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司马推送的第876 个与众不同的人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鲁迅先生笔下看客的姿态,似乎从未有所改变。
新闻事件一个接着一个,我们到底该以怎么样的姿态去面对?
没有人是真正的旁观者,我们都身处其中。
26日凌晨,一条微博和一段不到8秒钟的视频炸醒了每一个原本昏昏欲睡的网友。
零点42分,博主@科学永不止步 发了一张朋友圈截图和两张打码了的视频截图。
截图内容触目惊心,朋友圈底下有发布者的解释,称这是一场“qj”,“那女的睡着了,那男的就你懂得”,“一车老人家”,“我就看看戏”。
“小白”朋友圈截图
基于发布者的留言内容,博主当即联系了警方,同时恳请网友帮助扩散,并在全网范围内征集相关信息以协助警方。
当晚,中山警方连夜展开紧急调查,相关视频陆续被曝出,一时间舆论哗然。
而在多方扩散之下,视频发布者“小白”很快被找到,凌晨2点57分,他通过微博小号表示:“视频是在微信群聊里看到的保存的,并不是本人拍摄”,“不知道事件源头在哪里”,同时也对朋友圈“看戏”的言论做出了道歉。
舆论的方向逐渐有了转变,有人开始质疑,也有人开始猜测。直到当天中午,@梨视频 发布与广西北流警方的语音对话,证实发生地点不是在中山,而是在广西,同时事件真实情况也并不是“小白”所说的“qj”, 而是“事实夫妻”(因为女方年龄不到而没有领证,但双方已经有了小孩)之间的“争吵”
根据录音内容,广西北流警方表示已经对事件展开关注,并且已经“劝男方不要使用暴力”
下午4点40分,@北流公安 发布了一则警情通报,对整个事件做出了解释和回应。
很显然,这又是一出经典的“农村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物。
“不生儿子不结婚”,“只办酒席再领证”,“娃生了一堆证还没领上”......
这些“旧俗”躲在现代文明下根深蒂固的生存了多年,因为这个8秒的视频再一次散发出了恶臭。
而比这些旧俗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事件中围观者们的态度——
整个公交车上,面对姑娘的哭喊,没有一个人制止或是出声询问。
车照常开,有的乘客看了一眼之后就扭过了头,司机甚至用方言说了一句“不要打坏东西”。
还有人拿出手机录下了一段视频,发在了微信上,于是这段8秒的视频就重复的在多个微信群里流传。
从25日下午到26日凌晨,我们无法判断有多少人看过这个视频,更无法揣测像“小白”所编造的谣言,是不是还有更多个博人眼球的“版本”?
他们用“看戏”的姿态来看待视频里女孩子的哭喊和拉扯;在警方介入真相被通报之后用“反转”来形容整个事件;用“打脸”来嘲讽积极联系警方的博主。
最后,当北流警方发布了警情通报后,有一大批人涌入原博主的微博冷嘲热讽,甚至干脆利落的举报了原博主。
“警方已经辟谣,是家庭矛盾,造谣误伤无辜城市。”
这些举报人的论证也很“眼熟”,在电影《盲山》里,面对着哭喊的白雪梅,车上有人说“这他老婆,别管闲事”,也有人说“你们家的事,别耽误我们的时间啊”
我们姑且不谈所谓的“事实婚姻”到底有多荒谬。
退一万步来讲,哪怕当事双方是领了结婚证的合法夫妻,在公共场合,妻子哭喊着被丈夫“扛着”“摔回”座位上,围观者们“看戏”的姿态就是理所应当的吗?
美国ABC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个实景节目《what would You do》,节目会假定在一个虚拟环境中,在隐蔽处安设摄像机,让演员扮演各类处于需要帮助的角色,如自闭症儿童、流浪汉等弱势群体,当他们遭到欺负时,周围的人会怎么做,考验现实中人们的真实应对。
其中有一期的主题是:如果你在餐厅看见家暴,你会这么做?
两位演员装扮成满脸淤青的妻子和暴躁的丈夫。
第一遍试验,在餐厅里,丈夫一直不耐烦的斥责妻子,边上一位大叔默默听了很久丈夫的指责,最后还是选择了站起身离开餐厅
在事后的采访中,他的回应是“我觉得这不是我该管的事”
第二遍,丈夫还是不停的斥责,旁边的男士始终不发一言,甚至连头都不曾转过去。直到丈夫摔门离开,留下妻子一个人在餐厅哭泣,与妻子目光接触时,他问了一句“你还好吗?”并且主动提出“可以载你回家”。
事后,男士的解释是:“打算离开后报警”“搞不好丈夫会有枪”。
直到第三遍试验,才有男士主动上前,以一种硬扛的形式制止了丈夫的辱骂,也是在第三遍,才有人拨打911报警。
同样的内容,在中国版《你会怎么做》上,有一期一模一样的场景还原,节目里一共有两次实验结果。
第一次,听着丈夫不断地斥责,旁边的一桌中年女士时不时的回头张望,却始终没有起身。
当丈夫挥挥袖子离开后,她们坐在座位上边吃边问起了妻子的情况。
“你是哪里人”
“你老公不爱你”
“没钱算了”
“我们给你一百块钱”
第二次,丈夫开始动手,边上一桌的年轻男子在犹豫几次之后,终于站起身,拦在了丈夫面前询问情况,并且表示“好好说话”。
当丈夫离开后,男生尴尬的站在妻子身边,对着同伴手足无措的摊手。
事后,男生的解释是“没有立刻上前,因为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
节目用两个实验结果和一句话告诉观众“你的不容忍,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而这一期节目的播出时间是2016年的12月22日,相关专辑播放次数是32.3万次,单期评论153条。
这一句“不容忍”早在两年前就已经以这样一种方式,反复出现在我们眼前。
如今在北流的公交车上,人们却依旧沉默的容忍了女子的哭喊。
节目中《反家庭暴力法》通过主持人的旁白出现了一次又一次,但是实验里没有任何一个人选择报警。
在大众的心里,家暴,依旧只是夫妻之间关上门才能解决的事,“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俗语的影响力也依旧大于法律。

因为是“家务事”,所以今天,
车上的乘客沉默,网上的看客嘲讽。
看客们在北流的公交车事件中等来了他们想要的“反转”,他们兴奋的指责最初发声的博主。
“脸疼吗”
“上蹿下跳瞎带节奏”
“都辟谣了就是夫妻矛盾”
这些互联网时代下围观者的姿态,和17年前一部禁片中某些看客的姿态如出一辙。
《车四十四》,一部11分钟时长的微电影,用类似的场景,和类似的情节,也同样用“反转”,却给出了最让人恐惧的结局。
女司机开着一辆44路公交车驶在路上,车上坐满了乘客,有人抱胸望着窗外,有人和旁人在低声交谈。
一路沉默,直到两名持刀的劫匪突然出现,他们拿着刀威胁乘客把钱都交出来。看得出来,所有人都被歹徒吓到了,乘客们哆哆嗦嗦的取出身上的钱。有一位老人试图反抗,却被劝阻:保命要紧。
在歹徒抢了钱之后,出现了电影的第一个反转。
一名歹徒看了一眼女司机,又看了一眼车上满满当当的乘客,二话不说直接把女司机拖下了车。
女司机尖叫呼救,乘客们低头不言,甚至不敢抬眼。直到女司机被人拖到远处,才有一名男性乘客开口问道“怎么都坐着呀?”
回答他的依旧是整个车厢的死寂,没有一个人从座位上起来,那名开口询问的男性乘客犹豫片刻之后,一个人下车冲向了歹徒。
这个时候车厢里的乘客们却集体“活”了过来,齐刷刷的探出头“观看”起了窗外的“好戏”。
许久之后,男乘客被刀划伤,女司机从歹徒手中逃回到车上,看着满车的乘客无言,回应她的依旧是沉默:车上没有一个人出声,乘客们就这么不发一语地注视着满身伤痕的女司机。
从头到尾的沉默。
随后,电影出现了第二个反转。
当唯一出声的男乘客跌跌撞撞的走了过来,因为没能救下女司机抱歉的说了一句“对不起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对于这个唯一下车救她的人,女司机却让他“下车”并把他的行李都扔了下去,随后关上车门,开着44路公交车扬长而去。
电影的结局,依旧是反转。
男乘客在半路遇到了一车警察,发现原本的44路车上,一车乘客连同司机,全死了。
比电影结局更可怕的,是出现在片头的一行字:以真人真事改编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鲁迅《药》
鲁迅先生笔下看客的姿态,这么多年来似乎从来都没有根本的改变。
但所幸这个围绕着的半圆逐渐有了缺口,有一部分人开始以各种方式从“旁观者”的群体里走了出来,他们并不完美,但他们在努力做出改变。
同时也有更多的人以更丑陋的嘴脸加入了这个看热闹的半圆里,他们不仅对着圈内的人指指点点,更开始嘲讽那些试图改变的人:“你只是想红,想涨粉而已”。
我们可以确定,类似的事件,绝不是第一次发生,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但我们无法确定,在经历了这一场风波后,下一次,是不是还会有人毅然决然的站出来说话。
十年饮冰之后,热血是会凉的。
参考:
新浪微博@科学永不止步,@田小野一直在奔跑,@梨视频,@北流公安
截图来源:
《车四十四》视频截图,视频来自腾讯视频
《what would you do》视频截图,视频来自b站,up主:阿上帝
《你会怎么做》视频截图,视频来自爱奇艺
《盲山》视频截图,视频来自优酷视频
内容合作微信:youshuguang1
商务广告投放微信:ysg-AD
电商合作微信:ysg-AD(添加时请注明电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