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636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是本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重要审核指标,如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构建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妨来看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经验谈。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对接国家战略,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使命,坚持“一流”与“特色”相融合,坚持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力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新闻链接
 备受关注的“双一流”建设名单2017年9月21日公布后,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在沪上高校中,除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外,一些“小而精”高校的优势学科也强势跻身“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此次入选一流学科。校长李岩松表示,上外将把它作为迈向“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奋斗目标的良好起点。下一步,学校将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内涵建设上来。(澎湃新闻,2017-09-22)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将2017年确定为“教学质量提升年”,制定了系列专题活动实施方案,对本科教学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为此,《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就教学质量提升这一主题专门访谈了上外教务处处长姜智彬教授。他表示,只有坚持以“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规划,创新改革,将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外部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密切结合,才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上外建设“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麦》:今年是上外的“教学质量提升年”,能否请您首先对学校今年围绕教学质量提升开展的特色活动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姜智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2017年3月学校发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年”系列专题活动实施方案》。该方案坚持“准确定位、深化改革、注重内涵、凸显特色”,整体规划,重点推进,旨在强化上外专业建设内涵,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具体而言,该方案分为三个阶段六大专题共十九项活动。
3月至4月为动员启动阶段,4月至11月为方案实施阶段,12月为活动总结阶段。六大专题分别为教育思想讨论、教学平台搭建、教学项目建设、完全学分制推进、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氛围营造。十九项活动既有对人才培养定位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讨,也有教学竞赛、教学培训、教学评奖、学术会议、教学改革项目等专题活动,此外还有完全学分制相关规章制度、选排课制度,以及课内外教学监控、本科专业评估等教学管理评估机制,同时涵盖学风建设、创新创业发展、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等重要层面。
总之,我校对接国家战略,强调复语型、复合型概念,以及交叉培养、实验班等模式,切实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

《麦》:也就是说当前专题系列活动实施方案仍处在实施阶段,那么学校如何做好活动开展的落实工作?可否请您结合某项具体活动的开展进行说明?


姜智彬:规划只有稳步实施才能切实发挥其重要作用。上外在落实“教学质量提升年”系列专题活动中,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实践、教学评估、教学交流等不同维度提炼教学内涵,抓好课堂内外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以教学评估为例,“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性监控和评估,建立运作良好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目标之一。在系列专题活动中,学校首先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发布的《关于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完善二级教学单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规章制度保障。其次,学校将“课堂内外教学质量监控”作为重点任务,充分发挥督导的积极作用。
由校领导、院系领导、教学督导和外校专家组成的督导团活跃在课堂内外,不仅定时定点看课、观课和巡课,考察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态度及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课后及时召开校级专题交流会、院系教学质量专题座谈会等推动反馈改进工作。
同时,学校注重对教学基本环节的重点检查,规范教师和学生行为,既强调保持外语角、晨读等传统教学特色,又严格对考试、学位论文写作实施监控。此外,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教学质量,学校还扩大了听课面,将学生评教前5%、后5%,以及参加评优、课程建设、职称评审等的教师纳入听课范围。
最后,考虑到上外的多语种特色,学校特别重视对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督导团广泛调阅资料、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外籍教师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试卷评阅和入档规范等内容,加强质量监控。

《麦》: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中,您特别提到要坚持做到将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外部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密切结合,原因是什么?第三方评价如何帮助高校提升教学质量?


姜智彬:多元评估有助于客观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上外一方面严格管理,做好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坚持开展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借助社会第三方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升教学质量。譬如学校通过麦可思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就业质量以及培养质量等情况,依据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又如学校基于第三方评估报告,特别是其中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反馈建议,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增强其前沿性与广泛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逐年增加,从最初的5%,到目前平均约15%,有些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达到30%以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深入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学校还与麦可思合作实施了“学生成长评价”项目,对学生成长质量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监测,并对评价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革。目前专家已经对2016—2017年第二学期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小范围的反馈,我们认为实用性很强。今后我们将继续推动专家与所有院系直接沟通,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数据链接
图1是中国2015届、2016届本科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看出,2016届本科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7%),其次为“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46%)。
图2是中国2015届、2016届本科院校读研的毕业生认为母校本科学术准备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看出,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读研的人群认为母校本科学术准备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研究方法”(53%),其次是“学术批判性思维能力”(51%)。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如需了解麦可思教学教务相关服务,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