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传媒内参-传媒独家
文/封亚南 李智
最近,《我就是演员》录制刚刚开始,吴彤已然进入忙到飞的程度,所以这次整体采访过程,陆陆续续地进行了四次,而他每次的开场白都是非常抱歉,与此同时伴随着他微信的滴滴声。
2009年,吴彤从浙江传媒学院毕业,进入浙江卫视,正式成为了一名节目编导。此后不到两年时间,他连升四级,一跃成为当时台里最年轻的制片人,这一年他刚刚满25岁。其中《演员的诞生》《王牌对王牌》《我不是明星》等这几年在浙江卫视大热的棚内综艺,都出自他之手。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吴彤,俨然成为了浙江卫视在综艺内容生产上的中流砥柱。从去年开始,除了原有的节目制片人头衔,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从少年成名到行业中坚,吴彤一路走来,他一直都是一个多面手,游走于不同的角色之间,持续摸索,不断成长。
对话实录
媒独家:25岁当制片人,可以说是年少成名,您怎么看待“最年轻制片人”这个标签?
吴彤:其实我有两个标签,一是我工作差不多一个月的时候已经当上主力导演,工作两年就做制片人。差不多到一年的时候,我开始做责任编导、责任导演了,后来就是主任助理、副主任、总制片人,机遇一直是蛮好的,所以他们有的时候就经常说我是升职最快的,这算是我的一个标签。 
我的第二个标签,就是和节目有关了。我个人和团队都比较擅长选嘉宾,包括做《演员的诞生》,做《王牌对王牌》,我们知道什么人来这儿会发挥好,可能会更适合这个舞台。选选手的时候,我是比较苛刻的,比如说我要选一个女孩上节目,就会先让团队投票,如果30个人中没有25个人同意,我们就再找别人。其实就是从心里一直在较劲,觉得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极致。
传媒独家:当时是怎么想到做电视综艺这一行的?
吴彤:本身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在做社团了,那时候我做了一个社团,这个社团是学校最大的社团,集合了很多的人,做了很多的活动和晚会。例如做了学校的30周年校庆,在传媒这块已经有一些经验了,后来进到台里就做节目编导,后来做总导演、制片人,一直到现在。
传媒独家:您大学是学管理专业的,在带团队上会有帮助吗?有哪些带团队的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
吴彤:是啊,反倒这个时候用得上专业了。首先我觉得团队要分工合理,我的团队相对比较年轻,基本都是90后,百分之六七十的团队成员已经是95后了,大家都比较小,所以说我觉得人尽其才,每个人选择适合他的岗位,我不做大锅饭这种分配,因为我自己就是从编导做起来的,所以我知道只做螺丝钉是不够的,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他最优秀的那一点,把它做得更好,做到极致。我自己就是这么出来的,所以说不断调整他们的工位,也会跟他们沟通,谁更适合哪一块,谁更适合做什么,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更好。
传媒独家:您带新人的时候会先告诉、教会他们什么?您觉得做一名优秀的制作人,有哪些品质是必需的?
吴彤:我觉得道德品质是第一位的,这个也一定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或者说是团队感。因为做任何一档节目,真正的成与不成全在团队,综艺节目是一个团队的项目,懂得合作的导演才是好导演。一个好的总导演、总制片人,一定会懂得怎么去调动团队,能让大家开心地工作。适当的竞争也是必要的,良性竞争对团队的成长也非常有帮助。
另外,如果到了总导演的层面,决策力就非常重要了,特别是瞬间决策的能力。有时候传媒行业的创作是主观性的,每个导演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就需要总导演做瞬间决策,团队去具体执行。即使有时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团队也会及时向我反馈,意识到问题立刻改方向,重新做决策,我们团队就是这样的。
传媒独家:做了这么多年制片人,您会觉得进入瓶颈期,或者是已经过了那个阶段吗?
吴彤:我觉得做节目就像爬山,越爬越累,但是它毕竟是在进步的,在往上走的,因为我们做的越来越难,如果说我做了一个节目,那么同类型的节目,我可能就不太愿意去“重复”了。
传媒独家:现在您和团队在做《我就是演员》,这档节目和去年的《演员的诞生》会有哪些不同?
吴彤:去年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足够好的剧本,所以就会有遗憾;今年我们有更多的准备时间,还有足够好的编剧、导演、演员支持我们,也有相对完整的剧本,所以相比于《演员的诞生》,《我就是演员》要更成熟。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出来的是好演员,有演技的演员,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而《我就是演员》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希望朝专业化更进一步,让专业变得极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