Coding创始人张海龙在如何降低创业成本上的心得:
1、创业的运营成本,能省则省;
2、组建团队最重要的是招人的态度;
3、应届生是一个很好的来源,需要有一套合适的机制;
4、互联网创业,唯快不破,这是原则;
5、一开始就要弄清管理债务;
6、一个产品从无到有基本会遇到开发、运维、运营这三件事情,不要搞混;
7、创业中的技术开发、软件开发跟装修是一回事;理清做网站、微信、APP的不同;
8、请CTO不如找一个产品经理;
9、不一定要创意,设计是以后稳定之后的事情;
10、外包是好的,只是市面上有很多问题,要找合适的供应商。
全网首发 · 完整版笔记

创业的运营成本

从早期来看,我觉得现在的资源非常好。现在的联合办公很多是免费的,只要不是独立的办公室空间,这是很好的资源,而且早期没有人会看你办公室,联合办公的形象也挺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听说成都有很多政府补贴,我们在成都也注册了公司,希望能拿一些政府补贴。我们在深圳拿了不少政府补贴,你会发现弄政府补贴的时候会有一帮人打电话对你说我们是什么咨询公司,可以帮助你申请政府补贴。我曾经也纠结要不要跟他们合作,他们会在你拿到钱以后要20-30%的服务费,这其实很贵,而且我跟政府领导交流的时候,他们在公共场合都在严厉反对这些人的作用,他们认为这一定是骗子。
这个骗子的逻辑是什么?就是找一百家企业,都跟他们签合同,不管这一百家企业里面有谁中了,即使不中也没有太大成本,中了就得分他钱,就是这样操作的。
税能不交就不交,深圳也不会来查你,大家都这样,基本不交税,个人所得税也不交。早期真的没有关系,六七十人以后我们开始交税,因为不交税,发工资的形式就没有办法支撑,要从银行发工资就必须要交税,以前不交税都是以备用金的形式发工资,这个不长久。
税的问题大家不要纠结,早期能不交就不交。住房公积金也是,反正在深圳没有人在意这个事情,但是上海人民很在意这个事情,上海人民要求全额交,上海的成本特别高,上海市政府真的不是利于创业的市政府。成都应该是很利于创业的,天府软件园有很多政策,创业的都是年轻人,说实话住房公积金没有什么用。

组建团队


组建团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招人态度是第一的,我一直把这个原则秉持到现在。
只是现在招聘的时候我们再加了一个学历背景。因为当招聘越来越多的时候,会发现简历根本看不过来,没有办法判断,招聘成本非常高,每次面试都是很大的成本,早期有时间干这些事情,但是后面就很难再安排足够多的时间做这件事情,而且面临的量太大了,不划算,所以到后面就只会看学历了。
之前我们比较鄙视这种做法,但是现在也开始用这种做法了,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没有更好的判断标准,做相对成本更低,更高效的筛选。
但是态度是一个公司招聘最主要的点,能力好,态度不好,最后起的效果就不太好,一个人态度特别好的话总能帮你解决一部分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是做程序员生意的产品,对很多程序员天然就有好感,他来面试时说是Coding的忠实用户、粉丝,会讲很多Coding上的事情,这样的人招进来以后你会发现带的门槛很低,因为他天生对你很有了解,对你的认同感和文化有非常深的了解,这个融入过程会非常简单,对产品有天然的好感就会自觉地投入更多,而不是冲着钱、冲着公司的其它因素。
所以态度非常重要。

应届毕业生的问题


我们招聘了很多应届毕业生,包括现在,最开始是因为招不到人,应届生比较好招,后来发现成本特别低,应届生可以从实习期开始招,只要给个实习工资,但是一样干活。
应届生是一个很好的来源,只是需要一套机制,不能全是这样的人,要有一套机制把这些人融入团队里边,然后发挥作用。招聘实习生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有潜力的人,就可以重点培养,后面还可以转成全职。
我们公司现在大概有30个研发人员,最开始的核心和主力研发都是我在前面两个创业公司招的应届生、实习生,后来就一直跟我混,干到现在都是很牛的人,这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可遇不可求求的,我也招了很多不行的,即使有好的中间也有走掉的。

快速响应

创业初期我们什么流程都没有,我一直秉承一点:“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开始时七、八个人四个月时间就能把Coding做出来,那时候讲究快,上午说要改下午就上线,下午说要改晚上就上线,基本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一直在工作,每周至少六天,连轴转几个月。后来觉得不能再这样了,再加班就变成了一周隔一周。
早期的快速响应确实非常重要。

互联网创业,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是原则。

管理债务是什么?


前期都是一个人拍板,什么事情都是自己一竿子捅到底,自己做什么就做完,到了二十人的时候勉强维持,五、六十人就维持不了了,这就是管理债务。
其实互联网产品上线以后的修改非常迅速,就是按一个按钮的事,这跟传统做鞋、家具不一样,生产过程中早期不用那么严谨。但是现在不一样,我们尝试流程化、标准化、严谨化,早期我们觉得可以先不管管理,不需要管理,弄上去再来解决管理债务的问题。
以前不理解管理债务,我们做技术的知道有技术债务,如果大家招CTO或者技术合伙人做这件事情,会发现早期如果快速把产品弄上去,后面技术债务就会很多,所有的技术债务就是原本应该好好写的,但是由于快速改动,把它补了起来。发展过程中用户量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产品要推倒重来,这就是技术债。
最开始没有管理体系,最开始都是一个人亲历亲为导致的管理债务,但是这些是要还的,前期也能快速解决问题,如果前期管理团队非常完善的话也有很多其它问题。

推荐一本书——《创京东》,主要讲京东的发家史。
刘强东很牛逼,他以前又能写代码,又能卖货,很多事情都是一竿子捅到底,后来人多以后,他觉得这个事情搞不过来,就强迫自己转型,强迫自己不管。
把看见装作看不见,这件事情是很难的,我觉得这是每个CEO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如果一竿子捅到底,你只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没有解决将来一百个问题。
现在经常说要系统性解决问题,要体系化,要有一套管理机制,这个事情发生了是为什么?哪里搞错了?不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把这种体制纠正过来,使得这类问题不再发生,这是后面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管理债务的问题。
我得出了一个结论:1<1+1<2
为什么得出了以上这个总结?
我总结了一下:7个人能干100人的活,但是到30人时就只能干200人的活,这说明效率越来越低,管理的问题就是在怎么解决人员增长的同时,还能保证人员工作效率下降得不那么多。
肯定是下降,但是能够管理吗?管理得好的话下降很低,管理不好下降很高。
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是一个人,总得有很多人,一个人效率很高,但是精力有限,必须要加人,我们希望1+1必须大于1
有些时候我们发现这样的效率没有办法容忍,特别是新产品上线的时候。

怎么办?
我们想到了另外一个东西:小团队突击的形式,又称为效率吗啡。偶尔可以打打兴奋剂,比如研发一个新产品,很多时候可以封闭式开发,组一个小团队,就几个人,这几个人不吃不喝一段时间,就做这个事,也不管理,不走任何公司流程,就把这个事情先做出来,后面再说。
大公司也可以有小团队,它是“局外”的,短期的时间内可以做出一个事,把这个事捅上线,后面还是得正规化运营,否则你会发现很混乱,但是一段时间内的效率吗啡是有用的。

开发,运维,运营


1、开发
开发是指从无到有把软件做出来,我们讲软件研发、软件开发,工程师就是做这个事,产品设计、UI设计是开发的范畴;
2、运维
开发完了之后是运维,运维是保证做出来的软件产品能正常运行,开发出来以后还得有人运行,得有人保证这个东西正常运营,不被黑客攻击,这事情是属于运维的范畴,其实开发和运维是两拨人,很多人都混为一谈;
3、运营
运营是什么?保证软件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有人来用,运营是保证软件有人用,比如广告、活动、市场推广、客服,这些都是,其实市场部很多是运营的一部分,还有接电话,回复邮件的,这都是运营推广。
一个产品从无到有基本会遇到这三件事情,不要搞混了,很多人听起来觉得差不多,就会搞得很混。

创业中的技术开发


1、软件是如何炼成的?
跟装修和盖房子一样。
首先要有需求:我要建一个中式风格的房子,这是需求。提需求的人往往没有这个能力做设计,比如你是房东,你有能力做户型图设计吗?你没有能力,所以你需要设计,设计完了以后你看到效果图很漂亮,这时候就需要开发,开发就是施工队,敲墙的敲墙,弄门窗的弄门窗,改水电的改水电,软件开发就是装修施工队式的工作,施工完了以后你还得验收,还得请懂行的人验收。

软件开发跟装修是一回事,最后软件验收不应该是需求方,他自己不专业,应该请专业的验收团队,即测试团队帮你做验收工作。
从整体概率上来讲,需求设计、开发验收都有不同环节,每个不同环节都有人帮你做这些事情。
2做网站,做微信,做APP的不同点
a.网站
比如星巴克、百度这样的网站,就是在一个PC浏览器里展示东西,网站分为前端和后端,很多人强调用H5做网站,所有的H5都是网站,包括后边聊的微信;
b.微信
微信开发是中国特有的,微信的开发就是网站的开发,其实就是一个浏览器,只是包在壳里边,所谓的H5就是新网站的开发,只是做得比较炫酷。在微信里看到的图片效果只是前端工作,网页还要数据库,还要用户密码等,这是后端的工作。
c.APP
APP稍微复杂一些,因为它分为不同平台,有安卓、苹果,还好Windows平台死掉了。装在手机里边的是前端,很多APP都有交互功能,它跟网站一样有后台,网站前端在浏览器里,架构不一样,概念差不多。
3、云服务
云时代以后有很多人已经把组建做完了,并且一些技术的,比如服务线等,宽带都做完了,所以要上云服务。
市场竞争激烈,且基本免费,但是2016年下半年开始免费的会越来越少,我们提供的云端软件开发的服务,一直都免费,今年会开始收费。
这有很大的原因:
  • 市场普遍成熟,开始收费;
  • 资本市场不太好,融资比较困难。
a.融资比较困难怎么办?
从用户那里收钱,今年免费的东西应该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服务会开始收费。
b.云服务包含什么?
比如现在创业做网站、APP,千万不要跑到自己机房插网线。以前创业就是扛服务器到深圳电信大厦做这个事,现在云服务不用这样,很便宜,一个月几百块就可以弄上线。

包括现在的CDN、云存储,比如你要做APP,用视频聊天,这件事情其实很难,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厂商把这个东西做成了一个模块,想切入的时候只要切入他们的SDK就可以了。
腾讯就开放了这个功能。理论上讲做一个APP,就可以瞬间获得QQ的能力,QQ可以语音聊天,可以发视频,不需要开发,只要嵌入QQ的模块,流量它搞定。这已经把创业的技术门槛降得很低了,大部分应用级的开发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搭建起来的。
我一个朋友很痛苦,他已经熬了两个通宵,说磁盘坏了,导致客户数据丢了。怎么会坏了呢?后来我才知道,他到现在还在用自己的机房,他买了一个机器、一个磁盘阵列托管在电信机房里面,非常不巧的是,磁盘阵列有10块,坏掉其中1块或者2块不影响,但是偏偏坏掉了3块,就导致这个数据真没了,而且磁盘坏了以后是没法修的,他们因为以前遗留的系统,因为没有用云服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果用云服务,云存储的厂商会帮你解决备份、存储的问题,基本不可能解决数据丢失的问题。
善用开发工具,如果公司有程序员就可以用Coding的平台,这样可以提高程序员的工作效率,让程序员的工作透明化,可以知道他在干什么事情,就像记流水帐一样。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做一个软件要多少钱,因为实在是对这个问题无力吐槽,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如何给开发软件估价》,以后谁再问我这个问题就把这个文章发给他。
做一个软件多少钱就跟装修一个房子要多少钱一样,还没有说房子多少平米,需要什么材料,就没有人可以回答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个能不能做?那个能不能做?
在我看来,软件开发已经变成了工业化的产品,不只是高科技,除非要做一些软件开发的前沿,基本上能想到的都能做。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我昨天到成都打了两个电话,码市有两个客户有非常典型的问题:一个只给3万块钱,但是想做10万块钱的事;另外一个客户想一次性造一个罗马,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却想一次性建成。所以我给他讲一个道理:什么东西先做,什么东西后做,特别是做1.0产品时我们要抓核心矛盾。
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需求要砍到不能再砍。

比如做O2O,一开始就要把好友关系弄进来,把商家的点评弄进来,你会发现这非常复杂,很多东西做不完,等上线的时候别人却已经干得风生水起了。所以最开始的东西上线一定要快,然后快速迭代,快速出第二版,出第三版,第一版的时候只验证最核心的痛点,把这个痛点解决,然后再把用户圈进来,再在上面发展。

请CTO不如找一个产品经理


为什么这么说?

CTO其实是很酷的头衔,但是要花费作用挺难,因为早期其实产品核心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研发的问题。

产品的核心问题是产品定义和运营的问题,最早期的问题是:产品要做成什么样?做出来以后怎么让别人来用?这是产品定义和运维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
早期大部分的产品存在技术问题,因为都是大路货,随便找个团队都能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定要追求CTO的话,就会发现本末倒置,因为招来没有用,英雄没有用武之地。
比如腾讯搞个T3,阿里搞个P7,人家年薪上百万,怎么让人家来?给人家开百万年薪吗?你开不起,或者给他股份?卖情怀搞忽悠?人家来到腾讯面对的是上亿的用户,海量的数据,到你这里来就几百个客户,还不活跃,做什么呢?这时候的CTO没有用。
这时就需要一个产品经理,因为很多人创业想法很好。比如医患问题,有人在这个领域深耕很多年,知道痛点,知道医生是怎么回事,但是却没有办法系统化表达,没有办法形成文字,没有办法形成书面文档,所以需要一个产品经理,跟你聊天,了解你的需求,了解你的业务场景,了解你想解决的痛点以后,再把它系统性表达成产品设计文档。
这个产品设计文档是什么?就是装修户型图。理论上有了这个户型图就可以找施工队,把墙敲了,把水电改了,这时候就需要产品经理帮你系统性的把脑子里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件事情非常困难。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就导致很多项目上不了线或烂尾。
产品定义这件事情千万不能省,这件事可能花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但是值。当然我觉得也可以不需要花这么长时间,正常一两个礼拜就可以搞定这个事情,梳理需求和梳理概念的时候成本是最低的,一旦进入施工更改的成本是很高的。

设计是不是很重要?


是不是要追求屌爆了的设计?很多创业者觉得别人的产品很好,所以也要做这样的产品,其实很多“好”是对视觉上的冲击比较大,大部分产品第一版的时候都很烂,现在做得好是因为做了很长时间,改了很多版以后改出来的。

我觉得作为创业者要把握这个平衡,“屌爆了”是设计师无法明确追求的点,因为跟个人喜好、性格、品位很有关系,所以很难找到一个设计师能帮你做出来几版,或者找几个设计师做出自己赏心悦目的东西,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我认为早期项目做到中规中矩就可以了。
而且所谓的屌爆的设计师一定要找大牌,这些大牌都有自己的癖好,大牌设计师都认为自己的是对的,不一定会按照你想的去改,所以你们最后会不欢而散。但是如果找一些应届毕业生,他们特别听话,你让他改他就怎么改,而且特别勤奋,出活就会特别快。
不一定要创意,但是一定要在比较低的价格做一个中规中矩的东西,追求屌爆或者追求意想不到的设计,后面再找一个人慢慢做,可以一边运营一边做,这是后面的事情。
我们要解决核心痛点,核心痛点不是APP长得美,是解决核心问题。
Bug太多怎么办?眼里要容得下沙子,快是王道。

京东APP,当年特别丑,特别难用,每次在安卓版本上下完单付完钱就黑屏,让你不知道自己买了什么,但是没关系,我还是用,因为第二天就会送到我家里了,我的问题解决了,我的问题是下单之后第二天给我送过来。京东的核心是便宜、快、正品,它的APP闪退,我就再打开一次,丑无所谓,我买的不是APP,我买的是上面卖的东西。
当时我回想起来,我就觉得人家这么大的厂都可以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我们只要满足核心需求就好了。
痛点很重要,为什么在京东买?因为我第二天就想要,我在别的地方买第二天拿不到,这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一定不是APP长得好看,一定不是Bug少。

外包到底好不好?


外包好不好?从综合成本来讲很好,自己雇人前前后后其实特别贵。外包也有自己的问题,外包的响应速度不快,如果上线运营以后需要快速响应,要不断调整,要有自己的团队。
我们跟创业团队这么合作:我帮你解决版本开发的问题,帮你解决版本上线的问题。早期没有人、没有钱,但是上线运营了以后,一定要快速组建自己的团队,因为天天在一起,一个电话他就可以马上改,外包公司有排期,不能做到随叫随到,这是很难的。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大的版本计划通过外包来做比较划算,因为人家这套流水线做得很成熟,但是如果运营过程中需要一些小修改,自己做是很划算的。所以我们觉得外包要解决上线的问题,同时还要自己组建团队,这是作为创业公司应该做的事情。
外包是好的,只是市面上有很多坑和问题,要找到合适的供应商。
谢谢大家!
问答环节
Q1:对于远程异地的服务客户,需求这块有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A1:核心问题是这个东西要有标准化的软件开发流程,不是客户理解了以后回去跟其他人说一下,那同样的一句话从你嘴里说出来到他嘴巴传出去就变了,所以我们需要文档化。
理论上客户应该先给出产品设计文档和原型设计图,他们派出来跟你沟通的人应该是产品经理的角色。我们有几个步骤:第一个叫需求分析,就是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文档,如果需求方自己没有能力做产品文档,我们会先安排一个产品经理跟他沟通,输出一个产品文档;然后再进入开发和设计阶段。
沟通这个产品的需求可以见面,也可以不见面,如果特别复杂,一定要见面,但是也有不见面的。我们也有北京的客户找山东的产品经理的情况,这没有问题,可以根据需求安排。但是怎么保证需求沟通的有效性?就是最后一定要产出文档化。
Q2:外包模式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是不是需要配相关类似产品经理的人和他们对接?
A2:人力外包和项目外包不一样,这个叫众筹。外包分两种:一种叫人力外包,一种是项目外包。
项目外包是我把需求和你沟通清楚,你帮我做出来,不管你怎么做,人在哪里,我都不管,也不用在我公司。
人力外包是需要几个人帮我干活,人力外包意即这个事是持续性的,并且经常性变动。
由于招聘有时间原因或者各种原因,我不想招那么多人,就通过外包方式,因为这个项目可能这段时间用完了就不用完了。
Q3:一个B2B的电商平台外包大概需要多少钱?
A3:你要详细描述项目的功能点,否则没法判断。我觉得可以按照我刚才说的去评估,如果产品第一版不能在三个月时间,十万块钱以内做出来,那第一版肯定做得很复杂。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理念,外包公司做的东西往往是往复杂里面做,因为越复杂钱越多,它的点是把你的东西做得越复杂越好,因为烂不烂尾跟他没有关系。
谢谢大家!
更多创业相关与最新文章点击以下链接
众创学院由京东主办,根据创业公司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化需求,针对性开设系列课程和定制培训,给予创业者全方位的扶持,并整合京东大平台商城、金融、京东到家等众多资源为创业者所用。
合作伙伴:混沌研习社|创业邦|领英中国|36氪|中欧商业在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