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是必要的,但是怎样布置作业却大有讲究。如果重复性作业比重过大,不仅低效,占用学生过多时间,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新型作业,不仅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还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受学生的欢迎,一起来看看吧。
数年前,为了研究作业布置问题,我们针对当时作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意在了解作业量是否合适、学生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作业类型、学生每天做作业花费的时间、学生除了完成作业外还会从事哪些活动等。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天做作业时间大约一小时,有部分学生认为作业难度较大、量稍多,作业形式单一,最不喜欢的是重复抄写类作业;希望老师布置一些有趣、能实践的作业;除了完成作业外,最喜欢的活动是阅读和运动。
这次调查的结果既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又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在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传统作业观里,作业常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惯性思维作用下,教师往往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而且这些作业多以重复和巩固类为主,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以教师为主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布置一定要改,但改的方向在哪里?依据调查结果,学校组织中层教学骨干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转变现有观念,不是布置重复性作业学生就能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一旦因为不喜欢作业而失去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原动力也会随之丧失。失去学习动力,更遑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应了解跨学科知识以及每个学科与实际生活、科学技术、人生等各领域之间相互沟通的教学内容,要能综合运用各种能力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这些变更促使我们在课程、教学和作业方面作出相应改变,为学生发展适应社会所需的能力搭建平台。因此,为了进一步践行“乐学、会学,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不断反思中我们开始了作业改革实践之路。
让学生自主选择的假期综合性探究作业
我们从小角度切入,首先从假期作业开始改起,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让学生的假期生活不仅过得快乐有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生活与学习的能力。
学校以学科年级为单位研究设计假期作业内容,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探索作业布置的可行性,明确假期作业改革要基于教材、基于本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学生生活现实,尽可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最后确定的“新型”假期作业的主要形式为各学科综合探究性作业,如数学学科请学生收集编码的相关知识以及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用A4纸以数学手抄报或数学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科学学科请学生查找收集有关果实,了解果实的种类、构造、特点、名称以及果实的用途等,自编果实小报,也可以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还设计了自选项目供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完成。自选项目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实践型、开放型作业为主,设计包括“关于阅读”“关于社会责任”“关于交流与沟通”“关于自我管理与家务”“关于身体健康”“关于理财”“关于艺术科技审美及传统文化”七个类别。
每个类别列出若干小任务,共计30-40项,如帮家人记账、学会存款、承担一项家务、节约用水用电、学会控制情绪等小任务,真正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
这次假期作业改革不仅是教师个人努力的成果,更是教研组智慧的结晶。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得到教师的认同和积极参与,由此学校将教研组建设放在关注教师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教研组的工作职能也随之有了较大改变,从过去的备课型组织转化成具有教研、科研、培训等职能的新型教研组织,达到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解除困惑的目的,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直至今天,我们的假期作业仍在不断地改进创新中。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智力发展水平,日常作业布置从形式到内容都开始改变。通过研究,我们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综合实践性作业和选择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如语文学科的拼音、词语、课文朗读等;综合实践性作业重在综合所学知识探索性解决问题,如数学学科的“设计美丽图案”“生活中的方向”等;选择性作业重在学会自主选择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如英语学科的“自愿完成图画形式的My School”。
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日常主题作业
2013年,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团队前往芬兰赫尔辛基当地小学学习培训,深入当地学校的高年级听课。当时芬兰还未正式启动场景主题式教学改革,但听课中我们发现,这所学校教师的上课方式都是基于主题的项目式探究,综合性、整合性、问题性、思考性非常强,学习方式以合作为主。
课后交流时我们得知,准备这样一节课通常是多个学科的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向学生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此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很有挑战性。
这种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作业,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利于运用跨学科整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革呢?
其实,我校一直以来就有跨学科教师听评课制度、学科组内集体教研制度和跨学科年级大组“整合”集体备课的传统,这些都为结合教材寻找共同主题的活动设置、综合性实践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比如,我校二年级结合“传统游戏”开展主题活动的前期作业,就是将培训学习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我们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听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为目标,设计学生课外作业。
作业内容包括:调查你们所了解的传统游戏有哪些(涉及数学知识的调查与记录、大数的加减);写出游戏名称、介绍游戏来历、制定游戏规则、确定宣传口号(涉及语文的收集整理、阅读理解、自主识字、语言组织与表达等);为传统游戏主题活动设计场地位置(涉及数学认识图形、方向与位置);以一个游戏为例,说明每个学生完成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主题活动需要设几个摊位(涉及数学时分秒、除法知识),作业完成形式为小组合作。
教师们还注重活动结束后的评价设计,让评价目的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还关注方法和情感;评价途径不只有教师,还可以有同伴和自评;评价功能不只是诊断教学,还要兼顾育人;评价结果的呈现不只是等级制冰冷的得分,还可以是表情图或者温暖的文字。
在此过程中,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充分发挥了主动性。最终,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内容圆满完成了主题活动,这对教师、学生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设计好这项主题作业,二年级教师们整整研究了一个月,反复修改调整,既要兼顾知识运用,也要考虑能力如何提升,这种作业不是现成书本上练习题的简单修改,而是教师创造性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他年级教师们的每一次主题作业设计也都要经过研读教材、讨论交流、寻找资源、反复筛选、确定主题等环节。
如数学学科设计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题作业,包括三年级的“同悦杯啦啦操徽标设计”、六年级的“让数学走近我们的生活”等,这些主题作业通过“做”拉大了作业的“长度”和“宽度”,通过“做”让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还有英语学科设计的结合教材话题的主题综合实践作业,包括四年级的“My Travel Plan”,六年级的“My Free Time”等,充分给予学生表达和拓展空间,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生活相联系,进行知识迁移,促进学科能力的提升。
这样的作业改革能不能让孩子接受,让教师成长?学校又进行了第二次师生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对综合性主题作业的接受度很高,他们喜欢的作业类型排在前四位的有:动手实践类、趣味活动类、户外运动类、阅读或写作类。此外,学生还对学校的作业改革提出建议,希望实践类作业更多一些,并且兼顾每个学科,这与我们的综合性主题作业改革法方向一致。
教师们则认为,这种作业形式看似不再需要大量批改基础类重复性作业,从时间上好像轻松了许多,但这种主题式作业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整合课程、创新设计的能力,还要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未来发展的方向去考虑。无形中,教师的学科和跨学科素养、课程素养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学校的教研活动也开展得热烈、实用。
师生的认可成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作业改革的动力,学校又将这种主题性作业布置纳入假期作业的布置中。比如,去年四年级的“旅行中的故事”主题性作业,语文学科要求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旅行的经历、当地的风俗文化、游览后的感受,并配上照片、图片、路线图等,绘制成一本旅行日记;
数学学科要求记录自己暑假一段旅行中每天的行程、每天的消费支出,将每天的行程制成折线统计图,将每天的消费制成条形统计图,并根据记录和统计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及思考;
英语学科要求用学过的英语知识为假期旅行制订一个详细计划,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制作,包括旅游地点、出行时间、成员、交通工具、活动等;
音乐学科要求以“旅行中的音乐文化”为题,写下你在旅行中所了解的当地的音乐文化,也可以学唱当地的歌曲;
科学学科要求在旅行中观察一种或几种植物的花,辨认是完全花还是不完全花?有哪些是当地的植物,它们的名字叫什么?长得什么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介绍,配上照片,把以上内容制作成旅行书中的一页;
美术学科要求用相机记录自己的旅行故事,做成图配文的形式。这种主题性作业,满足了问卷中学生要求的兼顾各学科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假期作业单后面,我们还设计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进行自我评价选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假期生活、学习习惯、自我规划等进行反思。
新的教育理念赋予了作业新的内涵,在学生作业改革中,我们不断反思改进实践探索之路,逐步丰富了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由过去的传统形式变得更加开放、综合,更加多元、创新。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第20期,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  朱  哲
微信编辑 |  吴玲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推荐阅读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