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头条lahoobignews 编辑]
乐活按语

华人不是软柿子,也不是垫脚石。
【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特约撰稿人鑫夏爷】第一次建在华人聚集的地方,不顾三所学校就在附近,可以说是偶然
第二次建在基本整个城市都是华人的地方,无视居民的激烈抗议,可以说是巧合
那么,第三次直接建到唐人街了,还能认为不是刻意而为之吗?
温哥华市政府一直有意无意强调,本次唐人街的组合屋选址处于黑人曾经聚居的小区,实际上现在该地区的大部分居住者都是华裔。
从温哥华Marpole地区,到列治文最繁华的市中心,再到唐人街边缘的Gore Avenue夹Union Street,政府似乎都是“先斩后奏”,用暗戳戳的方式发一两张写满英语的小传单塞进居民的邮箱里,不动声色地修改城市法例,然后突然宣布兴建临时组合屋的消息,地址时间规模早已定好,只需走走公听会流程便可开工,让人措手不及。
正如本次唐人街的临时组合屋,附近居民和不少在唐人街颇具影响力的社团事先对此毫不知情,从记者口中才得到消息。由于所得信息十分有限,如今许多侨团都无法在未经商议的情况下表明立场。然而笔者在与媒体界一名资深记者提及此事时,对方摇头说道:“没有意义,从之前Marpole和列治文的情况来看,无论反对声有多激烈,都改变不了市政府的决定。大家都折腾累了。
Marpole家长联盟与市政府一路打官司,在社区内激起壮阔波澜,最终落败;列治文7300居民组收集了1.5万封签名信,没得到市政府正面回应,苦苦争取来的10场社区座谈会也不痛不痒。持反对意见的居民们做出了一切努力,也未能改变结果,甚至还被扣上了“华人没有同情心,只顾着自己生活,无视无家可归者需求”“只担心房价跌,没社会公德心”的恶名。
反之,Maple Ridge此前兴建临时组合屋的计划被推翻过一次,当时群众的反对热潮也十分凶猛,但没有任何族裔被贴上标签。
说来好笑,政府这几次都把临时组合屋建在华裔居民聚集的地方,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的附近居民,自然都是以华裔为主,如何能因此判定是族裔行为?再者,反对方所坚持的观点一直是,无家可归者的确需要帮助,但方法要适合,选址要合理,政府更应该制造更多机会与居民进行平等对话。笔者对温哥华头条一篇新闻报道中,一名华裔女性的发言印象深刻:“我们现在的立场不是Chinese,我们全部都是Canadian。我们是作为Canadian,作为社区民众的一份子,对社区安全,对我们的下一代表达担忧。”字字情真意切,可惜却没有出现在任何英文媒体报道中。
华裔参政议政程度在各族裔里相对偏低,虽然人数众多,但不到唇亡齿寒之际,很少主动出来发声,因此政府在做各项决定时,似乎总把华裔当做软柿子来捏
作为北美规模第二大的唐人街,温哥华唐人街在上世纪70年代一度无比繁华,势头强劲,后来一些华裔选择搬离唐人街,不少物业空置,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流浪汉前往。然而,温哥华市政府对此并没有采取太多有效措施进行控制,越来越多的无家可归者涌入,使得曾经热闹风光的唐人街落得如今如此景象:街道冷清,生意萧条,建筑物残破不堪,街头躺满了无家可归者,注射针头在巷口随处可见。
唐人街发展至今,无家可归者随处可见,本就是市政府无所作为,漠视唐人街衰落所致,随后还在唐人街附近设立毒品注射屋,使得好好的华埠变成了无家可归者、精神疾病患者和吸毒者理所当然“居住”的乐园,只剩下一群老华侨苦苦坚守。如今在唐人街兴建临时组合屋,更是等同于将此说法盖棺定论。如此欺人太甚,让人倍感心寒。
如今还在唐人街居住的老华侨多为低收入人士(同理,市政府的历史遗留问题),自然和无家可归者一同,被主流社会划分为“需要帮助”的类别中。因此,一旦居住此地的华裔进行反对,笔者可以预想到诸如“没有同情心”,“只想自己拿福利,却容不下相似境遇的人”,“华人就是自私”的议论了。
今年十月,温哥华市长罗品信即将卸任,如此火急火燎地赶在此之前把临时组合屋的兴建计划定下来,也不知是否为了巩固政绩,为罗品信未来的政坛之路添砖加瓦。只不过,无论身居何位,政客的本职工作就是为民服务,可千万别想着让华裔去当这块又臭又硬的垫脚石。
毕竟华人参政议政的意识正在不断觉醒,未来的关键选票捏在谁手里,还真不好说。

作者:鑫夏爷
责任编辑:Grant
平台:温哥华头条

微信ID:lahoobignews
往期精彩原创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