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不仅伤害王凤雅家人的感情,更阻碍人们关注事件背后的慈善真问题。“造谣式慈善”当休矣。
3D:夫妻拿捐款弃女救子 3岁女童去世?家属警方回应了。视频来源:新京报动新闻
文 | 西坡
这几天,“王凤雅事件”的走向牵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河南太康三岁女童王凤雅患病去世前后,网上有人指控家人“诈捐”15万元。事后,经媒体和当地政府部门证实,家属募捐数额为38000多元,而且已将剩余的款项捐给公益机构。
最新消息是,王凤雅的家人表示将起诉造谣者,包括作家陈岚及一名姓马的女士。
▲王凤雅爷爷出示的花销明细及部分支出收据。新京报记者 逯仲胜 摄

造谣者该为造谣付出代价。王凤雅家人刚刚失去了一个孩子,又遭到谣言的中伤,没人应该遭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我想要补充的只是,谣言不仅会伤害当事人的感情,而且会拉低公共讨论的层次,阻碍人们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
除了借助造谣传谣博名求利的人,每个人都是谣言的受害者。当新闻沦为“反转”与“再反转”,舆论场就只剩下一地沾着口水的鸡毛。
用法律武器击退谣言,让造谣者付出代价,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公共讨论。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造谣者都该被追究责任。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王凤雅事件”发酵至此,已经具有了多重内涵,谣言与反谣言只是其中之一。讨论还没有到达终点。
▲5月25日,王凤雅爷爷出示捐款凭证。新京报记者 逯仲胜 摄

我认为还有一些真正重要的议题没有得到充分讨论,比如农村儿童的生存境遇,网络募捐的进步与局限等等。王凤雅家人没有义务配合所有的讨论,但我们不应该自我设限,不应该让谣言与反谣言占据我们所有的注意力。
继续讨论不等于“消费死者”、“蹭热点”。只要保持理性、公正、开放,继续讨论才是对生命真正的负责任。
关于网络募捐,此事暴露出了善款使用难以监督、捐赠人与受赠者容易扯皮等弊端。但不能因噎废食,还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那就是网络极大地降低了求助与行善的门槛。
王凤雅家人没有筹到足够的钱,善款的使用也遭到了很大争议,即使现在出现了反转,争议依然没有消失。但是有更多的底层人,从这些网络募捐平台筹到了救命钱。“王凤雅事件”是对这类平台的一个警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
▲小凤雅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如何改善农村儿童的生存境遇。许多农村儿童并没有享受到一个文明社会理应提供的安全保障,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王凤雅家人一直称他们已经尽力去治疗这个孩子了。但综合各方信息判断,王凤雅患病之后并未及时得到发现与重视,以致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有人说不能拿城市中产理想中对待生命的态度去批判农村人士。但我想说,我们不能因为现实的困境而否认理想是值得追求的。没有一个孩子应该经历王凤雅所经历的苦难。
当下一个王凤雅出现,究竟是应该呼吁监护人做出更大努力,还是地方政府承担起责任,抑或社会公益力量做出更好的表现?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答案永远不应该只有“愿天堂没有疾病。”与其关心天堂是什么模样,不如关心那些受苦的人。
编辑: 新吾  实习生:范娜娜   校对: 王心
推荐:

小凤雅之死:这家人承受不了那么多主题先行的道德指控 | 沸腾

什么“甜蜜定制”,不就是个 “找干爹”“包二奶”平台吗 | 沸腾

7成白领“吃不起”20元午餐,为什么还不愿到工地搬砖 | 沸腾

成都青年集体跳闸逃票:别怪草莓音乐节的劲儿太大 | 沸腾

给天津“抢人”支一招:从亦庄到滨海新区建条“科技走廊” | 沸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