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我就是演员》开播。
相比于备受争议的第一季,评论普遍认为这一季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升,口碑算是立住了。
节目评委阵容壮观,除了章子怡不变,吴秀波和徐峥惊喜加盟。
除此之外,节目组还邀请了陈凯歌、贾樟柯、许鞍华、陆川等多位导演担任舞台指导。
第一期到场的,是陈凯歌。节目中凯歌导演的点评一针见血,收获无数好评。
三组演员中,又以任素汐和左小青的《一九四二》最为精彩,看哭了无数人。
舞台剧出身的任素汐演技精湛,表演极具冲击力;同样为实力派的左小青,演绎也很出彩。
这两位演技精湛的女演员,让人想到了上一季的蓝盈莹辛芷蕾。更让许多人感叹,“流量小花遍地的年代,大青衣都去哪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青衣断层的问题。

今年三月,网友@RAIN渲开脑洞创造了一部精英女性职场剧。
这部并不存在的剧,由袁泉、俞飞鸿、陈数、曾黎主演。讲述了四位不婚主义的职场女性,她们,“脸自由,想爱谁爱谁。”
@RAIN渲表示:
“该剧没有家长里短,没有婆媳争斗,没有小三出轨!所有糟心的剧情都没有!”
仅凭一个故事大纲,几张海报,就获得了十几万转发点赞。四人之中的曾黎、陈数也发微博表示感兴趣。
有网友评价,
“看看我们的影视行业已经堕落到什么地步,把观众逼到自己上阵想剧本,把女演员逼到自己发微博求角色。”
这一事件最直观地暴露了观众长期以来对大青衣的渴望。
所谓“青衣”,与“花旦”相同,都是指在影视剧中挑大梁的女性角色。
但“青衣”型演员,往往知性端庄,严肃正派。除了《淑女的品格》中的四位,典型的还有蒋勤勤,蒋雯丽,许晴等。
陈建斌的妻子蒋勤勤就属于典型的大青衣
青衣型演员,普遍对作品、对自我的演技有较高的要求。
比如蓝盈莹,是北京人艺重要的大青衣,《演员的诞生》火了之后,她在采访中的反应很平静:
花旦易成,青衣难得,再火我都会回去演话剧的。”
我是青衣,不是花旦,我越有人生积累,戏才会演得越好。我是实力派,不是偶像派。
蓝盈莹在《演员的诞生》中和章子怡合作演出
而“花旦”,是指高人的年轻女演员。
2000年伊始,《南方都市报》第一个用“四小花旦”这个概念来形容在当时影视圈具有极高人气的“赵薇(小燕子)、章子怡(玉娇龙)、周迅(小太平)、徐静蕾(文慧)”四人。
随着年龄资质的增长,四人各有成就,早已超出“花旦”一词。
之后,“四小花旦”几经迭代,当前,百度百科认证的是“周冬雨、郑爽、关晓彤、杨紫”四人。
然而纵观近年来花旦名单可见,它和“流量”绑的越来越紧,和作品角色越来越远。
“流量小花”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有着庞大粉丝群,迎合市场需要,具有很高的曝光度和商业价值的女星。
现在说“小花(旦)”,几乎是没演技的代名词。
这样的转变,还要从2011年说起。在此之前,内地偶像剧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日渐成熟。
这一年在电视剧产业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宫锁心玉》和《步步惊心》开播并大火,前者开启了以于正为代表的“阿宝色古偶”时代;后者则成了“IP”热的开端。
从此,偶像剧横跨时空同时霸占了现代和古代。
以历史厚重感著称的古装剧,原本是大青衣最后的土地。但在“IP”和偶像剧的夹击下,很快溃不成军。
所谓IP,即知识产权,对于电视剧来说就是改编早已成名的作品。
这就意味着,剧未播出就自带热度。而流量明星,几乎相当于“人形IP”,跟原作品搭配起来几乎就是收视保障。
为什么IP+流量的模式,在我国如此流行呢?
这其实跟我国的电视剧产业形态密切相关。在我国,电视剧实行“预售制”。一个电视剧刚刚立项,就要去签演员、拉投资、谈播平台。这时剧本还没写出来,平台只能通过剧的类型和卡司阵容判断播出效果。
具有高商业价值的大“IP”和流量明星,自然就成了热度的保障。
而其他国家,比如韩国,电视剧是“制播合一,边拍边播”,能够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本。
韩国三大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多是由下属影视公司制作。电视台会事先要付给影视公司一半的制作资金,所以制作公司没有资金压力。只要把剧本做好,戏拍好,就会有电视台来订购。如此一来,电视剧承担的风险就要小得多。
而我国的电视剧产业模式,则导致了剧种和演员类型的单一。
曾在《战长沙》、《大秧歌》中有亮眼表现的杨紫,在访谈中讲过这样一件事。
她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喜欢的剧本,停工半年为这个项目做准备。然而事到临头,她却被换掉了。
因为资方对杨紫的热度存在质疑,怕剧播出效果不好。因此临阵换将,重新选了一个更有商业价值的明星。
杨紫说,“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演员是要有商业价值的。”
无数大青衣都是倒在了资方的这种“担心”上。
因《奇葩说》走红的编剧柏邦妮说,她曾经也想写过一部类似《淑女的品格》的戏。
但拿着设定找到制片人之后,对方给她算了一笔账:
“四个女明星,片酬少说六七千万;三个男性角色,一个一千万,这已经一个亿了,还没算制作费。”
“一亿三四千万的戏,不撕逼,无IP,不用流量,谁敢冒这个险?”
这就是为什么,哪怕观众早已看腻了玛丽苏+整容脸,电视依旧被这种类型霸屏。

这种青衣在影视剧中吃不开的现象,也影响到了表演院校的招生。
《我就是演员》的指导老师刘天池,在一档节目中讲到过近年来中戏招生标准的变化。
在学生形体气质方面,以前偏向于脸庞稍大,身形较长的大青衣类型。因为这一类型在舞台上更具张力。
但随着话剧的需求量越来越少,影视剧越来越多,院校的标准也变成80%都在为影视剧选人。
选什么样的人呢?选富有少女感的“小脸型”。相比青衣脸,这一类在影视剧中通常更容易受欢迎。
艺术院校,是培养演员的摇篮,院校招生的标准决定了未来几年演员的类型。是以此后的几年,青衣型的演员几乎在新生代绝迹了。百度搜索“四大青衣”,还停留在“张静初、蒋勤勤、曾黎、苗圃”的阶段。
十年之前,电视剧情节紧凑,人物灵动,美人各有各的风情。对比当前屏幕上千篇一律的情节和面孔,不禁让人担心00后的审美养成。
不过幸好,尽管国产剧有着超长的反射弧,也终于开始发现观众的忍耐到了极限。
《琅琊榜》等精品剧的逆袭,让人们看到,好剧一样可以靠质量取胜。
一批诸如《海上牧云记》、《军师联盟》等主打口碑、追求化道服的新剧让蒋勤勤等大青衣重回市场。
而《淑女的品格》也已被立项,陈数将作为主演之一出演。
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市场。”
观众的偏好决定了市场,也就决定了演员的职业规划。
真正的选择权,其实一直握在你的手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