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的普及,也给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上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孩子成为了“手机控”,有的偷偷带手机来学校,有的一回家就抱着手机不放,让老师和家长们头疼不已。手机管理是“堵”是“疏”,您有哪些好的经验呢?此外,您又是如何指导家长管理孩子使用手机的呢?
在上周的【每周一问】中,我们收到了很多老师的留言,赶快来看看吧。
上周问题
〖手机管理是“堵”是“疏”,您有哪些高招?〗
@[嘘]不方便透露姓名的葫芦娃(山东淄博临淄齐陵二中 张强):  接受动机,疏堵结合
首先,接受学生玩手机的动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孩子上网、玩游戏也有一定的动机。女生聊明星八卦,通过网络聊天得到了归属感,满足了自己的社交需求。男生玩手机游戏,通过游戏,实现了自己竞技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其次,面对“手机控”,还要疏堵结合。情急之下没收学生的手机,容易导致学生逆反、脾气暴躁、任性等现象,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办法:
循序渐进法。
引导他们每天控制玩手机的时间,从每天1小时,缩减到半小时,慢慢缩减到10分钟。

以身示范法。家长、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长时间玩手机,尽量多与学生谈话交流。
精力转移法。课下、课外活动时间,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文娱比赛、课后辅导、观看文化类电视节目等等,想法设法帮助学生充分利用“闲散时间”。
能力增长法。教学生使用手机获取网络知识,分享学习心得;指导学生学习拍照、录像技术,和学生一起做微信公众号,将日常生活的点滴、校园生活纪实通过图文展示出来……
@阿猛  (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郑先猛): 堵疏相间,实效尽显
当我们发现孩子痴迷手机时,我认为要先切断源头,让那颗痴迷的心先冷却下来。
没收手机是为“堵”,父母孩子双方冷处理,面对面交流沟通始为“疏”先。痴迷手机必有因,许是迷恋手游,许是贪恋QQ微信,还是其它效用,交流知其情是疏导的第一步。“疏”于“使用”,让手机成为“无效工具”,和老师同学们沟通,共同“拯救”,让手机联系的需要成为“0”。“疏”于“转力”,痴迷手机游戏的方式最为难缠,心魔难恹,和平谈判,优秀嘉奖是一种;严格控制,周末放松十分钟是一种;父母示范,读书、公益、郊游等转移注意力是一种。家校同管,堵疏相间,效应共生。
@秦小小: 在“原件中找原因
其实孩子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成了“手机控”。所谓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复印件出了问题,应当在原件中找原因。是“疏”还是“堵”?“堵”是堵不住的。釜底抽薪,追根溯源,应该从孩子的家庭生活开始,从身边的人开始。比如家长耍手机时可以悄悄的,放在一本书里夹着看!甚至,孩子在身边的时候不玩手机。有空闲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或者出去运动~哈哈。
@Dgs (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 顾盛栋: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与其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不如将其化成孩子成长的利器。
 1.明确使用时间及使用目的。除了放学时候联系家长,其余时间我明确学生在校不准使用手机,如有特殊情况,可用我的手机。(若携带情况较严重,建议可以做一个“手机停机坪”布袋)
 2.签订“使用手机协议”。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一次“平等谈判”,谈妥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段以及玩的内容以及违反后果,最后进行签字。白纸黑字,可以省去家长不少苦口婆心。
 3.最好的当然还是培养孩子兴趣,感受生活的情趣。手机上瘾,更多的还是因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乐趣,多陪伴孩子,多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到生活中的小美好不只有手机。
@行云: 有堵有疏,双管齐下
我们是中职,手机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泛滥,我经过许多尝试,最终是有堵有疏,双管齐下。1.我们班级住校,入学不久,主题班会课,学生讨论手机的利弊,我播放从网上搜索的关于手机不良后果的案例。2.和学生一起制定班规,白天收齐手机,放办公室统一管理。3.班长,团支书,卫生委员,体委带手机,利于我传达信息。4.一周表现好的1至2名学生,可以奖励带1周手机。5.一周表现差的1至2名学生,我保留一周手机。6.有快递接收的学生,或家庭有重要事的学生,当天可以带手机一天。 
@秋天:  划好红线,加强监督
在学校里先划好几条红线,如手机不进教室、不进宿舍。周末在家控制几种行为:如游戏时间和家长商量决定 ,家人团聚时不要只顾玩手机,在家时随时接受家长检查浏览的网站。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带手机进校园的,家长事先告知班主任老师。
@张仿刚:  安装手机箱
教室内可安装带有锁具的手机箱子,用来专门存放学生手机。规定进入教室要关机,且放入手机箱子,放学后方可取出。手机箱子由专门的班干部负责。
@门前一条河:  疏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现在几乎所有孩子都玩手机,像李冰的都江堰,疏是唯一有效的办法,从自身做起,少玩手机,当周末孩子想玩手机时,和他一起玩,设定时长。
@Rosemary:  控制好时间
我觉得复旦大学沈奕斐老师的想法很好,可以给孩子手机,约定三章,控制好时间,比如说10分钟,十分钟一到就收手机。
@安然♡:  家长做好表率
关于手机的使用,家长是表率。如果家长整天抱着手机,就会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手机是一个特别好的玩具。自律的家长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或者至少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手机只是一个工具,比它重要的事情多得是。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四小学  斯航峰:  变“堵”为“疏”
我认为让孩子完全不接触手机是不现实的。在我班,我对手机管理是慢慢转变策略,从“堵”变为“疏”,经常与孩子沟通,形成“计划+约定”模式。
第一、制定详细的学习生活计划,合理规划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定时定点定人地管理孩子玩手机。
第二、下载资源丰富的学习软件,让孩子把玩手机用在正道上。
第三、学会控制,不要过度依赖手机。告诉孩子什么时间该用手机,并用手机做什么事情,比如适当让孩子听听音乐,释放压力等。
第四、制定相应的班规,如果发现孩子有违反规定的行为,以计分制扣其德育分。

@禾 @ 斗: 思想教育,家校联动
以思想教育为首,利用主题班会课,分析玩手机的危害,签订手机公约,形成正面舆论导向,全体同学互相监督;家校联动,从源头进行教育遏止;对于个别违纪带手机学生,第一次发现,班主任保管一星期,第二次发现保管一个月,第三次发现保管一学期;若班内手机数量较多且屡禁不止,可安装手机信号屏蔽器。
@离离如如(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蔡炜): 引导是关键
小学生正是大量吸收新知的时侯,鼓励学生学会使用手机的搜索功能,有利于学生搜集资料。引导他们整理有用信息是关键。小学生的安全是家校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孩子们普遍戴着电话手表,方便家长定位与接送。如果养成依赖习惯,孩子的自理能力会削弱。如果学生无特殊情况,教师可以规定他们进校门关机,出校门开机。这规定也能使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时间不会被杂事干扰。
@zay: 硬堵不可取,智疏才智慧
对于小学生而言,手机带进学校的现象不多,但电子产品走进日常已成为现实,离开手机无法与同伴交流中获得优势感。但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短暂的快感带来的更多是失望或下次玩手机的诱惑。所以手机硬堵不可取,智疏才智慧。可以与孩子同看用一手机,便于掌握孩子动态,孩子玩手机游戏要耐心,可指导,一旦他会了,便觉无谓了,不会上瘾。作为师长可积极正面引导,发挥手机优势面。
@freedom: 写封家长信
我会通过班级微信群,上传一封我亲自书写的家长信。内容如下:
@筑梦京华,同行: 堵疏结合,以身作则
1制定符合情理的规章制度,让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都能接受:规矩制定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家长为辅引导,这样学生犯错了更易接受处罚;
2多搞集体活动,把学生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往往沉迷手机的学生,学习习惯一般不太好、厌学,通过各方面的感知活动,唤起这些学生内心的共鸣;
3榜样的引领作用:家长老师使用手机的习惯,身边亲朋好友使用手机的习惯,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合理使用手机,从我们自身开始!
@春晓: 树立榜样,多些陪伴
其实,现在我们很多父母都成了手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是手机。一回家就和手机打招呼,而自己真正的孩子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也缺少了父母作为榜样。看到父母一直都看着手机,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所以我们的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树立榜样,不能手机成瘾,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我想,孩子也不会一直和手机做朋友的!
@手心的蔷薇: 陪伴与沟通
手机作为现代人沟通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对于中学生来说,关键是能不能合适地来使用。对于那些离家较远的学生,可以到校后把手机放在班主任手里,回家取回,以便联系家长。对于放学回家之后,建议父母以身作则,适当控制使用时间。班里有一个学生家长,会在学生任务完成之后陪孩子玩一局游戏,加上互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陪伴与沟通会让同学们适度使用。
@盐城市建军路小学   梅翔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关键是手机如何使用。家校合作,形成管理合力。一是构建合适的平台。比如设计班级学科群,主要是展示学生学科学习的图片,解决学科学习的困惑。二是及时推荐合适的软件和游戏,在玩中学习,效果会更好。三是约法三章及时引导。可以创设手机使用公约,家校配合,在使用时间和浏览内容上有所侧重。 
(以上是上期“每周一问”精选留言)
下面是我们本期的特约嘉宾黄琼华老师给大家带来经验分享:
黄琼华: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中学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多年,擅长德育管理。曾获深圳市光明新区区级名师,光明新区骨干班主任、公明中学年度教师奖和卓越教学奖。
当信任和关爱遇到“手机控”
前段时间,遇到初一的一个孩子,因上课玩手机而被老师没收,当老师问他为什么上课要玩手机时,他和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没了手机,我的人生就完了。”这话着实让人感到害怕。
后来老师和孩子聊了很久,他最后又说了一句话:“如果我爸爸妈妈陪我的话,我就不会玩手机。”听听孩子前后两句不同观点的话,确实值得家长和老师思考。
前几天在微信群中也看到了这样一幅漫画:一边是父母陪伴孩子,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快乐健康成长。另一边是两个孩子,各自玩着手机,表情呆滞。
漫画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远远胜过玩手机带来的乐趣,父母的缺失是孩子玩手机的根源所在。所以从本质上说,孩子爱玩手机是家长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怎样让孩子不成为“手机控”呢?
第一,观念作帆,信任作桨,疏导有方
当今科技信息时代,让孩子完全不接触手机,那是不可能的。况且手机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它除了通讯功能外,还是一种学习生活的工具,查找资料、交通导航、照相摄影、休闲娱乐、金融快餐样样少不了它,它成了我们学习生活的“掌中宝”。
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看到孩子拿手机就想到游戏和不良信息,就想到“堵”。其实“堵”不如“疏”,越是禁止的东西孩子就越好奇。适度让孩子接触手机,引导孩子科学正确使用手机,这才是家长尊重、信任孩子的表现。
怎样有效疏导孩子呢?家长不妨采用以下几招试试。
(1)明确告诉孩子:手机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必备工具,我们不仅要拥有它,还要熟练地使用它。
(2)认识手机的利与弊。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对网络迷恋持否定态度的声音,让孩子懂得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听得多了,孩子也会在情感上疏远网络,主动远离网络和游戏。
(3)家长示范,和孩子来个君子协定,家长和孩子互相监督,自觉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觉得:父母作为成年人都会自觉远离网络和游戏,作为青少年儿童更不能沉迷其中,应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第二,倾情陪伴,爱心飞翔,满足成长需求
孩子在学校学了一天回到家里,非常疲累。这个时候如果再让孩子学习和作业,孩子会比较反感,不愿听从。但如果让孩子一个人闷在家里,孩子又会觉得无聊。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贴心陪伴,让孩子把一天的疲劳赶走,把一天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
家长可以陪孩子聊聊天;听听音乐;听孩子讲讲学校和班级的有趣事儿;或者给孩子创设一种温馨舒适的人际氛围,和孩子一起运动运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有了这种倾情的爱的陪伴,孩子还会有闲心闲情玩手机吗?
第三,弯得真实,曲得自然,倡导管理自主
不完美是我们孩子的真实状态,孩子在成长路上走点弯路很正常。对待那些“手机控”的孩子家长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给他们扣上一顶“坏孩子”的帽子,要用更大的爱心和耐心去感化孩子,让孩子自主管理手机,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危害认识法就是自主管理手机非常好的方法。孩子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未来,未来是美好的,但如果沉迷于网络和游戏怎么办?让孩子在对比中深入思考,获得对网络和游戏危害的认识,孩子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对于沉迷网络和游戏比较深的孩子,不妨采用递减控制法让孩子制定递减计划:第一周,每天上网4小时;第二周,每天上网3小时;第三周……如此递减,直到减少到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为止。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地自主管理手机的方式。
还可以采用意念控制法,依靠内在强大的意志力来执行。我曾经让一个孩子自主选择玩手机的时间和频率,上学期间手机由老师或家长代管,到了周末完成作业后可以玩2个小时。孩子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及时表扬他,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当然这一点需要孩子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行,这就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了,建议一般情况下采用前面的两种方式效果会比较好。
总之,遇到孩子“手机控”,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尊重,信任和关爱,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会更好地引导孩子,让手机不再使我们头疼。
孩子沉迷手机,大多数老师认为要“堵疏结合”、“疏优于堵”,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好办法。小编觉得,手机是把双刃剑,对我们有利有弊,一味的“堵”是不明智的好好利用其优点,科学地使用,我们会从中获益许多。这种辩证的思维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应该教会我们的孩子。
小编还觉得,不管是“堵”还是“疏”,都不是简单地一蹴而就,家长的“陪伴”也不是仅仅是“陪着”。教育需要时间,需要智慧,需要质量。只有get到孩子的内心、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的“堵”和“疏”,才能赢得孩子的认同和主动,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这样的孩子不仅能控制“手机瘾,对其他不良习惯也一样会自觉控制。希望今天的交流分享能带给大家一些帮助!
感谢黄琼华老师以及所有参与此次话题的所有老师!期待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我们的【每周一问】的回答中,贡献您的育人智慧。小编在后台等您哦。
【每周一问】,等你来答。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话题。
阅读能力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每逢寒暑假,各种书单都在朋友圈开始疯传,足见大家对阅读的重视。但是阅读还是贵在平时。很多老师也注重布置阅读作业,比如“每天阅读二十分钟”,长期坚持,一定会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好处。但是,我们还是发现,一些孩子把阅读当做任务,在完成作业后,并不去主动阅读,怎样让孩子把阅读当做乐趣去享受,提到阅读的实效呢?对此,您有什么高招?
每周一问
保证学生每天阅读的有效性,你有什么高招?
文末留言即可
入选我们下期【每周一问】的留言将有机会获得《人民教育》杂志一本(每周我们会免费赠送3本),欢迎您的回答哦!
加入【每周一问】
文末留言『每周一问+你的回答』
推荐问题 
文末留言
「推荐问题+你想推荐给我们的问题」
(如果您推荐的问题被采用,我们将免费为您寄出一本《人民教育》)
下周六,我们不见不散!
微信编辑 |  吴玲
推荐阅读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