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热爱不务正业的亲子育儿号,为了帮爸妈省孩子学费,之前已经顺手拔过不少产品的草了。今天被我们盯上的是很火的海淘产品日本产海的野菜洗,也就是传说中可以洗菜去农药残留的贝壳粉。
之所以要辛苦自己,动手试验,不是想探寻贝壳粉主要成分,因为贝壳的组成主要就是碳酸钙,因此贝壳粉作为贝壳加工物质,主要成分也不会太另类。让我们好奇的是贝壳粉的核心卖点:洗完蔬果,水面会出现油膜。于是我们将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看看
为什么会生成油膜,是因为吸附农药么?
试验器材:
一瓶贝壳粉,pH试纸,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碗,传说中农药残留最多的蔬果:超市便宜草莓一盒。
我们将草莓分成两个组,先取出一组,将贝壳粉倒入水里,放入草莓浸泡。浸泡后的确有油膜状物质在水面生成。

然后将另外一组也放在玻璃碗中加水,但不加入贝壳粉,只是泡草莓,浸泡完取出草莓,再放入贝壳粉。结果一样有油膜生成。

两者对比发现:无论贝壳和草莓是否接触,都会出现油膜,这表示油膜不是贝壳粉吸附草莓表面农药而生成的。那油膜是不是只是贝壳粉和溶在水里的农药反应呢?
于是我们直接在玻璃碗中加清水,加贝壳粉,搅拌静置。哈,仍然有油膜生成。


这下我们可以断定:油膜的产生和草莓或者农药毫无关系。那这层油膜是什么呢?
我们将贝壳粉倒入水中,可以观察到溶解度很低。测量饱和溶液的
pH
值在
12
附近。

而放置时间较长之后,玻璃碗壁的水线附近,有油膜生成的白色污垢,很难清洗。而加入醋后清洗变得很简单,这个东西太眼熟了吧......这样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污垢/油膜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的水垢:碳酸钙CaCO3
前面提过贝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不过碳酸钙不是
pH=12
左右的强碱,谁是呢?氢氧化钙
Ca(OH)2
。这就是神奇贝壳粉的真面目:厂家将贝壳粉中的碳酸钙经过中学化学教过的两步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钙。
CaCO3(加热) = CaO + CO2
CaO+H2O=Ca(OH)2(放热)
这解释了为什么瓶子上说明会写倒入水里可能会放热,因为贝壳粉中可能混杂一定加工中剩余的氧化钙,而氧化钙和水反应是大量放热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淘宝店主很好心的提醒我们一升只要倒1-1.5克。因为氢氧化钙溶解度很低,室温1升水溶解度大概是1.5克。
当氢氧化钙溶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水面的氢氧化钙会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也就是水垢,因为表面张力的关系,碳酸钙会浮在表面,就是被吹嘘成吸附农药生成的那层。各位家里还有贝壳粉的,可以试试倒进白水里面搅拌静置放一会,重复我们的实验看看结果。
答案就是:所谓神奇的吸附农药功能是不存在的,生成的“油膜”跟吸附农药无关,甚至跟蔬果都无关,是贝壳粉溶液和空气反应生成的水垢。而贝壳粉的真相,就是3块钱一公斤的氢氧化钙。
很多人喜欢用碱性物质洗蔬果,认为这可以除去酸性的农药,而事实上农药中酸性的并不多。用强碱的贝壳粉洗菜,除了口感不好以外,如果出现吸入粉尘、飞溅进眼睛、刺激皮肤、或者没清洗干净吃下去,可都不好玩。
符合国家标准的蔬果,农药残留量都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即便真担心,最好的清洗方法的是在自来水下面搓洗,然后能削皮的削皮。浸泡、尤其是加入酸或碱浸泡,反而容易破坏蔬菜表皮,让表面的农药进入内层,更难清洗。
最后需要提醒一下喜欢去日本购物或者海淘的读者,日本好东西很多,比如什么电饭煲、游戏机、高达模型、0.01之类。但不靠谱的东西也很多,日本是伪科学重灾区,大量的小作坊型的株式会社用自创的伪科学来谋生。很多在日本卖不出去的东西,到了中国就成了神奇商品。遇到自己不了解的技术要多做功课,比如在在雅虎日本地图上搜一下生产贝壳粉的汉方研究所株式会社(翻译过来就是:中药研究所有限公司),就看到下面这个小房子了。

发送“拔草”可以看到我们之前拔草或者准拔草的东西,比如55度杯、焖烧杯、随身除菌卡、海淘儿童药等等。
发送清洗可以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一小时爸爸看到如下文章
《化学家的洗碗秘诀》
《化学教授爸爸如何给宝宝解释表面活性剂》
《消毒皂在美禁售,孩子应该消毒还是“不干不净”》
《被冤枉的荧光剂,多一次转发少一件被丢弃的无辜衣服 :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