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句话,收于中国小学生人手一册的《新华字典》,作为一个例句,示范了“冒号”的一种常见用法,“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面,以总结上文”。
但是在现在的人们看来,三人的“光明前途”或许是有巨大差别的。
有网友在网上写微小说,对这三位小伙伴的人生境遇,进行了基于合理想象的再创作。人生万变,但“张华”的情节往往不离其宗,自在高考中考上北大后,他的生活就是运交华盖;文章要做在“李萍”或者“我”的身上,往往越魔幻,越狗血,反而显得越合乎情理——无论付出多少的个人奋斗,却经不住历史进程的碾压。而命运的十字路口,回头去看,就是若干年前“我”在畅想“光明的前途”的那个时刻。在通过高考完成了大分流之后,这三位小伙伴就已经注定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所有人生的可能性在那个分流的时刻就已经框定了的。
1
美国学者帕特南教授在书《我们的孩子》中详细的描写了在美国阶级对于下一代的影响,虽然是美国的事迹,但却引起中国父母的广泛关注。
帕特南这么一个“小生意人”的儿子,祖上没人踏过大学的门槛,怎么就成为哈佛大学的名教授了?在帕特南看来,出身于克林顿港的一个平凡家庭,能有今天的成功是来自他的个人奋斗。但是同时他认为“1959届的中学生可以靠自我奋斗来改变命运,但时过境已迁,“我们”可以做到的,“我们的孩子”却无法做到。”
基于贫富的阶级隔离越来越森严,由此将“合众国”区分为不可同日而语的两个美国,出生于什么家庭以及出身于哪个阶级,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命运。
当我们的主流社会科学仍视“阶级”分析法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时,美国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却在研究中身体力行地将“阶级”带回来。看看帕特南的原文吧,教授说的没有半点迟疑:
“在当代美国,一道社会藩篱正在成为50年代不可想象的新顽疾:孩子们的阶级出身。”
在全书中,帕特南用父母的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来定义孩子的阶级出身。横亘于两个美国之间的,是密不透风的阶级之别。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帕特南用托尔斯泰的名句来浇灌自己心中的块垒,“有钱人的幸福总是相似的……但现如今的穷人要不幸的多”。
2
在《我们的孩子》的中文版封面中描述着:虽然同样生活在星条旗下,但在奔向人生成功的跑道上,孩子们却出发于不同的起跑线,决定你是要跑满全程,还是只用半程就可以走向人生巅峰的,是你的阶级出身——说得直白些,你有一个富爸爸,还是穷爸爸。
而最可怕的是,比你富有的人,还比你更努力。
之前现任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之女金刻羽,在网上大火了一把。
报道中对金刻羽(学霸、女神、公主的三位一体)的介绍:
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
热爱文学和艺术,钢琴和单簧管技艺都达到了专业级水平;
她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课程;
25岁拿到了哈佛经济学的博士学位……
83年的她现在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宏观经济学教授;
而她的父亲,就是前财政部副部长、前中金公司董事长、现亚投行掌门人——金立群
什么叫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
当然,金刻羽的优秀和成功程度并非个例。据美国中文网报道,每一年哈佛大学的学生媒体 The Crimson都会对哈佛大学新生进行一次真实调查版的真心话大冒险,问题范围从 SAT 成绩、兴趣和家庭收入,到政治观点,甚至到性生活和取向等各个方面。
在2020届班级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 16%的学生家长年收入超过了50 万美元。 相比之下,约15%的学生家长的年收入低于4 万美元。
在被调查的白人学生中,有 20% 的家长每年收入超过 50 万美元。在同样的家庭经济条件下,只有 13% 的亚洲学生、 8% 的黑人和非裔美国学生、以及 11% 的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语国家的学生表示达到了这个水平。
相比之下,那些来自不太富裕的经济背景的学生更有可能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将近一半以上的“第一代大学生”的家庭年收入低于 4 万美元。
家庭年收入超过 50 万美元的学生中,有近50%的家庭都拥有“裙带关系”,也就是说,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中至少一位曾毕业于哈佛大学。这意味着他们在申请哈佛的过程中会被优先考虑。
3
一个精英的诞生,跟家庭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一个精英的诞生,跟家庭因素到底有多大关系呢?
2017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被记者采访的一段文字说出了大部分人一直不敢说出的心里话。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生活在北京的他在学习的确实比很多农村孩子能走很多捷径。
不得不承认,“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中国现有的公共教育环境下,大部分被家庭背景所影响,包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育的理念和对教育的投资。
但是生活在普通家庭的孩子该如何打破这种“教育阶级”壁垒呢?
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打破教育壁垒的有效手段。就像哈沃在线美教小班课课程,农村的孩子、二三线城市的孩子通过电脑或者ipad就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北美英语教育。
通过哈沃在线英语课程,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可以跟随北美外教老师学习英语,享受与北上深一线城市一样的英语教育,讲一口流利的北美英语。
现在哈沃在线美教小班课推出“0元领取一周美教课”活动,家长可以免费让孩子体验一周纯正的北美外教课。
福利领取区
孩子的出身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在有限的能力里有机会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水平。未来的二十年里,无论下一代面临着怎样的阶级分化,但是孩子所受的教育一定能帮助TA有更好的人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