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下午,23岁的广州姑娘罗玲(化名)躺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的病床上等待专家来查房。她的左眼自然闭合,右眼则处于上下眼睑发黑,向里塌陷的紧紧闭合状态。
就在一天前的下午,她接受了朋友圈好友提供的上门打玻尿酸服务。为此,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眼睛差点再也睁不开了。
资料配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为美丽掏钱,各种微整形的广告几乎是无孔不入。为何繁荣?因其暴利。而暴利之下,必有草莽的勇夫,在没有任何资质的情况下,他们闯入微整形的领域,将微整形变为“危”整形。
连日来,通过暗访调查,南都记者摸出了一条灰色甚至是黑色的微整形产业链:
在上游,是各种微整形速成班,无门槛地教社会人员微整技巧;
在中游,一批没有资质的微商药贩通过各种渠道兜售来历不明的医疗器械和药物;
在下游,卫生条件堪忧的个人工作室和没有任何从业资格的“网络游医”,为消费者提供像打美容针这样的微整服务。
像罗玲这样的消费者,是整条产业链中的受害者,也是最终的埋单人。
接下来,南都将用一整个系列报道,从下游开始,逐一揭露隐藏于黑色微整形深水之下的惊人真相。
一场可怕的鼻子填充梦
罗玲本是一位容貌气质不差的姑娘,五官的组合、比例也是堪称漂亮的。美中不足的是,她的鼻子不够挺拔、略显塌陷。
给她注射玻尿酸的,是她的一个好友。也正是因为这样,义气的她即便差点毁容,也不愿把好友摆到台面上来进行维权。
她的玻尿酸注射之路,源于闺蜜在朋友圈晒的效果照片。“原本一个蒜薹鼻姑娘,打了2针后,鼻子变得特别挺拔。”仿佛整个朋友圈都是这样:今天是微整形鼻子的变得靓丽了,明天是宽下巴的姑娘打了后下巴变尖了,要不就是咀嚼肌变得好看了,而且一个个都说不用开刀,不出血,安全无比。
朋友圈充斥着各种微整形信息。
罗玲很快就对这种微整形方式丧失了免疫。她也决定使用玻尿酸这种大分子物资垫高鼻子,让自己的五官更突出一点。
通过微信询问了价格,她选择了一种号称进口的玻尿酸进行注射。“原来价格是两千多的,闺蜜给了8折的活动价外,还特意给打了个折扣,1400元一毫升。”
让罗玲觉得无比方便的是,对方还答应上门提供注射服务。
3月12日下午,朋友来到罗玲的家里,带来了一盒包装精美的透明针剂。基本没有什么过多的消毒处理,也不去考虑需不需要无菌。罗玲迫不及待地希望这1毫升的聚水物质,能把鼻梁给填充起来。
起开针剂上端的盖子,从鼻背部将针剂扎入,然后缓缓地将针管里面的内容物推送到了罗玲鼻部的皮下组织里……
罗玲能够感受到入针时鼻子是隐隐发胀的,这一细微的不适,并没有引起她的担忧。“有东西进入鼻梁将鼻子填充、垫高,本来就应该是会发胀的啊。”当时,闺蜜也是这么和她说的。
1毫升,也就是20滴水滴的大小,这些透明液体很快推送完毕,罗玲和闺蜜等待着变脸奇迹的发生。一般情况,类似的微整形操作完成后,是能马上看到变化的。
十多二十分钟后,罗玲能感觉鼻背、鼻梁那里似乎有软软的东西存在,鼻子也挺拔了一些。可她总觉得哪里不对,眼皮变得异常沉重,而且慢慢的无法控制右眼的眼睑了。
“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出事了,应该马上去医院。”罗玲立即在第一时间去到了眼科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开了些活血化瘀、营养眼部的药物。
用药后情况并没有改善,于是她又连夜来到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
医生:
有人违规注射玻尿酸,最终脑梗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孙中生罗盛康,都是抢救了众多玻尿酸毁容、致残乃至脑梗的专家。他们给罗玲做了诊断——
针剂经鼻背注射后,进入到了鼻背动脉,随后又经鼻背动脉进入循环,最后在右侧眼睑肌动脉处形成阻塞,血液无法运送到右眼睑,于是该处眼睑会慢慢坏死、乌黑。
“玻尿酸注射,就连有执照的医生都要慎之又慎,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就敢随随便便地在朋友、亲人脸上尝试。”
“愚昧,你应该是家人积了大德了(才没有造成更多诸如失明、脑梗等伤害)。我能肯定地告诉你,眼睛不会瞎,眼睑也能再打开。”医院整形美容科主任医师孙中生对这个年轻的姑娘,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气愤,沟通过程中语气近乎严厉。
他生气的理由是,从2012年微整形兴起以来,每年因胡乱注射导致皮肤坏死人数逐年增多,呈攀升、激增态势。注射体的来源全部是朋友圈。
“去年1年,我们就收治注射玻尿酸后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的超过60例,其中9人因此彻底单眼失明,3名脑梗。还好,我们都救活了,但3个20来岁的年轻人,却要瘫痪终身。”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常务理事微整形分会副会长、省二医整形美容科主任罗盛康表示,2012年后至今的六年里,该院一共收治了700多例接受玻尿酸、肉毒素失败的女孩,17人彻底失明,7人脑梗后偏瘫、全瘫。
在位于天河区的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违规注射玻尿酸、脂肪填充后致残、毁容乃至致命的病例在攀升。“去年有两个脑梗时间太长,没抢救过来。”该院整形外科李升红表示道。
南都调查
“吃人的”朋友圈微整形
注射玻尿酸和肉毒素等,属于医疗美容的范畴。
国家发布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须有执业医师资格,经执业医师注册机关注册,还要求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工作1年以上。
而对于从事医疗美容护理工作的人员,则须具有护士资格,并经护士注册机关注册,具有两年以上护理工作经历,经过医疗美容护理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护理工作6个月以上。
处于地下的非法微整形,施行主体往往没有任何资质,甚至此前根本就没有任何经验,却自称“医生”。他们埋伏在社交网络里招揽客户,有些甚至是朋友圈里的熟人。他们或开工作室,或四处出诊为人打针,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马上逃之夭夭。
杀熟的地下玻尿酸营销圈:

哥哥把妹妹眼睛打瞎
妹妹把姐姐注射成脑梗
如果说早期的奥美定注射丰胸材料,仅仅只是攻击一小部分期望注射丰胸的人群的话,玻尿酸在地下微整形领域的大肆使用,则是对日益庞大的微整形群体的巨大潜在伤害。
罗盛康、孙中生两位专家之所以特别强调,玻尿酸损害肇始于2012年,随后逐年增多。完全是因为在那个时间节点,流行文化中开始盛行尖下巴、高鼻梁的脸,如果再加上能帮助嘟嘴的发达咀嚼肌,那就是堪称完美……
很多网友用葫芦娃里的蛇精脸来形容某些过度整形后的人脸。
也就是在那一时段后,整形美容界发现了原本用来抗皱、保水的玻尿酸有着强大的填充效果,于是“打一针就能微整形”的技术迅速普及推广。医疗领域的医生们为了确保安全性,肯定会经过长曲线的学习来摸索掌握这一技术。但地下的那些机构、个人,则只看见了那一夜暴富的契机。
“玻尿酸受伤、致残的伤者,基本都是从朋友圈、网络上掌握到了她们自认为性价比最高的注射方式。”孙中生表示,这一杀熟的地下玻尿酸营销圈,也注定了受伤、致残最终难于维权。
“这么多年来,我见过哥哥给妹妹打针把眼睛打瞎的、见过妹妹给姐姐注射,让姐姐脑梗,终身瘫痪的。最最离奇的是,还有人自己上网买,然后对着镜子自己给自己打,最后打得鼻坏死……”孙中生表示,地下玻尿酸注射圈里提供的玻尿酸价格,其实并不比医疗机构的便宜,价钱也不是地下玻尿酸流毒泛滥的主要因素。
玻尿酸

目前,在正规的整形美容机构,并不是没有价格低廉或者效果优异的玻尿酸产品。价格从1000元左右到5000元的国外顶级进口品牌都有。可省二医收治的玻尿酸致残、毁容者中,甚至千万富豪都有,她们根本不会在意这些细微的价格差异。
“很多年轻女性,就是因为自己的攀比心作祟,拗不过朋友圈里的杀熟似的营销。”于是,一出出悲剧接连上演,甚至还带着家庭人伦的悲情。
用社交网络打小广告的微整工作室
在天河区兴盛路,一栋房价近9万元/平米的高档住宅楼里,一家微整形工作室曾藏身于此。
刘玫(化名)在这里打过美容针。她称,自己是通过朋友介绍在这里做玻尿酸隆鼻术。刘玫比罗玲走运,她打针时没出现意外,让她不满的是“效果不理想”。她投诉了工作室,并通过向媒体拨打热线电话要求曝光。
日前,记者探访这家微整形工作室时,一名物管人员称,这家工作室已经搬走了。物管人员告诉记者,这家工作室所在的居民楼为住宅,不能作为商用。此前,这家工作室确实招徕了一些女士来做微整形服务,“我也知道是非法的。”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非法微整形工作室——藏身居民楼,没有任何医疗条件,注射时可能没有消毒就直接扎针;房子是租的,招揽熟客,一遇到风吹草动马上搬走。
这些工作室的营销之道是什么呢?除了人际网络的口耳相传,记者发现,充分运用社交网络打小广告的也有很多。
“本人专注美容整形五年,现开办广州微整形工作室,欢迎咨询。”在豆瓣小组中有这样的帖子。帖子中,各种打针前后对比的照片被摆了出来,以宣传微整的效果。
不止豆瓣,在百度贴吧、QQ中,记者也发现了如牛皮藓一样的“小广告”。
不过,“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后,许多自称开有工作室的微整形“医师”都改成“出诊”,拒绝向记者透露所开的工作室地址。
随时出诊打针的网络游医
除了个人工作室、小型美容院外,网上还有一个自称“医生”的群体也依附于这条灰色产业链牟利。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当然也从未办理任何经营执照,自称的“医生”资质也经不起推敲,却在网络接单后随时“出诊”打美容针。如果给他们安一个名字,或可称之为“微整形游医”。
这些游医活跃在有关微整形、玻尿酸注射、肉毒话题的贴吧、Q群和豆瓣小组里,自称可上门打针,“审美好,手法好”,留下坐标城市信息和微信号,添加后即可预约。
在“广州微整形吧”里,记者找到这样一位声称在深圳工作室工作的整形“医师”。她告诉记者,她每周都会到广州出诊,“一般出诊都是在东站附近开酒店,顾客约到酒店来,人多就约到高端酒店,人少就约到普通酒店。”
一个通过注射玻尿酸填充泪沟的项目,这位“医师”报价手工费500元,注射药物费用另计,“5分钟打完,一周恢复,所有耗材我有,什么都不用准备。”
对方告诉记者,自己毕业于某医科学院,以前在沈阳某整形医院上班,“老医生了”。不过,当记者提出想看看执业医师证时,“医生”突然变了口气:“执业医师证怎么能随便给别人看,拿我的证出去造假怎么办?多了我也懒得解释,不相信就拉倒。”当即删除了记者。
记者发现,只要提及想查看医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这些游医一般会找理由搪塞。有谎称证件由医院管理,外出不便带出的;有称怕证件会被拿去造假的;当然,也有一提到证件,就顾左右而言他的,或者直接不再回复。

网络游医的朋友圈截图。

网络游医的朋友圈截图。
一位自称在东莞的整形“医师”说,可以出诊注射玻尿酸,玻尿酸填充“每个部位500”。当记者询问在家中注射,卫生条件是否达标时,对方称“这个只是注射,手术才要无菌环境”。预约好时间后,顾客需支付200元定金,“医生”不断催促记者支付定金,而当记者询问术后保障和执业资格证问题时,该“医生”不再回复。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实施医疗美容服务项目必须在相应的美容医疗机构或开设医疗美容科室的医疗机构中进行”,普通的酒店或住宅显然不符合规定。
几乎不可能的“96分钟救治”
罗盛康表示,玻尿酸这一药品,是由双糖分子单位组成的直链高分子多糖,因拥有较强的保水功能,加之进入人体组织后不容易转移,大约在2012年前后,开始在我国广泛应用于皮下填充等微整形领域。
可是这种东西,注射好了,达到了手术需要的皮下位置,那就是微整形,没有注射好,进入到血管然后经由血管在头部循环里乱串,那就会造成血管堵塞。堵死哪里,就造成该区的缺血坏死。“进入到视网膜动脉,那就是失明。然后进入到脑血管里,那就是脑梗。”
“2017年,我们一共收治了9名因注射玻尿酸而导致失明的患者,没有一例能够恢复视力。”罗盛康表示,省二医整形外科科研团队也曾希望和国际同行攻克玻尿酸堵塞视网膜动脉后的失明治疗难题。“结果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旦视网膜中央动脉被堵塞96分钟后,眼睛就会不可逆转的失明。”
罗盛康说,96分钟,意味着接受注射者需要在情况发生后立即前往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影像检查,发现视网膜动脉这一细如发丝似的血管里的堵塞处,然后利用特殊的溶解玻尿酸药物注射。“那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目前国际范围内,也没有视网膜动脉堵塞后成功复明的救治案例。”
除失明外,就是出现类似罗玲这样的皮肤坏死,医院每年的接诊量是四五十个,去年达到创纪录的60多例。有眼部的皮肤坏死,也有鼻子、下巴的,罗玲这种眼部皮肤坏死的最为凶险,这也是孙中生教授每每发现类似的病患,都会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懑。
没有人知道打进你体内的
是不是玻尿酸
罗盛康、孙中生专门对来省二医接受治疗抢救的患者进行了梳理,90%以上都是所谓的微整形工作室惹的祸,剩下的则是那些白天是做美容美发,拎着箱子就给人去注射的“走鬼档”。这些人能说会道,远比正规的医生要懂得如何调动起爱美者的欲望。
不管注射者是什么性质,这些“走鬼档”除了欠缺操作技能容易导致毁容、致残、致死事件外,这些所谓工作室打进爱美者体内的东西是什么也非常存疑。
在每年抢救的数十个案例中,医院治疗团队也曾发现过使用玻尿酸溶解酶溶解不掉的事情。这只能说明给她打进去的,就不是玻尿酸。
除了玻尿酸
还有肉毒素
除了玻尿酸,成分为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的“瘦脸针”“除皱针”“瘦腿针”,也盛行于微整形界。
注射肉毒素同样是医疗行为,必须到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施行。据了解,注射肉毒素有严格的专业要求,医生必须要有关于面部血管、神经、肌肉的知识,若由专业人员用来历不明的肉毒素不当施针,则可能会引起肌肉松弛麻痹,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症状。
一名从业多年的整形科医生告诉南都记者,肉毒素是一个生物制品,虽然经过了减毒,但是用完剩余的药液不能随便扔,是要经过专业处理的,而个人工作室或小型美容院显然没有这一条件。
2016年,大批过期的假冒肉毒素流向地下整形美容领域时,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曾收治过注射后中毒的年轻人。滴度超量、过期的肉毒素进入这些年轻人的人体后,甚至引发了喉头痉挛等高危现象。
“最后我们是通过广东省卫计委、应急办,从全国范围急调抗毒血清来抢救。”罗盛康表示,而事后患者想维权时,所谓工作室早就人去楼空了。
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2017年统计数字,中国医美行业的市场规模目前已跃居于世界第二位,2019年我国每年整形人数将超过2000万人次。
对于地下医美领域愈演愈烈的现象,2017年5月18日,国家卫计委、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七个部委联合发布《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方案》。在随后的7月-12月,广东省用半年时间立案查处医疗机构违法案件47宗,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5宗。
“在医疗领域,无资质人员操作有创美容项目,使用不规范产品的问题较为普遍。前者涉及到非法行医,后者则直接是销售医疗产品。”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督处处长冯惠强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七部委发文后,广东也正在开展转向打击行动,“对于达到司法处罚级别的案件,比如两次以上非法行医,再比如对患者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的案件,我们将坚决移送司法处理。”
以上就是
南都系列报道的第一篇
我们衷心希望
这样的调查能够让
爱美的姑娘们远离伤害
生命只有一次
万不可轻忽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报道
南都记者王道斌 张林菲 陈杰生 
通讯员朱璐诗 高龙
* 公众号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咩事(nandugz);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