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前
请先点击一篇内供文章!
在4—6月多雨的气候里
有些“毒物”也蠢蠢欲动了
提示
它们圆嘟嘟、肉乎乎
色彩艳丽、味道鲜美
“有毒”“无毒”难以分辨
答案就是:蘑菇
南都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天有深圳市民因为采食毒蘑菇入院,目前仍在抢救中,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近期已有人中毒住院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前几天接收了两名从沙井转来的患者。这两名患者都是年轻女性,与同伴在凤凰山游玩时,采摘了山里蘑菇食用。
据有关人士介绍,当时她们摘了三包毒蘑菇,后来看到山里有贴警告,蘑菇有毒不要采摘食用,她们扔了其中一包。同行四人,其他两人劝阻蘑菇有毒不能食用,在争夺过程中,又损坏了一包。
重点!
最终她们带着一包蘑菇回家食用,起初有腹泻等状况,但没有第一时间来医院
来到医院就医后,随着毒性的发展,刚开始还清醒的两人,后来都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就在这两名患者后几天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又接到误食毒蘑菇“白毒伞”的病例。虽然已第一时间来到医院就诊,但由于毒蘑菇毒性大,起初几天有假愈期,后面有可能病情发展迅速,目前医院正尽全力抢救。希望通过治疗减少毒性吸收,促进毒性排出体外。
野生的蘑菇是不能随便吃
但如果真的误食了

中毒后会有什么反应呢?
遇到这些情况千万别大意!
吃毒蘑菇后,最常见的就是拉肚子,食欲不振。
视蘑菇毒性不同
有的病人可能会经历假愈期
假愈期
看着跟没事儿人一样,或者只是觉得有点累,不想吃饭。
假愈期之后真正恐怖的来了
毒素侵入五脏六腑,严重病例会发生急性肝坏死,肝功能异常,可出现黄疸。期间患者因为发生肝昏迷而会感到烦躁不安,出现幻觉,整天只想睡觉,甚至进入惊厥、昏迷状态。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会有致命的危险。
毒蘑菇中毒后该怎么做?!
专家建议,当误食了毒蘑菇后,一旦感到恶心开始拉肚子,应立即扣喉催吐,同时尽快就医,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毒蘑菇样本,送有关部门鉴定,这有助于确定毒素的种类及制订合适治疗方案。
蘑菇中毒的机理十分复杂,对于不同的蘑菇毒性及患者不同的体质,医生常常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患者应耐心听从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意见积极配合治疗,不能大意,特别不要把“假愈期”误认为痊愈好转而中断治疗。
——专家提醒——
误食毒蘑菇后,消化道可能要6个小时后出现症状有的人甚至要十几个小时,所以这造成有的人觉得吃完没事,还吃了第二顿,这样增加了毒性。
吃了野生蘑菇后,如果一旦发现有消化道问题就要立即去医院,不能轻视消化道症状。
以白毒伞为例
这种蘑菇有巨毒,只吃两朵就可致命。
千万别自己鉴别毒蘑菇
❖  此前有市民登山采摘蘑菇,通过用蒜炒的方法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蒜变黑了说明蘑菇有毒,蒜没变黑说明蘑菇没毒。
❖    还有的人认为,只要煮熟了毒性就消失了。
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
专家提醒,千万不要自己鉴别毒蘑菇。不少民间流传的“毒蘑菇识别方法”并不正确,反而成了蘑菇中毒事件多发的原因之一。
不靠谱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漂亮蘑菇不能吃”
“颜色鲜艳的有毒”
......
这些流传甚广的毒蘑菇辨别方法
是否你也曾听说过
但实际上,这些方法并不靠谱!!!
错误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错误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
有毒蘑菇有400多种
其中含剧毒
可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有40多种
鉴别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
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
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
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但如果真的一时没忍住

你吃了~~
食用毒蘑菇后的自我急救方法
1
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
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
孕妇慎用催吐;
4
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5
加盖毛毯保温;
6
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7
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野外的蘑菇,可以尽情地看
甚至凑上去闻也没事儿
但千万别送到嘴巴里去
真想吃
一定要去正规商场购买哦!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点左下角看更多深圳大件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