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昂
导读:这几年股票市场最大的发展就是将A股和港股两个市场打通。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的连接之后,两地市场开始更加紧密的联动,也开始互相影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拥有国际视野在未来投资中的重要性。伴随着两地市场的打通,双边市场中那些优质和稀缺的公司开始加速被另一边的投资者认同。比如港股的腾讯、吉利汽车等,A股的食品饮料和家电公司。
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最幸福的莫过于在一个更大的市场去寻找投资机会。带着这一层想法,我们访谈了交银施罗德的跨境投资者两位基金经理:陈俊华和周中。其中,周中和笔者还曾经在外资券商做过同事。对于如何看待两地市场,如何在两地市场选择最好的标的,他们都给出了非常深度的回答。我们总结下来有几点启发:
1.)看重管理层的诚信。过去如果单一看A股市场,大家会倾向于去相信管理层说的战略和方向。今天看了港股和A股两个市场后,对于管理层做了什么更加看重。诚信对于一个公司估值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诚信不佳的公司会逐渐被市场淘汰。
2)两地市场加速上市后,都会出现更多好标的。港股市场近期已经有大量优质企业上市,优化了其结构,特别是头部公司的结构已经不再是过去银行地产了。A股这几年也上市了大量优质的新兴产业公司。可选择的好公司越来越多。
3)注重资产负债表,ROE等指标。看公司已经不是简单过去看估值和盈利,而是从资产负债表去寻找公司增长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他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思考为什么这个公司的ROE很高或者很低。
4)从两地市场结构看,A股中的消费品、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公司更好,港股市场中的2C端互联网、教育类、体育和博彩类公司更好。通过跨境投资,将这些受益于经济转型,制造业升级,消费模式转型的好公司挖掘出来。
以下是我们的深度访谈,这也是点拾团队第一次同时对两个基金经理进行访谈!
陈俊华
1. 朱昂:能否聊聊你投资框架的建立和想法,以及你如何看待港股和A股这个市场?
陈俊华:作为一个沪港通基金经理,我们的工作就像网购的海淘。我们会在全世界范围选好的商品。可能有些东西海外比国内好,有些商品国内比海外好。沪港通基金经理就是国内和香港市场的资本买手。我们找两地市场中最好的品种。
从投资的品种来说,我会比较偏好两类公司。一类是品类在资本市场非常稀缺,另一类是整个产业链中必须要存在的配角。第一类有许多明星企业家和公司,他们商业模式非常独特,包括最近上市的小米、海底捞等。第二类我们会在消费电子、纺织服装代工等行业比较多。你的组合有了这两类品种,你才容易减少风险。
2. 朱昂:能否说说你过去的从业经历对于建立投资框架的影响?
陈俊华:我之前在中金做卖方分析师快十年,在卖方研究的经验,越来越让我意识到流动性的影响。我是2004年入行做研究的,经历了整个经济从过热到过冷又到后面的4万亿的过程。2009年其实发电量没有2007年好,但是股价表现很好,背后就是依靠流动性的推升。2015年整个大牛和大熊转换,也是来自杠杆配资带来的流动性。全球角度看,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大家都开始加息的流动性收紧的过程,这必然会对今后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从2015年开始管理产品,之后的2016和2017年都为投资者赚到钱,那时候我发现基本面没有那么大变化,更多来自流动性的边际变化。2015年整个边际利率到零了,当时一批有7%分红率的银行股就显得有价值,之后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来填平价值洼地。过去几年我们更多在赚流动性边际改善的钱。但是到了今天就反过来,虽然市场流动性没有那么紧,但大家都预期流动性收紧,资本市场已经反应了。
这几年还有个体会就是宏观变化对于整个市场预期的影响,过去我更多是从行业角度入手。
3. 朱昂:现在投资越来越全球化之后,是否要求你的视野变得更广,你看公司时会注重哪些方面,选出两地投资者都喜欢的好公司?
陈俊华:我看公司最重要的一点是“信价比”,也就是一个公司的信用。过去看海外公司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一个可以做空的市场,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诚信非常重要。管理层只要有点瑕疵,就有无数个做空机构可以跳出来帮你做空的。而且当一个公司管理层出现问题的时候,股价会下跌很多,机构投资者到时候要卖出来都很难。
挑选公司,管理层过去一定不能有问题。我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也会疑惑为什么有些公司的故事那么完美。过于完美的故事背后,可能就是巨大的风险敞口。我曾经买过一个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有着几乎完美的故事,这反而让我睡不着觉。公司的许多订单都来自地方政府,历史的财务报表也很优秀。但后来我就在公司出业绩之前卖掉了,之后的业绩果然低于预期。其实地方政府根本没有钱了,公司过去的订单都是自己先垫资金进去的。公司后来股价跌去了80%到90%。
海外看公司,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是非常看重的。国内投资者对于公司诚信问题过去看的不是那么重。许多管理层把故事讲得很好,但其实并没有诚信,而A股有些投资者还是会相信这种故事。问题的根本是,国内投资的犯错成本没有海外那么高。
4. 朱昂:除了“信价比”,你看公司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因素?
陈俊华:我会非常看重财务数据,财务信息可以是投资领域,大家交流的一种基础语言,是让我对公司认识的一种方式。通过财务了解公司所处生意的特点:这个生意是不是赚钱?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怎么赚钱?财务应该是大家交流最基础的一种语言,让我对公司认识的一种方式。
我们偏好在Excel里建立我们自己的模型,梳理公司历史的关键性财务信息,观察其波动,并做出预测。通过分析这些财务指标了解:公司到底是靠什么赚钱,在什么阶段,发生了哪些异动?再根据这个异动去看公司的年报,看管理层分析和解决之策,操作空间在哪里?在这些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再对其未来做出预测。
过去在卖方,参与投行项目,财务是我们了解公司的基础,通过财务信息,了解公司可以如何进行资本运作,怎么优化、整合资源从而带动未来的报表表现更优。财务分析,是我们认识客户、挖掘、设计承销方案的一个入口。
我非常看重一个公司的现金流,公司的三张表都要去看。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中,才能判断公司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财务指标显示的是一个公司务实的部分,这些是你做投资的安全边际。你有了务实的部分,才能说虚的部分,虚的部分可能是提高公司估值的东西。晨会中如果研究员推荐一个公司,会议结束后我会第一时间把这个公司的财务指标和模型都看一遍,以及公司过去两年的财报。对于公司有了一个基础的了解后,再去看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所以总体投资上,我会慢一些,对于公司的财务数据和模型有了方方面面了解后,再去下手。在模型里面,我会把公司的核心假设都标注出来,并且标明当天的日期。这样回头验证的时候,你就不会忘记了。
比如一个公司未来三年业绩要做到100亿,那么这个业绩的驱动力是什么,基本假设是什么,大家关注点在哪里。有了这些务实的财务数据,我再去倒推一个年化收益率,然后会有一个目标价格和安全边际价格。
一旦股票到了我的安全边际价格,我的模型就会提醒我,同样,一旦公司到了我的目标价格,模型也会提醒我。分析和动态跟踪我们的模型,是我的日常工作重要的一部分。
5. 朱昂:从公司的财务指标入手,感觉非常像一个古典的价值投资者,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是不是和你卖方出身有关?
陈俊华:你说的财务的那个东西,我觉得我理解就是“实”,就是公司能运作下去的一个基础。但是股价是一个估值,是给大家以希望的东西,你一定还要有希望,就是虚的东西。‌‌现在还没有实现,但是我知道有可能会实现的。公司的发展过程是波折的,它不是像真的想象就这样,但我得知道,公司在波折的时候掉下来,有没有东西能够接住它,财务的分析,其实就是知道公司的底,或者发生波折时,兜底的能有多少?也可以作为我们投资中,对于安全边际的一种理解。因为其实有的时候赚大钱可能是在于虚的那个东西,就是你的“实‌‌”好的时候你的“虚”在不断扩大,亚马逊不断的在有新的东西给大家想象。
‌‌但有的时候你能不断扩大这个过程是基于是说市场也要给力,或者说市场至少不是整个趋势往下的市场。我首先要找到的就是这个边际,找到了边际你再跟我讲这个希望是在哪里,有了希望我才预判它的空间是在哪里
6. 朱昂:你是电力行业分析师出身,但是你似乎并不看好这个行业,为什么呢?
陈俊华:电力板块需要等待机会,并非一个很好的长期投资品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目前行业不在扩张周期内,此外,它大部分的业务都是更加务实的,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它是公用事业;务虚或者业态变化的空间不多。而估值现阶段,也并没有非常的便宜。过去10年,电力也有过大牛股,当时发生的背景是:估值低、资产整合(额外产能扩张)和单一公司在建项目集中投产,业绩不断增长。在目前阶段,行业整体扩张增速放缓,可能我们更多需要寻找个股机会,看其分红、用电市场环境这些因素等。
还需要说的是,国外的公用事业分红,提到的是明确的分红额,类似于一个债券品种,可以算公司的分红收益率,国内目前长江电力是这么做的;如果仅说分红率,还是跟着利润走,就会凸显周期性了。历史上,电力股估值每次快速提升的,都是因为有了新的预期:资产注入或电改启动;这相当于是前面我们提到的“虚”的部分;电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觉得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实践,这需要时间。
7. 朱昂:股票价格就是每股收益乘以估值,你说你讲的你很看重财务,包括它是一个安全边际,其实每股收益是你的安全边际,‌‌某种意义上估值就是弹性的那一部分,最好的公司是那种双击的,就是大牛股一定不是光靠内生盈利涨出来的,还有估值提升的部分?
陈俊华:公司财务所体现的盈利会告诉你,这个公司的底在哪里,要不然股价就是只有落体。而估值是很艺术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财务报表中,也可能对公司未来虚的部分有所体现。如果一个公司现金流不稳定又负债率很高,那么未来也很难有虚的部分出现。还有就是股东结构以及股东对于这个公司的愿景和推动力。
比如吉利汽车,你会发现集团最好的盈利资产基本上都在上市公司里面,公司的研发投入成本都是在集团那边负担的。这体现出集团对于公司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此外,集团的报表也是结构健康、持股明晰,负债率安全;这在另一方面说明,集团的基础、与上市公司良性互动的潜能是具备的。
8. 朱昂:如何看待目前的港股市场?
陈俊华:港股市场是一个头部特别集中的市场。之前看过一个统计,说大概10只股票贡献了去年指数涨幅的85%,其中四只股票就贡献了50%。从交易量角度看,市场最大的20只股票占到50%的每天交易量。
在产品配置上,我对港股比较熟悉,对于A股的认识是2015年开始的。所以我组合中港股会占据更多的比重。港股因为流动性的问题,许多小股票流动性并不好,买入和卖出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这也天然导致投资者会倾向一些市值比较大的公司。我自己也更倾向市值偏大的公司。
港股目前比较好的地方是,引入了大量优秀的新兴企业上市,港股的结构出现了比较大改善。过去恒生指数里面,60%多的权重是金融加地产,再加上腾讯,基本上就没有了。大家买来买去都是那些股票。现在这些优质企业去港股上市,港股有趣的好公司会越来越多。
9. 朱昂:你的这个产品是投资港股和A股的,未来如何分配你的精力?
陈俊华:我们分行业来看,去寻找最好或者最稀缺的行业。从一个大中国角度看,港股其实在消费行业中,比较特殊的是体育和博彩,还有就是教育。然后剩下有比较优势的就是腾讯和金山。A股在大消费品是有比较优势的。香港的金融其实并不是我们研究强项,去跟踪香港的银行企业。剩下的就是汽车4S经销商在港股,属于比较特殊的。
所以我们会在两地找好的公司。A股中的消费、白酒、家电都是很好的。新能源汽车、机械等也有很多好公司。如同开始说的,我们是两地的买手,去筛选最好行业和公司,在里面集中投入精力。
10. 朱昂:说到集中投入精力,你的投资是不是也是集中度比较高?
陈俊华:我做投资是集中度比较高的,我买股票一般3%仓位起买,持仓的股票在30个左右。在投资体系中,我属于比较自下而上做深入研究的。甚至现在我们听卖方分析师路演,这个推荐的公司我也必须是看过。这样沟通的效率才是足够高的,没有浪费彼此的时间。
单一行业我不会买很多股票,基本上就是2到3只。持股集中度高源于对于公司的理解深入。我做投资决策不是很快的那种,我需要深入把一个公司方方面面了解扎实了,从财务数据到公司的发展到管理层,最终还要落实到目标价和潜在收益率。
我也尽量把研究模型简化,用最简单的语言把一个公司核心问题看清楚,讲清楚。但是简化的背后是对公司足够了解,看得足够透彻。
11. 朱昂:最后想了解,公司和部门团队对于你做投资的帮助?
陈俊华:先说我们内部的研究团队,我们内部的研究员一直是按照产业划分组别,而不是按照市场划分的。每个行业,都要同时看A股、港股的公司;作为对于行业分析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在美股的行业龙头,研究员也需要跟踪和分析。这个体系是公司成立以来就一直延续下来的。这对于我们非常的重要。因为,大家少了磨合,行业内比较和跨市场分析的习惯是秉承下来的。
在产品方面,我们也是一直以来秉承跨市场投资。从2008年交银施罗德发行第一支QDII产品,投资于全球股市以来,我们的投资就是一直面向海外(单一产品同时投资欧洲、美国和香港等资本市场)的,从2016年的第一支沪港深产品开始,我们有了第一个横跨A股和港股的产品。多年的产品运行经验,不仅对于投研团队给予了丰富的积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中后台运行经验,包括:交易、运营、法务、会计核算、中外银行托管等等。这一系列的经验和工作,投资者是看不到的,但是跟保护投资人、推动产品稳健运行、协助基金经理全身投入投资工作,是隐形的而又坚实的根基。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我们内部开玩笑说,我们积累了各种产品运行的“龙珠”。
再说到具体投资,在交银施罗德跨境投资部,目前做海外的,主要是我和另一个基金经理周中。周中是看TMT出身,我是看公用事业出身,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非常互补。然后,内部的投研交流中,其实关键在于沟通的效率,大家都很清楚彼此是在说什么。这一点我们内部的交流效率很高。
对,我们在运行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的另一个股东方,施罗德。我们彼此深入合作,自从第一支QDII产品以来,我们就在投研方面,定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不仅包括投资想法、交易策略、市场信息更新、报告分享、也一起组织调研海外的高科技企业、海外投资人拜访等等。我们双方的密切合作,也为我们彼此了解对方的市场提供了及时而巨大的帮助。
周中
1.朱昂:和周中是老同事了,对你的风格比较了解,感觉你是成长股特征比较鲜明的?
周中:我是比较偏成长的,之前看海外比较多,简单一句话,比较相信投资价值靠好的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周期和择时对我来说用的会少一些。归纳一下,我比较喜欢成长性行业竞争壁垒高的公司,会对管理层看的比较重。因为在科技和创新型行业,投资人能做的事情是相对有限,尤其二级市场投资者。你能选出来好的赛道是二级市场能做到的。空间是否大,行业渗透率是否足够高,产品的竞争力是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的,人靠不靠谱非常重要。即使在好的行业中,你必须把钱给靠谱的人和团队。
如何评价靠谱,主要基于过往的行为记录,看这个人过去做了什么,而非他说了什么。我现在A股和港股都看,这一点体会比较深。A股往往董事长说了一个战略,你往往就相信了。甚至你不相信,股价也已经开始涨了。但是盲目相信管理层,风险是比较大的。
我认为好公司往往会保持竞争力下去,类似于腾讯和阿里这种公司,竞争力越来越强。像腾讯这种公司,虽然今年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给管理层几个季度的时间都是能调整过来的。把钱交给不靠谱的管理层,风险是很大的。
2. 朱昂:所以你从公司角度,你不相信均值回归,你相信好公司会一直好下去?
周中:是的,我相信好公司会一直好下去,直到他开始不好的那天。当他不好以后,公司也不会回归到一个中值。尤其成长性行业,其实很难有一个中值。我相信好的产品公司,好的管理层,一直会维持在强势地位,直到这些竞争力不行了,这个公司不再成为你的投资目标。
我并不是不相信均值回归。整个行业发展,经济增长都是有周期性的,一个公司ROE不可能长期保持在40%。但是核心在于,高的ROE是竞争力强,这说明公司的护城河足够深。当你识别出好公司后,你需要判断是否能持续。
像亚马逊这种,你会发现并没有均值回归,公司一直保持强势地位。甚至阿尔卡特,朗讯这种公司,也没有均值回归。所以你要相信,好公司会变得更好。
你不能去博差的公司会反弹。成长性行业不是看PB这种资产性公司,但是这不代表好公司阶段性高估的时候,你不去做减仓。
PEG从某种意义上还是能告诉你,这个公司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当然,这个是战术性的,短期如果性价比不高了,你做减仓。
3. 朱昂:你能否举个例子,关于好公司性价比不高?
周中:我们拿腾讯举个例子,在2016年初的时候,腾讯是我最大的持仓。但是到了今年的年初,我们把腾讯大幅减仓,到了二季度已经不是我们前十大重仓。其实我并不知道腾讯的业绩会低于预期。但是年初的时候,公司的估值已经到了40倍以上。而且这个业绩基于去年有一款现象级手游的基础上,公司的性价比不高了。所以我做了减持,但并不代表我不喜欢这个公司。
类似亚马逊从2003到2006年之间,股价没有任何上涨,但是收入翻了4倍。这时候公司就是在消化之前的估值。
这是成长股投资者必须要做的。价值投资者需要避免价值陷阱。成长股最怕的是,判断错了行业大方向,判断错了核心竞争力,以及短期估值的不匹配。前两个会影响长的投资业绩,看错了会损失比较大。最后一个会影响你的业绩波动。
4. 朱昂:你对科技股比较了解,特别是在互联网的研究,你如何看待互联网行业的强者恒强?
周中:我觉得有好几个原因。首先,互联网行业的规模效应特别明显。互联网解决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实体经济三流的效率问题。互联网可以把效率提高到很高。我们看实体零售业,由于地区分割效应,规模效应不可能像互联网那么强。所以天生不具备赢者为王的效应。但是龙头互联网公司的规模效应太明显了。其次,科技投入的门槛越来越高。比如你现在去硅谷招一个计算机博士,价格是很高的。这导致美国新创业公司长大的速度越来越慢了。不像过去苹果,谷歌的出现。大公司通过资本和研发投入,越来越强的应对小公司的挑战。大公司的龙头能力越来越强。规模效应加上投入能力上本质的差异。比如你看云计算,小公司根本没办法投入超越亚马逊和微软的投入规模。大家要相信常识,同样优秀的人,就是会比你普通的强。奇迹在商业世界会发生,但是商业市场我们追求确定性,我还是相信常识。
科技公司能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他们上面的空间并不封顶。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你对市值也要动态去看。我们今天说4000亿美元,甚至苹果公司的1万亿美元市值很大了。但是这个市值也是跟着货币宽松走的。今天的4000亿美元和十年前的4000亿美元不是一个概念。许多人拿着过去的眼光看,似乎这些公司很大。其实算上M2的增速,这些公司体量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大。而且世界本来就是不断发展的,伟大的公司总是会突破我们对市值的想象空间。
5. 朱昂:所以你觉得这些公司已经很大很大了,但是会变得更大?
周中:是的,除非你识别出来这些公司竞争力会消失,否则这些公司会变得更大。你不能简单用市值去看。这个市值数据不是一个简单数字。传统行业比如人吃饭,用油,这些需求都是有边界的。但是你数字化需求,比如买道具,听音乐,这个和你收入提高有关。只要你收入增长,这些需求就是增加的。而人一天吃多少东西,这个是有边界的。数字化需求是没有边界的。当然,你如果做得不够好,你会被消灭掉。数字化消费占比,未来一定是越来越高的。
实体公司有价的弹性,没有量的弹性。实物生产就是价格往下跌,因为生产效率提高。这些科技公司很难判断需求端到顶,因为他们是科技创新需求。你看手游,这个行业天花板是说不准的,一旦有爆款游戏出来,收入就会大幅提高。相反,如果行业没有好的产品供给,那收入就可能大幅下滑。
6. 朱昂:手游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如果没有王者荣耀,可能今天手游市场根本没有这么大?
周中:王者荣耀可能创造了几百万亿的增量手游需求,许多过去不玩手游的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这就是科技创造需求的魅力。而且手游的模式是很轻的,主要就是开发团队。你买一个皮肤,其实就一个代码而已。而传统行业的产品供给,其实很依赖你的供应链。太大也不好,因为你的库存也会上来。手游你卖皮肤,就没那种问题。所以这种商业模式是最好的,又没有库存,又没有应收账款。
未来的世界,我们大部分消费都是数字化的。
7. 朱昂:你接下来发的这个新基金,也是主要投港股为主?
周中:主要是港股和A股。这一批新上的科技公司,主要在香港。长期看,中概股是一个离岸市场。以后大量的科技公司会在港股和A股上市。会有一批好的公司上市。类似小米、美团、滴滴打车等这些公司上市。当这些优秀的公司估值下来时,其实会给投资者一个比较好的机会。特别是最近市场的调整,其实是很好的买入时点。
A股方面,因为利润的要求,2C的科技公司很难在A股上,但是A股2B的公司很多。这些企业级服务公司,其实长期公司也是不错的。比如你看企业级云服务公司,其实行业前景也是非常不错的。
所以我觉得2C主要是海外和港股,2B主要在A股。其实美国有许多2B的云服务公司,这几年上涨很多,A股的很多公司还是有机会的。但是2B的问题是,因为没有规模效应,还要叠加一层渠道,所以难以出现一个很大的公司。2B公司商业模式偏重,2C商业模式很轻,经验杠杆率很高。
A股还有消费电子这一块,好的公司比较多。还有5G通信这一块,A股多一些。当然,前面也说过企业服务这一块,A股是很多的。
8.朱昂:未来你看好哪几个赛道?
周中:第一看好赛道是云计算。整个企业全部的信息化系统重构,从底层技术到商业模型。趋势是必然的,渗透率到了5%以上会加速。中国这个赛道会很长。第二看好个人端的新零售,港股和A股都有一些实体改造的新零售企业,也是不错的方向。他的问题是要看核心竞争力是否足够强,赛道是没问题的。第三广告的景气度还是会持续,线下不断往线上转,渗透率其实也不高。你看互联网巨头的在线广告业务,增速都是非常快的。
9.朱昂:硬件类的科技公司你怎么看?
周中:硬件的创新周期其实很长,需要持续技术突破加上消费者的认知,一般需要10到12年的大周期。移动互联网硬件红利,国内手机已经出现负增长了。所有的硬件产业链公司处于风险比较高的阶段。硬件公司最怕的就是来一轮大的平台切换,然后没有完成转型。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公司转型,转型最成功的就是鸿海,但是其他代工厂很多都是转型失败的。
硬件你会看到大的渗透率起来,你不需要担心自己错过。一旦一个大的硬件趋势出来,消费者一定会看到的。
硬件还有IOT物联网比较看好。但是这个比较自上而下一些。物联网自下而上解决你痛点比较少,所以投资端拉动多一些,但是持续性看不清楚。生活便利度提高和工业生产效率提高,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长远看,万物互联的故事是能讲通,赛道是不错的,但是目前还不能轻易动手。
10.朱昂:对了,以前我们都是卖方的同事,你向买方转型有什么改变吗?
周中:思考模式肯定会有区别。卖方更多看的是一个点,买方看的是一个面。卖方分析师看东西会比较片面,你会倾向于包装自己的观点。买方你要更全面衡量风险收益比,好的地方要看到,坏的地方也要看到。还要抓住主要矛盾,所以要求更高。
最大不一样就是这个思考方式区别。
11.朱昂:你看公司会看哪些财务指标?
周中:财务指标是反馈公司经营的情况,我会看重ROE,这是非常关键的指标,反应公司的长期竞争力。你需要去思考为什么公司的ROE高,或者公司的ROE低。这背后要反应到公司的经营能力,竞争力等方面去。财务指标如同给公司做一个考试。你要知道考试这个分数背后,意味着什么。
收入方面,我也很看重。收入增速不够,说明公司的产品有问题。利润相对没有那么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公司来说,收入更加重要。公司经营利润也很重要,变化是否反映公司竞争力的改变。
12.朱昂:如何看待现在港股和A股的差异?
周中:其实从我们入行以来,现在是两地市场差异最小的时候。A股现在已经大量大公司上市,未来一定是4000到5000家上市公司,虽然还没有很多公司实现退市,但A股已经出现了类退市制度了。A股许多小公司已经没有交易量了,和今天的港股越来越类似了。而且有了沪港深,深港通等机制,两地流动性打通后,其实市场的差异会越来越小。
13. 朱昂:如何看待团队?
周中:我和陈俊华有些互补,她是看公用事业出身的,风格比较价值。我是看互联网出身的,风格比较成长。所以团队中我们两个也能够互相帮助对方,取长补短。
最后的小结:你的“出身”决定了长期行为
我们做了大量的基金经理访谈后,最深刻的感受是“出身”会对基金经理的决策行为影响很大。在团队搭建的时候,其实许多人忽视了“基因”的重要性。交银施罗德跨境投资部的陈俊华和周中,都有着相似的背景。前者一个之前在中金做了十年的卖方分析师,后者也曾经在香港的野村证券,上海的瑞银证券做了多年卖方分析师。这些券商内部研究都有非常完整的体系和框架,看重基本面分析。
同时,他们两人就职券商分析师时,也接触过大量国内和海外的机构投资者,对于两地市场的差异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这些相似点,让这个团队的交流在用“同一种语音”,大幅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有趣的是,由于两人之前覆盖的行业完全不同,又能够将两者的认知进行很好互补。陈俊华看了多年的公用事业,对于财务指标非常重视。周中研究中美互联网企业多年,对于科技股的成长路径和商业模式也很有心得。而这种互补,恰恰大幅提高了团队的战斗力。
点拾最近热门文章:
作者交流,请加微信:dianshi830,请告知职业和公司。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拾投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