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公园城 
这周要讲的是炮台公园城 (英文名Battery Park City),听上去可能陌生,但是凡是住纽约的人,一定都来过这里。并且你一定不了解他的前世与今生~
说历史
不要以为纽约只有数不尽的纸醉金迷和宏伟楼宇,在曼哈顿下城,历史遗迹尤其密集,在炮台城公园,就浓缩了大量的历史信息。“The Battery”(炮台区) 一名即源自于17世纪荷兰统治时期,荷兰西印度公司在这里铸造的碉堡和工事。在那个时候,这片出海口的土地,就是荷兰殖民者的行政中心,而彼时的华尔街,只不过是一座用于隔离外界的城墙。
1660年的纽约地图,The Wall 就是今天华尔街所在的位置
Battery一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年代自然和电池没有关系,而是指大航海时代用于巩固海防的岸基加农炮。荷兰人在这里建造了 “阿姆斯特丹堡” ,也就是上图里左侧的那座大型建筑。后来,英国人接手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新约克城"后,“阿姆斯特丹堡” 落入英国人手中,数易其名。
在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的高潮,大陆军在乔治 · 华盛顿的带领下占领了这个炮台区。美国建国之后的1790年,荷兰人最早建立起来的这座城堡被推倒,炮台区被改造为用于漫步和玩耍的公共区域。
推翻了荷兰人的炮台后不久,美国人在哈德逊河上又做了一座
但是这块区域的位置实在是太好了,好到不久后的19世纪初期,为了应对日益上涨的英国入侵的威胁,联邦政府从纽约市征用了炮台区,建设了新的堡垒,也就是后来的“Castle Clinton”,巩固对于纽约港的海防。今天,走在曼哈顿南端,你依旧可以看见这座克林顿城堡——
其实,这座城堡原本是在海面上的一座堡垒,但是由于19世纪的填海造陆,慢慢地成为了一座路上建筑。当和英国的战争威胁解除后,这里再次变成了民用的"城堡花园"和港口区。
1855年开始,纽约州在这里建立了移民登陆站,在35年内迎接了800万余新大陆的移民。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发明家特斯拉,报人普利策,等等。
进入20世纪,炮台区慢慢变成了成为了历史名胜,功能演变成为了一个曼哈顿下城的文化枢纽。而在世纪中叶,随着集装箱货柜船的兴起,炮台区附近的小码头们的货运作用地位也逐渐丧失。
这回,轮到了三百年前还是小径的华尔街释放能量。
金融市场的繁荣带来了曼哈顿的高楼林立,到了70年代的鼎盛时期,世贸中心双子塔又拔地而起,在打地基和造新楼的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土方和物料。
往哪里放这些东西?人们选择了就近,倾倒进炮台码头区的海里,最终形成了一片总计92英亩的新陆地。
随着70年代大萧条的冲击,这片空地和边上的世贸双子塔一起,空荡了好几年。
1979年,在纽约市和纽约州的推进下,一个叫做 Battery Park City Authority 的政府机构组建了起来,主导这块新地皮的未来。BPCA 权限很高,可以直接参与地产买卖、借债发券,还可以不用交财产税。BPCA 和聘来的一家相当靠谱的设计公司(Alexander Cooper Associates)一起,定下了一个激进的设计哲学:
“在我们这个时代,太多的设计师和规划者们希望通过自己的项目,就去改变纽约的城市的景观,这样往往招致糟糕的后果。但是,纽约城现在的样子,其实没有问题。”
于是,他们开始制定蓝图。
设计之路
炮台公园城的规划者们,在画下街道广场、公园空间后,并没有设计任何建筑,而是制定了一套严苛的设计参考标准,去框定这块区域内所有建筑物的大小、形状、坐落方位,甚至立面材质在不同高度的使用方法。这套标准,其实是对于纽约的历史风格的一个浓缩和升华。细节上用到了中央公园的路灯,1939年世博会的长椅,宏观上有对于纽约街区化设计和公园规划的再思考,还涉及了一个浪漫主义满满的“冬宫“,作为写字楼区的核心枢纽。如下图所示:
美美的“冬宫”
设计图稿
再举个例子:BPCA 的设计提纲里有一条“玻璃花岗岩比例”原则,要求新建大楼应该有玻璃和花岗岩组成的外墙装饰,并且,随着楼层的升高,玻璃材质的比例应当升高。
地产开发商们,只有遵循这个原则,才能进来拍地建楼。其结果就是炮台公园城的大楼们,从视觉上看,无论多大,都相对轻巧、现代,又不失一种对于浪漫主义风格的热爱。典型代表就是当时容纳了 American Express、Merrill Lynch还有Dow Jones的三栋大型写字楼,仔细看,这三个楼的体量真的算得上是庞大,但是设计上,也的确遵循了这个原则:楼层越高,玻璃窗越大,而底层的花岗岩外墙明显要厚重一些。
近看这三栋大型写字楼,注意逐步扩张的窗子面积
而站在地面上仰视这些楼的时候,并不会轻易察觉到这种人为的缩放,反而会觉得这些楼有种莫名的“清爽“和“共鸣”。 直到现在,这些公司还有不少部门留在这三栋大楼里。一句话总结炮台公园城的设计成就,那就是这里无论是商业还是居民楼,再好也不会让人觉得铺张浪费,再坏也不会达不到纽约平均水平。
刚刚面向市场的时候,炮台公园城地区四周没有什么配套设施,房价也比较低价,最早搬进来的那批人,大多数是工作在曼哈顿下城的年轻人。当时的纽约地产经纪们,也很自然地请预算吃紧但又想要“阳光、海景还要便宜”的租客们来这里看房。
去翻看下当时的文献记录,就可以看到在这里邻里之间第一次相遇,往往是看房,而且是戏剧化的看房——中介带着客户坐地铁来了华尔街,出了地铁站走几步到了“海上”,然后看房。客户们的反映往往是惊呼“怎么在纽约,还有这种地方?!”“这个地方,好像一座水上住宅啊“”...签一年试一下吧“。
在这种小型社区环境下,邻里之间很容易就会打成一片。
纽约时报文章《炮台公园城,城市规划的一次胜利》
80年代中期,炮台公园城就已经初具气象,成功地在离华尔街咫尺之遥的地方,达成了一种安逸、中庸的社区风格。
用纽约时报记者当时的话说:这里像一座真正的城市,有着自己的街道、公共空间。各个大楼之间有着恰到好处的不同,让每个楼都有自己的风格;另一方面又维持着足够的相似,能够让人一眼便知这在哪里。相比之下,纽约中城的就是成堆的高楼大厦,互相割裂;而同期许多大型住宅区,又都是雷同的设计,一排又一排。
很多的租客,体验了几年这儿的生活之后,不少就决定买下一套这里的房子。而卖地的盈利,以及每年一直在收的区域管理费,BPCA会拿出一部分,每年大概1亿美元,去补贴建设的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这也诠释了政府建立BPCA的初衷:希望这里发展成为中等收入人群可以承担的多元社区,而非一个拿着公共补贴的,最后却服务社会最顶层的1%的华尔街边的楼盘。
在如此的黄金位置,由政府机构进行规划,严格指导私人开发商的建筑方向,并快速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在美国地产史上也属于首开先河的优秀案例。
整个80、90年代,整个炮台公园城都享受着稳步的成长。直到——
灾难与重生
随着世贸中心双子塔的轰然落地,炮台公园城也迎来了最黑暗的一页——致命的灰尘覆盖了整个社区,双子塔的和飞机的残骸飞溅了整个社区,“冬宫“的玻璃穹顶被砸穿,而昔日用来游戏的草坪和走道,变成了下城人们逃离曼哈顿的临时码头。甚至有的住宅区,因为太靠近世贸中心,变成了恐怖袭击的犯罪调查现场,住在那里的人们都无法回家拿东西;整个9月,炮台公园城的全体的居民都被要求离开自己的家,另寻住处。
2001年十二月,炮台公园城一半的居民,将近5000人,永久性地离开了这个社区
但真正让人难熬的,就是留下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马路对面两个巨大的洼地,还有空空荡荡的熟人社区。
但和纽约的其他社区一样,炮台公园城还是最后从灾难中复苏过来。这里的居民和翠贝卡(Tribeca)的居民一起,自发组建了一个乐队,来鼓舞彼此的士气。这个名叫“pops”的乐队甚至得到了格莱美奖的提名。
面临空城危机,政府开始补贴这里的楼市,并联合房东一起,暂时降低价格,吸引人们重新回到这片区域生活。商业地产上,成功地吸引了高盛将其全球总部建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第一座“绿色大楼”,也诞生在这里;这里的居民楼大部分都通过了 LEEDs(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认证,而公园等设施,完全不用肥料和除虫剂,而依赖生活废物的再利用。
同时,新的公共项目,也像雨后春笋般地被加到在这个区域里——新的学校还有运动场,爱尔兰饥荒博物馆、摩天大楼博物馆也加入了犹太遗产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序列,欢迎外来的人们进来看看。
2007年,这里的居民数量恢复到了一万人,房价达到了比较健康的每平方英尺1400美元。
可是紧接着又是08金融危机还有12年飓风桑迪的直接冲击,房价一度低迷在900美元每平方英尺(八卦一下,在这个时段,小李子在这里买下来了两间房)。但是社区的建设依旧在按照几十年的路线图进行——炮台公园城里第30栋,也就是规划里的最后一栋公寓于前几年建成,(短期内没有新的楼盘的建设计划)。
灾难挡不住这个社区好好生活的热情——“冬宫”修缮一新又经历了改造,更名为“Brookfield Place”,成为了一处周末消遣的好去处。马路对面,新的世贸中心区站了起来,“9/11”纪念馆静静流淌。往南,纽约市政府把A号码头及其附属广场也租给了BPCA,让炮台公园城又多了一处历史胜地;2011年,政府还同意了当地学生的请求,准许了一英亩的地给他们进行城市农场的社会实践。
现在,居民数量达到了一万六千人,达到了最早社区规划时候的目标,房价水平也恢复到了10年前的水平。本文写成之时,市场上在炮台公园城还有不到300户虚位以待——其中,174套商品房里最便宜的是54万美元,可供出租的109套里,最便宜的是一间约50平米的套间,月租金2900美元。
但是如果以价格中位数来看,相比曼哈顿的其他区域,炮台公园城的价格其实还是偏高的,这也侧面反映了这个社区的活力。
今年年初,BPCA 甚至喊话亚马逊:"如果你们的第二总部可以迁来我们这里,我们可以再往北填海造陆60英亩,纽约欢迎你!" 其自信心,可见一斑。
你不曾见过的老照片
70年代末,在炮台公园城大部分还是荒地的时候,引来了艺术家 Agnes Denes,她抓住了这个空档期,在双子塔的脚下种下了2英亩的大麦,潜心栽培,浇水施肥,迎来了丰收。
她想问的问题是:
当下我们生活的首要目标,是否是错位的?究竟是什么定义我们的价值,生命的质量,还有未来?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饥荒问题是否得到了正视?生态环境是否还有人关心?
炮台公园城,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还在等什么,快叫上小伙伴去遛遛吧,看完这篇攻略,或许会发现往日不曾见过的惊喜~
Frank图文/Grace编辑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侵权可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