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8月17日,纪实电影《最后的棒棒》
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
这是一部由13集纪录片改编的电影。
作为一部退伍军官自编自导自演的纪录片,
导演何苦身体力行,
通过与棒棒一年多的共同生活,
真实纪录了山城重庆“棒棒军”这个群体
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转折。
早在2015年该纪录片
就在豆瓣上获得了9.7的超高分,
电影版在原有基础上,
又添加了后期跟踪拍摄的全新内容,
用99分钟的时间展现了
底层劳动人民真实、感人的生活。
跟超高评分纪录片形成鲜明对比,
电影公映第一天票房不足50万,
不及一些烂片的一个零头。
但无论如何,
这个山城重庆最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二)
棒棒,又被称为力哥、挑夫,
是重庆独有的文化符号,
在上个世纪90年代,
出没于重庆的大街小巷。
他们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扁担,
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
沿街游荡揽活,他们来自农村,
是街头的临时搬运工。
97年上映的电视剧《山城棒棒军》,
剧里面对棒棒工作者的描写,
已然让观众对棒棒这一职业,
有了深入的了解。
王迅在《山城棒棒军》饰演“廖壳子”
赵亮在《山城棒棒军》饰演“毛子”
“棒棒精神”是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负重前行的几十年中,
感染着无数普通人。
数十万“棒棒”大军
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
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
同样,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
城市变迁以及人间冷暖。

随着城市化建设日益完善,
纯粹靠体力的棒棒们开始
追赶不上时代的车轮,
渐渐被遗落在城市的角落和历史的长河中。
(三)
2014年1月20日,大寒时节,
刚刚退役的何苦在重庆人民广场伫立,
看到身旁走过的棒棒,
他们佝偻的背影吸引了何苦。
通过短暂的交谈,
他发现这个特殊群体正在走向消亡…
于是,他决心走入棒棒群体,
追踪一群背影,讲述一种人生,
记录一个时代,拍关于棒棒的纪录片。
导演何苦(本命何长林)去做棒棒时,
朋友和家里人都劝,
“当棒棒‘活苦’,这是何苦呢?”
由于重庆话里“活苦”和“何苦”发音一样,
何长林索性就用“何苦”这个名字,
开始了自己的棒棒生涯。
重庆解放碑附近棚户区
在这一年中,他的生活来源,
全都依靠棒棒这份工作,
潦倒之时,穷到无法宴请远道而来的同学,
但为了拍摄这部片子,他选择破釜沉舟 ,
把部队发补贴的工资卡寄回老家,
身上只留下1300块钱 ,
找了一个只拍过婚庆录像,
月工资只要两千元的年轻摄影师;
就一头扎进了棒棒们居住的
棚户区——自力巷53号 ,
与棒棒们同吃同住同劳作。
用1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纪录片,
网友纷纷称赞其经历“传奇”。
(四)
入住自力巷后,何苦认识了老黄、
老甘、老杭等人,
他根据人物特点侧重拍摄,
呈现出一幅芸芸众生相。
老黄: 厚道
一个有着22年“棒龄”的资深棒棒。
老黄
这个貌不惊人的65岁老人,
挑着230斤的涂料,却能健步如飞两公里。
他曾挑着价值3000多元的货物
固执地等了失主一个下午,
最后送去了派出所。
老黄拒绝了雇主给的100块酬金,
仅仅只要了10块工钱,
他说:我不懂啥高尚不高尚,只认一个理,
等了一下午,你要多给10块钱工钱。
老甘:乐观
25岁那年未婚妻悔婚,
他发奋图强,到重庆当棒棒。
老甘 
5年后,他存了10000块钱,
准备开间面馆,但从银行回家的路上,
被小偷摸走了钱包。
第二个5年,他又存了25000块,
准备盘下一个日杂店,又被小偷破门而入,
偷了个精光。
……
但是,乐观的老甘,
始终相信在60岁能转运!
老杭:愤怒
身患腿疾的老杭
十多年前老婆跟了别人生活,
镇上的流氓对老杭说,
只要他出一万块,就帮他杀夺妻之人。
为赚这一万,老杭来到重庆,成了棒棒。
2002年,老杭终于存了一万块。
就在他准备去和流氓见面的前天晚上,
放在床头的钱,被小偷给偷走了。
第二年,当老杭再次拎着一万块回到镇上时,
那个流氓已经进了监狱。
……
老杭先后买了三把刀准备自己动手,
拖了很多年后,刀锈了,
他的怨恨也消失了。
他最终坦然接受一切的态度,令人动容。
(五)
《最后的棒棒》中不乏幽默的部分,
外人看似悲惨的生活,
棒棒们却用自己的幽默,
为生命增添了一抹亮色。
躺在床上看报
贫穷和苦难,并不能剥夺他们快乐的权利。
老黄、老甘、老杭、河南……
每个棒棒的生命中都曾遭受过各种坎坷,
但他们依旧坚定扎实,脚踏实地的往前走。
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广大劳动人民
朴实、乐观、坚韧的精神。
电影见面会
没有美化,没有煽情来赚取观众的眼泪,
更没有消费苦难,
它就那么真实的纪录着这群人。
这样真实地纪录,
让大家对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群,
有了更多的理解与认知。
在山城重庆,他们处处可见,
却又视而不见。

这些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只是为了谋生,却已竭尽全力。
他们是城市的润滑剂,
让高速运转的齿轮不会因磨损而停止。
重庆市区外四公里处,棒棒依然和以往一样聚在超市门口守活儿,但需要他们的雇主已经不多了。(来源:三联生活周刊,黄宇摄 )
当我们都飞速地向前跑时,
希望大家都能驻足片刻,
关心一下这些步履维艰的人们。
也许他们无法让自己随时都能
整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也许不能拥有光鲜亮丽的生活,
但他们却一直向上,
努力地活下去……
(六)
有人说:《最后的棒棒》自始至终
有一种悲情中的温暖
包括彼时的何苦在内,
每个人都在为明天的饭食搏命,
但正是有革命友谊永驻,
才能在一潭死水中常泛涟漪。
最后的棒棒》重庆首映式上的老杭、老甘和老黄
正如《最后的棒棒》热播后,
发生了一系列温暖的转折:
2015年的最后一天,
老甘揣着1457块钱,回到了家乡,
圆了他60岁转运的梦。
给老甘六十岁过生日(剧照)
当地民政局为他办理了特困补助,
还在敬老院给他留了一个位置,
这个32年的老棒棒,
总算能过上安生日子。
老甘在在家门口立块解放碑,留个念想
在某个深夜,棒棒老杭家的门缝里,
塞进了一封信和被盗的630块钱…
这是一个骗子的忏悔信:
“信写得歪歪扭扭的:杭师傅,你好。
看了你演的那个节目后,
我经常睡不着瞌睡,
我是个畜生,干了蛮多坏事…”
因为这部纪录片,
他们的命运改变了,
有了更美好的归宿。
这就是《最后的棒棒》最深刻的意义!
—THE END—
灼见出品。
MORE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